平淡生活里的刺

2019-09-09 07:47江榕
创作评谭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性诗人诗歌

江榕

近年来的江西诗歌,较多地呈现出以自我生存状态为出发点的写作趋势。这种写作有一些较为明显的语言特征:一是强调在场感,以“我”为叙述语言的开端,仿佛抛下一枚锚点,先行固定住了诗歌语言的发声方向和衍生范围;二是淡化具体的事件,以呈现式的目的,进行回忆、演绎式的讲述。这种写作,具有时代切片式的价值—以个体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大环境的温度,进而发挥诗人参与时代事件的努力尝试—同时也是一种对于“大诗主义”写作热潮的理性回应。

江西崇仁诗人徐志文的组诗《有关秋天的断章》,便是这样一组发出个体声音,但又不会显得自我封闭的写作。

作为一名“70”后写作者,徐志文的诗歌脱离了青春期写作满溢的荷尔蒙气息,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实、冲淡而又克制的语言风格。冲淡并不意味着平淡,相反,经过了克制的冲淡,反而能有效地将诗人从平淡生活中提取出的细微的刺痛感进行针对性的放大。他的诗歌并不侧重于讲故事,而是多从自我视角营造的在场感出发,再现事件周边及背后的联系与影响,以此达成诗歌的张力。相对于构建于事件基础上的写作,这种充满张力的写作语言或许较难形成直接的冲击,但对于冲击余韵的把握能力却是恰到好处的。而这种余韵,正是诗歌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最能对读者发挥效用的部分。

如《旧时光》中,诗人起笔即伐去了大量的事件铺垫,而直接以“饭桌上。大家转移话题”这样的方式展开叙述,事件的前尘已不必追溯,而读者直接被带入到该事件的回响中:“有些词,本不该去触碰/就像你今天的泪/本不该流下。”无疑,“你”的流泪是一个谜,而这个谜是無须揭秘的,读者会在“你”流泪的过程中,自动代入自身的往事,并获取由自身发出的战栗。这种战栗,作为冷抒情的环节是必要的,但诗人并不希望这首诗在读者的战栗中结束,因为一切最终得到了抒发的情绪都是低效的抒情。诗人在末节以一个抑制动作,将即将得到抒发的情绪进行了再度的压抑:“你这样,已坚强了多年/如今双手掩面/还想,继续地坚强下去。”如果说有什么比令“你”猝然流泪更加令人心弦震颤,那就是令“你”在流泪的边缘强行压抑住自己的本能,事件本身并不重要,而这种压抑的动作形成的张力,如同行将倾倒的危机感,已经将影响的涟漪传达了出来。

又如诗歌《秋雨》,这是徐志文直面事件的一次成功言说,也是诗人进行切片式写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诗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事件描述—仅仅是妻子翻种门前的小空地的过程。这一事件不具有任何的戏剧冲突性,也因此不存在通过事件本身进行写作的价值,然而这恰恰是生活的无数个日常片段之一。我们的生活,难道不也是由这许多平淡如水的瞬间组成的吗?徐志文通过简单直白到毫无修饰的语言,进行了白描性质的记录。然而在画面得到呈现的同时,诗人笔锋一转:“风从窗外灌进来/提醒着我—/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从这里开始,现实让位于想象,暂居幕后。诗人想象着“一些落叶将会被某位路人/重新拾起,静置于诗歌的扉页”,这种浪漫主义的书写,令诗歌的横向空间得到了拓展。在拓展出的空间中,作者紧接着加入来自自身的隐秘的诗性体验。这种体验实质上具有两种相互关联的来源,一种是“知道诗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这是主动的诗性探寻;另一种是“从来不知道诗歌是什么样子”的“我心爱的女人”,“下雨的时候,她独自/撑开一把小花伞/在院中,看那片刚冒出的新绿”。这一画面是被动的诗性来源,也是令诗人得以萌发诗性的材料,它将平淡的生活片段进行了有意识的精炼,并将一种玄而又玄的感性思维通过切片式的写作,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

同样的手法,在《白云深处》中也有体现,如“山里的男人们将陆续/停下手中的活计/从林间冒出”,一个“冒”字,仿佛青草或竹笋,将日常生活中、构成社会的普通人群体那些朴素而颇有嚼劲的生命力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呈现。

相较于事件,徐志文更惯于状态式的写作,这在《人至中年》中十分明显。在这首诗中,前半部分,诗人通过“关起门来”“独享……宁静”“肉身……形同一截朽木”等语言,极力表现出一种人至中年的空旷感。然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毫不迟疑地打破了这种空旷。他迅速掏出“风暴”“雷闪”“岿然不动”等宏阔、庄严、富于画面感的语言,将前文的迟疑和麻木一举击碎。从文本上看,前文中的“朽木”“秋风”等语汇,渲染的是一种喑哑、迟暮、灰色、漫长、重复、单调的心理色彩,而后文中的“风暴”“雷闪”等语汇,带来的是一种雪亮、短促、动感、充满力度和冲击力的心理色彩。从庸碌的平静到瞬间的雷闪,这两种情绪色彩的语言组合,所表达出的是后者推翻前者那一瞬间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作用于诗歌的意旨之上,就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呈现。而在最后,诗人又通过“静待着一注茶水的沸腾”这样一个充满象征的动作过程,使读者获取了超验式的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文的语言风格具有近年来江西的诗歌队伍较为普遍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特征。体现在文本上,就是具有古典美学精神的语言、意象乃至场景的使用,如《上林古寺》中轻而慢的古寺意境构建,又如《秋月辞》中月下风中漫步的场景书写,又如整组诗歌中对于“秋风”“落叶”这些传统喻象的青睐等。

或许是因为江西的诗歌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怀旧基因,让这种新古典的美学追求获取了某种普遍共性,但正如米沃什在《与古典主义争吵》一文中所说:“每个诗人都是在诗学语言的规定与他对真实事物的效忠之间做出选择。” 抵达真实事物及状态的途径因人而异,当我们从对于古典的狂热中清醒过来,或许会发现,我们对古典的怀旧,也许只是对于一种幻觉的盲从,或对于一种流逝状态的集体向往。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诗性诗人诗歌
卷首语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