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赵翠婷
当学生凝神专注、一刀一笔雕刻出人物的神韵,当学生在文化广场轻舞彩扇演绎乐亭地秧歌的潇洒,当一所学校的千名学生随“文化大篷车”上的专业演员演绎评剧经典,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吟唱充满乡情的传统歌谣……我们欣喜地看到,乐亭县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位于唐山市东南之隅的乐亭县,是渤海湾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人杰地灵,物华年丰,激荡在冀东大地上的滦河在这里投入渤海的怀抱,河海交汇,滋养着这片丰腴的土地,绽放出了灿烂的艺术奇葩,也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乐亭英才。在自古雅书重教的氛围中,乐亭教育依托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厚重的文化根基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教育教学,融入培养家国情怀的德育体系,融入提升教育内涵、打造办学特色的教育目标,多渠道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这方面的教育是一个由知入情、由情达意、由意至行、最后沉淀为思想,升华为情感的过程,”乐亭县教育局局长张永涛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热爱并传承传统文化,获得精神的成长,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走进位于乐亭城西的李大钊纪念馆,只见竹木苍翠,庄严肃穆,记者到来的当日正是周末,游人如织。在各个景点和展厅,一些戴着“小蜜蜂”进行讲解的“红领巾”吸引了游客们纷纷驻足。
“欢迎来到李大钊纪念馆参观!您现在看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专题。1918年1月,李大钊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以红楼为阵地,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在第二展厅,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田若楚正在带领游客参观。
今年是她在纪念馆进行讲解服务的第四年,这里的专业讲解员吴溪评价她“沉稳大方,吐字清楚,有亲和力”。四年来,几乎每到休息日,田若楚都要来到这里为游客进行志愿讲解。
记者观察到,几个“小不点”始终追随着参观的人群,边听边记格外认真。田若楚告诉记者,这是她今年新收的几个“徒弟”。从三年级下学期“出徒”上岗开始,她已经带出30多名学弟学妹了。“9月份我就要上中学了,那时候学习会很忙,但只要有时间,我还会过来讲解的。”田若楚边说边招手示意“小不点”们站到前排认真听,“我喜欢这儿,我把这里当成了锻炼自己的课堂。”
在乐亭,每到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像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英才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都活跃着上百名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他们经过了招募、选拔和培训后挂牌上岗,考核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做“小老师”收“徒弟”,田若楚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们讲述先烈的故事,把红色文化传递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实践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不仅如此,每到“五四”“清明”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徒步几十华里的远足活动是乐亭各初高中的必修课。乐亭一中团委书记李泽凡说起每年的远足,兴奋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大钊同志说过,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春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我们用脚步丈量坚韧,用意志书写青春,不怕难,也不怕苦,这经历是学生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载体。记者来到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小学时,恰逢学校举行入队仪式,清脆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燕山脚下,渤海之滨。晴川沃土,丰饶雄浑。红花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神州大地遍洒马列精神……”这是学校的校本课程主题歌《我是大钊故乡人》。胡家坨镇是李大钊故居所在地,这里的小学共同开发了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每个年级设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学生讲大钊故事、诵大钊诗文、唱红色歌曲、寻先烈足迹,红色基因在学习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心灵。
清晨的阳光明亮地照耀着乐亭县古河乡阁楼坨幼儿园。早晨7点40分,几个来得早的孩子正在院内的种植区角,给他们亲手种下的“蔬菜宝宝”浇水。菠菜、油菜、韭菜都伸展着碧绿的叶芽,在夏日的清晨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70多人。为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质,老师们把园中靠南墙的空闲地开发成了种植区角,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去种植和管理,结合当地设施农业的特点,他们还在园里建起了一座小温室。一到冬天,温室里菜苗青翠,鲜花吐蕊,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特别感谢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我孙子不但自理能力强了,还知道了父母辛苦干活不容易。”大班幼儿家长王俊英说。
乐亭共有农村中小学、幼儿园120所,校园中的空闲地块均被开发成了劳动实践基地,总绿化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绿化面积超过学校占地面积的50%,劳动普及率达到了100%。乐亭教育局教研训中心主任陈春艳介绍说,乐亭是农业大县,自古以来就有“冀东粮仓”“燕东天府”的美誉,如今是北方有名的果菜之乡,农耕文化一脉相承。依托地域特点,学校将校园绿化美化、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实施了“接地气”的劳动实践教育。
来到姜各庄镇周家营小学,操场南面大片的油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现在还不是我们校园最美的季节,你秋天再来,和我们一起过丰收节吧。”校长赵建志把按照班级划分好的地块指给记者看,“从西到东,依次是玉米、毛豆、花生,这一大片是油葵,9月份油葵熟了的时候,金灿灿的一片,景色特别美……”
如果说耕耘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对美的发现、感悟和表达。在这样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学生不但播种、浇水、除草、收割,还在苗圃里、大树下、花丛间观察、写作、画画、游戏……在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劳动的过程中,不管是挥汗如雨的付出,还是甘之如饴的收获,都沉淀为孩子们成长中的精神养分。
“乡土,是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就像听着海风、踏着海浪长大的孩子深深地爱着大海,就像吹着柳笛、吃着槐花长大的孩子深深地爱着滦河。”在乐亭县新寨镇三村小学的一间展室,记者看到了展柜中、墙壁上陈列着上千种各色各样的贝壳。校长张学军介绍说,乐亭是沿海县,而贝壳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他们依托临海的优势,开发了《贝海拾趣》校本课程,学习和探究贝壳文化,还将餐桌上的贝壳垃圾制作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乐亭包括三村小学在内的十余所学校,开发了《神奇的海世界》《我家在海边》《魅力海洋》等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孩子们通过学习,认识各种海洋生物、了解舟船的发展演变和海洋的有趣传说等等,教育和引导他们从小关心海洋、热爱海洋从而树立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而地处滦河右岸的乐亭中堡镇各小学,通过《滦河水,故乡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滦河的知识、家乡的名人、传统的民俗引进了课堂,又把活动场所拓展到校园、田野、农家、场院……孩子们编滦河柳、画滦河石、唱滦河谣、玩滦河沙,乡音乡情根植于心。
在乐亭,结合“红”“绿”“蓝”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三色校本课程,各学校还经常组织县域内的研学活动,马各庄民俗馆、上古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清河鸟类救助站等,也都是孩子们乐学乐研的好去处,孩子们在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成长的正能量。
5月的乐亭校园是欢乐的海洋,全县“童心向党”中小学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在这个月份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年的艺术节演出中,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连幼儿园都拿出了乐亭大鼓节目。”乐亭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刘学军介绍说,乐亭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的原创乐亭大鼓《蝈蝈和蛐蛐》,孩子们的演唱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成了今年艺术节演出的一个亮点。这预示着在乐亭,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包括职校,乐亭大鼓这门古老的地方曲艺已经得到了一以贯之的普及。
乐亭是“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皮影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名全国的“冀东文艺三枝花”——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评剧就都起源于此,这里还有包括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在内的乐亭地秧歌、泥人、吹歌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十多项,可以说,善歌喜乐的民风造就了乐亭淳朴的乡土艺术,使这片土地上弦歌影韵,充满了艺术的生趣。
拿乐亭大鼓来说,这门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产生于田间地头的曲艺形式,如今在乐亭已成为各大书馆和“文化大篷车天天演”的传统保留节目,始终为群众喜闻乐见。而在学校,这门家乡艺术也绽开了绚丽的花朵。
一踏进乐亭第一实验小学,记者便听见了独具特色的下课铃声,那是一段由鼓板撞击和三弦弹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婉转灵动。孩子们在艺术长廊间穿行,鲜明的乐亭大鼓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推门走进一间活动教室,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在听赏乐亭大鼓《大瞎话》。
音乐教师张剑英介绍说,他们把乐亭大鼓引进校园已经20年了,起步是十几人的兴趣小组。“后来,我们明显感觉到,国家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越来越大,所以在2008年,我们开始尝试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学习和普及这门艺术。”
今年49岁的张剑英不仅是一名资深音乐教师,还是乐亭大鼓的县级传承人。从萌芽阶段、零起步的兴趣小组,到如今捧回河北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被教育部挂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乐亭第一实验小学以张剑英为核心的团队,带领学生走出了一条坚定的文化传承之路,如今,校园里鼓乐声声,充满魅力,形成了人人爱大鼓、唱大鼓的良好氛围。
比乐亭大鼓起步稍晚的乐亭第三实验小学的皮影校本课程,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该校皮影艺术工作坊代表河北省亮相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展演,精美的雕刻、绚丽的晕染、灵动的操耍和创新的设计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誉。
好的经验只有及时推广,才能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近年来,在县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两门传统艺术实现了由城到乡、以城带乡、城乡携手、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多所学校以校本课程或社团活动的形式,城乡少年宫则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把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请进了校园。
和地方传统艺术一起来到校园的,还有乐亭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张近平、张旭武、刘尚杰等老艺术家们来到孩子们中间,毫无保留地送上精彩的表演和精心的指导;年逾八旬的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肖云霞,多次来到少年宫,为大鼓班的孩子们示范各种专业唱腔;乐亭泥人市级传承人、青年艺术家董壮壮,每月数次奔波于城乡的学校,教授学生泥人雕刻技艺;在中堡镇罗各庄小学,来自周边村的66岁的王桂海和72岁的采树德主动来到学校,教学生学习吹歌,两位技艺精湛的老农执意不收学校一分钱……
“这些年来,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还有民间艺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教育工作同样也肩负着一份传承的使命,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张永涛说。
教育是一棵树,她的根深深地扎在乡土里,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为这棵树的成长带来了不竭的源泉。正是有了乐亭教育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棵树才健康茁壮,绽放出芬芳美丽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