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雅,陈敏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心梗较多发且具有致死性,临床中普遍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效果显著。而数据[1]显示在患者治疗后配合适宜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因此本文以2016年9月11日-2018年8月16日间在我院进行心梗介入治疗的72例患者开展研究,部分采取一般护理,部分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对入选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9月11日-2018年8月16日间在我院进行心梗介入治疗的72例患者开展研究,依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6例(72.22%),女10例(27.78%),年龄在45岁-64岁,平均年龄为(54.82±5.07)岁。观察组男25例(69.44%),女11例(30.56%),年龄在45岁-66岁,平均年龄为(55.20±5.38)岁。择取患者资料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属对此研究均持自愿态度。
1.2 方法 对照组人员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对照组:健康教育、常规体检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需确保患者卧床,得到充足休息,确保环境舒适、温湿度适宜,定期消毒,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清洁身体。后依据患者情况开展10 min被动活动,每日2次。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开展针对性辅导,解答疑问,开展心理干预。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可协助其开展一定程度半身运动,指导患者5 min呼吸,每日2次。制定适宜食谱,加强心理干预,可采取播放视频、音乐,与其聊天等形式转移注意,加强患者恢复信心。待患者恢复良好后,可于床边进食,避免久坐。对其开展定期检查,并依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下床行走,控制行走时间,并加强监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性。待患者基本恢复后,可实行病房内、走廊内行走,依据患者情况开展评估制定活动量及时间。如患者发生胸部疼痛、闷等症状时及时停止活动加以处理。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预防措施,通过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状况并加以干预,为其及家属说明药物应用剂量、时间及饮食方案、活动形式等,加强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告知患者在活动时如发生不良现象及时停止并开展治疗,告知其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①焦虑;依据中国常模判断,轻50分-59分,中60分-69分,重69分之上;抑郁:依据SDS标准,轻53分-62分,中63分-72分,重73分之上;②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创建Excel数据库开展数据分析,应用SPSS 20.0,计量资料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较为显著。
2.1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将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焦虑、抑郁情况对比(Mean±SD,分)
2.2 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将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分析[2]发现心梗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让患者早日回归日常生活。本研究中,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其护理应用下,患者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对其自身恢复及生活有积极作用。得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心脏康复护理较常规护理更具有人性化及针对性特点,其通过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缺氧、心肌缺血等症状[3],对患者生命有保障作用。同时通过心理评估及针对性干预让患者心理状况得到良好改善,从而加强对护理人员及医师的信赖程度,提升依从性,促进其恢复。研究中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16.67%(P<0.05)。证明在心脏康复护理下患者预后情况得到良好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其自身恢复有积极影响。在相关学者[4]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3.75%,与本研究比较数值均较高,证明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安全性有所保障。综上,在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应用心脏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