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40年:历程、挑战和改革

2019-09-09 01:01张秀芳张吉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5期
关键词:历程挑战改革

张秀芳 张吉国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取得显著进步。通过三维视角回顾并梳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探讨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模式、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貿易;教学改革40年;历程;挑战;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5. 08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5- 0194- 03

0      前    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取得显著进步。面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趋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对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国共有700多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回顾并梳理改革开放4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探讨新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程:三维视角

1.1   视角之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

首先,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变化的背景下,梳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借鉴魏泽、邓翠菊(2010)[1]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1.1   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4年)

标志事件开始于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等教育工作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得以更好地进行;结束于1984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此阶段的特点表现在:高等教育由“乱”到“治”,教学改革处于恢复调整阶段,工作重心在于专业的调整、专业目录的修订等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这个阶段并未受到重视。

1.1.2   逐步展开阶段(1985-1991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教学改革逐步展开。1991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清理审核结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此阶段凸显计划经济特征,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展开。在这个阶段,开始有工业外贸、农业对外贸易、农业贸易等专业。

1.1.3   加速推进阶段(1992-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阶段市场力量逐渐介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共建、调整、合并、合作”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在这个阶段,正式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1.1.4   积极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积极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划分过窄的情况。在这个阶段,除了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有贸易经济、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

1.2   视角之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

下面从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的视角,梳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此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后,比较接近的专业名称为“农业对外贸易”① , 属于经济、管理类,同时有“农业贸易”等相关专业;第二次修订重点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的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统一规范、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此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后,专业名称为“国际贸易”,属于经济学类,同时有“国际经济、贸易经济”等相关专业;第三次修订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此时专业名称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仍属于经济学类,同时有“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第四次修订新增了一些专业。此时专业名称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与贸易类,增加了“电子商务”等新的相关专业(详见表1)。

1.3   视角之三:经济环境的变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设置的时间较长。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由于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往往只是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所以,对外贸高级人才培养的规模也较小。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一时间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别是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同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2014年,为跨境电子商务元年,跨境电商成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和新型业态。2018年,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就经贸问题规划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20年前,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2035年前,基本建成经贸强国;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更高的潜力与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的挑战

2.1   课程体系设置难以满足发展新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众多高校中都有开设,当前其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文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符合传统国际贸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在跨境電子商务、“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外贸技能和网络营销技能,更需要具备跨境电商交易相关的知识,充分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提高英语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需要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

2.2   师资队伍配置难以匹配教学新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毕业于高校的经济类专业,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不具备跨境电商行业的实践经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型学科,然而,我国各高校的实践型教师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所以,师资队伍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项目教学等职业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应有联系,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4]。

2.3   实训模式落后难以符合时代新形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训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更显得举足轻重。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相关实训教学早已跟不上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实训模式非常落后,科学性和先进性都较为缺乏[5]。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内实训缺乏情景的真实性,且数据更新较慢,校外实训组织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难以锻炼其核心能力。

2.4   国际人才培养难以填补需求新缺口

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不断落地和推进,巨大的市场需求势必会吸引一大批国贸专业人才加入“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互动的具体经济活动当中。在这种背景下,要求国贸专业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但是,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经济快速前行的最新方向,使得人才的产出和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出现了间隙[6]。“一带一路”产业输出需要大量复合人才,未来我国或新增2.7万个岗位,懂语言、懂法律、有跨文化知识的经贸人才将供不应求②。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快速地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人才变得十分重要。

3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方向

3.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③:一类为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另一类为国际贸易的实务类课程[2]。新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实务类课程需要满足实际需求。首先,可以增设一些课程,如(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国际物流等;其次,可以补充课程内容,如在国际结算中补充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知识,在国际货运中增加国际物流的相关知识;最后,可以根据跨境电商、“一带一路”、全球数字贸易提出的新要求,增设相应的实训课程。总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是为了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保持一致。

3.2   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效率,因此,夯实师资队伍建设非常有必要。具体策略如下:①从“强内功”入手。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转变学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实践知识水平,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畅运行;②以“塑外功”为辅。定期邀请外贸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教学,或借助于国际力量进行双语教学,或开展“双师”互动课堂模式。以“强内功”为基础,再借助于“塑外功”,共同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3.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符合时代新形势,必须改变传统的校内实验室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求学生需要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网上产品推广与销售等工作。所以,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来开展实训教学,或将跨境电商平台的货源引入到学校,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能力。另外,可考虑以科研项目促实践教学,高校教师可以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此来提升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3.4   探索教育国际化模式

“一带一路” 新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俨然成为企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教育国际化的路径:①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学校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与国外学者开展交流,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将最新知识引入到理论教学环节和实际操作环节;②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或海外交流项目,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③理论和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培养。学校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毕业实习(如到跨国公司实习)等环节,就应该注重教育国际化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泽,邓翠菊.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3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J].理工高教研究,2010 (2):1-5.

[2]董桂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6):45-47.

[3]杨燕.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商论,2017(12):184-185.

[4] 鄢小兵,徐艳兰.基于“互联网+CDIO”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6):5-7.

[5]曹素云,于维刚.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7(9):6.

[6]徐子喻.一带一路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8(6):455.

猜你喜欢
历程挑战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