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

2019-09-09 09:35
智能城市 2019年16期
关键词:抗滑桩卵石滑动

李 姣

(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0)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系,地质环境为孕育灾害的重要条件,若地质结构或者地形地貌等发生变化,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基于此,开展防治工作时,要积极应用地质环境。基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时,要侧重地质环境的分析。现结合此案例,进行如下分析。

1 案例概述

以某滑坡为例,沟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滑床是上部底层,有粉砂岩夹泥岩为主,产状情况为150°∠4°~5°;滑面的埋深范围为10~40 m,后部局部能够达到48 m,大致和层面平行。通过钻孔明确滑带是黏土,基于滑带的物质成分以及分布特点明确,此滑坡的形成主要是沿着灰白色软弱夹层顺层滑动形成。此滑坡地表汇水面积很大,水塘分布广泛,集中在后缘拉裂槽区域,地下水埋深范围为0~10 m,水位处于滑带上。滑坡前缘的松散堆积体基本组成如下:滑坡堆积物、坡积物、崩积物、冲积物、侏罗系沙溪庙组等。现结合松散堆积体实际情况,进行成因分析,总结防治策略。

表1 沟域基本情况

2 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策略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分析

2.1 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策略

从该堆积体的情况来说,主要包括粉质黏土夹碎石土层和卵石砂土层以及人工堆积层。基于统计的钻孔情况,分析滑坡产生的具体原因和防治策略。

2.1.1 粉质黏土层

此层分布范围较为广泛,统计的钻孔部分发现了粉质黏土夹碎石土层。从土层的厚度来说,主要范围为1.3~34.8 m,主要分布在基岩面高程为190 m之下的斜坡和140~150 m范围的平台上。基岩面从陡坡转化为平台的区域,厚度值达到最大;在坡度比较陡的地段以及河边缘厚度比较薄。此层分布多个滑动面,部分滑动面的规模很大,证明土层厚度集中区域是受到滑坡作用最终形成。受到崩积以及坡积作用,形成了粉质黏土夹碎石土层。

2.1.2 卵石沙土层

从该层的基本情况来说,成分主要为砂砾和卵石,同时含有部分岩屑和黏土,呈现松散-稍密状态。卵石的含量大约为10%~30%,粒径大小为20~80 mm,主要为次圆状。统计的钻孔中部分钻孔揭露了此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卵石砂土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河流冲积作用的影响。滑坡发生前,在河向北弯曲,后期受到河流侵蚀产生滑动,促使河道南迁,向着南向弯曲。

表2 具体情况

2.1.3 人工堆积层

此部分的主要物质是杂填土,具有松散和稍湿特点,由黏土和砂岩碎块等物质构成,分布范围小但集中。统计的钻孔中部分钻孔揭露存在杂填土层,厚度范围为0.5~3 m,这和此处人口比较集中有关。

2.1.4 滑动面特征

从此松散堆积体的实际情况来说,发现了很多滑动面,统计的钻孔中共计37个钻孔揭露了滑动面。大部分滑动面具有平直和光滑的特点,部分滑动面存在擦痕,多数擦痕和滑动面倾斜方向保持一致。就滑带的情况来说,成分如表3所示。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大型堆积体滑动,同时多次出现小型表层滑动[1]。

表3 成分分析

2.1.5 防治措施

通过综合分析,在滑坡治理工程实践中,采取了抗滑桩工程措施,主要布置在A-D四个区域。其中,A区和B区抗滑桩布置在古河道中,下伏卵石砂土层,土层厚度很大,设置的抗滑桩,部分分布在卵石砂土层。C区和D区抗滑桩布置在滑坡的上部位置,松散对基层相对来说比较薄,设置的抗滑桩嵌固段处于J2s基岩内。基于历史资料,滑坡A区的深部位移量大约为20 mm,后期发展逐渐稳定。B区域的深部位移量连续总计为35 mm,并且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地表位移达到了18 mm,并且为不断变化中。基于此能够证明,B区域抗滑桩随着卵石砂土层移动而移动,治理效果不明显,C区和D区变形不是很明显,滑坡治理效果很好。借鉴于此,对下伏卵石砂土层的滑坡,实施防治时,要结合砂土层松散的特点,设置抗滑桩,其嵌固段一定要进入到卵石砂土层之下的基岩内,以免抗滑桩出现整体移动的情况[2]。

2.2 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应用

上述地区采取的防治措施中地质环境的应用如下:(1)组织调查区划建设工作。通过全面调查,对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化为重点防治区域,成立调查工作小组,进行地质灾害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分析。基于掌握的数据,精准预测地质灾害,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实现对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控制。(2) 构建地质灾害警报。采用预警技术以及预警管理措施,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化监测,及时预警,响应灾害应急方案,做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避免造成极大损失。(3)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措施。因为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大等特点,预测难度较大,若发生必然会造成极大损失。基于此,通过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措施的方式,引入应急处理技术和新设备等,结合地质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3 地质环境的应用总结

3.1 地质环境的概念

从地质环境的影响角度来说,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分和大气等。地质环境指的是一定社会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与之相互联系的自然条件综合,包括土地和气候以及河流等。基于宏观角度来说,地质环境的构成,主要为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物质。基于微观角度,其为岩石风化的产物。

3.2 地质环境的具体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实践中地质环境的具体应用涉及以下方面:(1) 评价体系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同时保证其财产安全。若想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必须做好地质环境调查,探测地质环境的安全现状,预测评估环境中的安全风险,进而构建完善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为加强质量评价、强化防范以及安全风险评估、做好滑坡治理工程附近环境的评价以及分析、做好周围环境容量的科学评价以及分析。

(2) 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一般来说,开展建设工作前,项目承建方都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开展地质环境勘察,明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方案,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实现对建设风险的有效规避。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目标和质量目标,必须要注重强化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时,要做好工程性质的调查,掌握工程用地外部的基本形态,同时进行地质成分以及地质结构等的检测,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这需要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的应用,加大地质环境调查的投入力度,为工程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提供完整的依据,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作业的安全性和质量,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建设的效益,推动工程持续化发展。

(3) 构建地质灾害环境调查区域。若想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要做好各项预测工作。具体实践中,要积极构建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地质灾害环境调查区域,做好调查区划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性地质灾害和搬迁治理等各项工作。基于调查区划工作的落实,建立健全防灾技术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地质调查区划工作,要精准判断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做好地质环境调查,形成完整的方案,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地质灾害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4) 做好区域性的把控。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差异,若想实现有效的防灾减灾,保障区域群众的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强化对地质环境的调查把控。通过全面的调查和应用,实现对环境安全的有效把控。基于区域性特点,做好全面分析,运用适宜的地质勘查技术和方法,做好地质环境评价,掌握调查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实施分类建设以及管理方案,提高地质环境的应用水平。开展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工程风险的有效规避,保障建设的安全性。基于此,要做好事前基本资料和信息的收集,通过全面分析,进而了解地质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有效防治。这需要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的应用重要性,做好地质环境应用质量的把控,发挥其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对保证工程建设的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积极应用地质环境,做好各项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为后续的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提供完整的依据,最大程度上保障作业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抗滑桩卵石滑动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深厚卵石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传动轴滑动叉制造工艺革新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钻石和卵石
T形横截面抗滑桩截面优化研究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变换域的滑动聚束SAR调频率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