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杨灵君 评析/陈庆宪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有趣的推理”一课,要求学生从“是什么”推出“不是什么”,从“不是什么”推出“是什么”。而从教材编排特点来看,它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推理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希望学生自己想到用连线法和列表法来呈现推理的过程。但我们觉得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利用连线和列表无非是让思辨过程呈现得更加清晰而已。所以在本课的研究中我们觉得应重视信息的变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已知信息表述中进行思辨推理。
教师课始谈话提出:今天我们一起思考“有趣的推理”,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推理吗?
生:推理就是从知道的推出不知道的。
教师在投影上出示:有苹果、香蕉两种水果,两位小朋友(笑笑和淘气)各吃一种水果。
再出示笑笑说的话:我吃的是香蕉。
这时学生很快地说出:淘气吃的是苹果。
师:你们为什么回答得这么快呀?
生:因为只有两种水果,而笑笑说“我吃的是香蕉”,说明淘气吃的不是香蕉而是苹果。
接着教师又在投影上改变笑笑说的话:我吃的不是苹果。
这时学生又很快地说出了淘气吃的还是苹果。
师:为什么笑笑说的话变了,淘气吃的还是苹果呢?
生:他们俩各吃一种水果,笑笑吃的是香蕉,淘气只能吃苹果;笑笑吃的不是苹果,那淘气吃的还是苹果。
师:那笑笑两种说法的意思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这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这里我们可以从笑笑的“是什么”推出淘气的“不是什么”,也可以从笑笑的“不是什么”推出淘气的“是什么”。
这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呈现出连线和填表的过程。根据以上教学过程逐步呈现了如图1的画面。
图1
投影上又出示:有苹果、香蕉和梨三种水果,两个小朋友(笑笑和淘气)各吃一种水果。
再出示笑笑说的话:我吃的是香蕉。
师:现在你们为什么不回答淘气吃的是什么?
生:笑笑吃的是香蕉,但剩下的还有苹果和梨两种水果,淘气吃这两种中的每一种都有可能。
师:那好,我改变一下笑笑说的话。
投影上又出示笑笑说的话:我吃的不是苹果,也不是梨。
生:还是无法确定淘气吃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
生1:笑笑说的话只能确定她自己吃的是香蕉,但这里还有两种水果,淘气可能吃的是苹果,也有可能吃的是梨。
生2:笑笑说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那下面还是这三种水果,笑笑说自己吃的是香蕉,又来了一位小朋友(奇思),他说自己吃的不是苹果,现在你能推出淘气吃的是什么水果吗?(如图2)
图2
此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学习要求:
①用连线的方法表示你的推理过程。
②在下面的表格中表示你的推理过程。
?
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们的推理过程和结果。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后,教师呈现学生的推理过程,得出笑笑吃的是香蕉、奇思吃的是梨、淘气吃的是苹果,并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理。
接着教师在投影上把笑笑说的话又作了变换。笑笑说:我吃的不是梨。你能推出淘气吃的是什么吗?
生:不能确定淘气吃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笑笑说自己吃的不是梨,说明笑笑有可能吃的是香蕉或苹果,而奇思说自己吃的不是苹果,这说明奇思吃的是香蕉或梨,所以无法确定这三个小朋友各吃的是什么。
师:那笑笑这样补充说:我吃的不是梨,也不是苹果。现在你能推出淘气吃的是什么了吗?
生:淘气吃的还是苹果。
师:为什么?
生:笑笑说自己吃的不是梨,也不是苹果,说明笑笑吃的是香蕉,这与以上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教师根据以上教学的对话过程用投影逐步呈现如图3的画面。
图3
评析:以上教学杨老师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方法,先创设“二对二”素材的推理,使学生感到推理并不难,从中使学生领悟到“是什么”推出“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推出“是什么”的基本推理思路。接着给学生创设的“三对二”的素材推理,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信息的不充分无法推出确切结果。当增加到“三对三”的素材时,教师又充分让学生按学习要求,独立经历用连线和列表的方法表示推理的过程。在以上三步过程中杨老师还巧妙地创设了表述的变换,从而促使学生通过已知信息,经历了有效的思辨过程。
投影呈现教材上的例1(如图4),并出示学习提示:
图4
①请你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推理。
②完成后,自己轻轻地说一说推理过程。
学生独立推理后,再组织集体交流。得出笑笑在电脑组,淘气在足球组,奇思在航模组。
教师提出:以上三个小朋友说的话中,如果要你去掉一位小朋友说的话,但也能推出这三个小朋友分别还在原来推出的这个组,你觉得可以去掉谁说的话?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再组织集体交流。
生:可以去掉淘气说的话。因为笑笑说自己不喜欢足球,那她一定在电脑组或在航模组,因为奇思在航模组了,所以可以确定笑笑在电脑组,这样淘气不用说也只能在足球组了。
生:也可以去掉笑笑说的话。因为……
师:如果去掉奇思说的话,你们还能推出这三个小朋友各在哪一组吗?
生:因为笑笑说自己不喜欢足球,那她可能在航模组或电脑组; 而淘气说自己不在电脑组,他可能在足球组或航模组,两个人都有可能在航模组,所以推不出他们分别在哪一组。
师:所以说奇思说的话不能去掉。
师:现在笑笑、淘气和奇思三人参加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的情况有了变化。笑笑在航模组,但她故意不直接说自己在航模组,你觉得她会怎么说?再听淘气说的一句话后,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分别在哪一组了,你知道淘气又说了什么话?请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并判断淘气和奇思分别在哪一组。
学生先在预先发的学习单上填写,再进行小组的讨论,然后组织集体交流。
接着教师利用投影呈现学生的作品(如图5),先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位同学的作品情况进行评价。
图5
师:这两位同学填写的和推理结果对吗?
(生观察片刻后都表示赞同)
师:因为笑笑是在航模组,但她不直接说,所以这两个同学都写出笑笑的说法是“不在足球组,也不在电脑组”,那为什么这两个同学推出的淘气和奇思所在组不一样呢?
(生答略)
接着投影上呈现另外两个同学的作品(如图6),并提出:这两个同学填写的和推理结果你还能看懂吗?
图6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后,教师提出:你们看第③张,笑笑只说了不喜欢电脑,为什么还能说明笑笑在航模组呢?
生:因为笑笑说不喜欢电脑,那她一定在航模组或足球组,但淘气说自己喜欢足球,说明淘气在足球组,所以笑笑就在航模组了,那剩下奇思只能在电脑组。
师:请大家注意,按原题的要求如果笑笑只说了“我不喜欢电脑”,说明笑笑可以在足球组,也可以在航模组,所以不能确保她在航模组,但淘气补充说了“我喜欢足球”,推出淘气在足球组,这样就确保了笑笑在航模组。因此,如果笑笑没有像以上第①张和第②张这两个同学的填法那样说时,那在填写淘气说法时一定要注意使笑笑确保在航模组。
接着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又向学生提出:根据刚才的交流,谁再来说一说第④张图片的推理过程?
生:因为笑笑说不在足球组,就说明笑笑可能在航模组或电脑组,而淘气说自己在电脑组,这样就保证笑笑一定在航模组,那奇思只能在足球组了。
师:很好!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填法。不管怎样的填法,笑笑在航模组是不变的,并能推出淘气和奇思分别在另外两组就可以了。
评析:以上围绕着同一素材创设了三个层次的训练。第一层次就是课本中的例题,学生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推理的训练,以此巩固了推理的基本方法。第二层次是要求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删减后,还能推出相同结果的训练。学生在删减某一信息的思考过程中,实际上又一次对已知信息做出了思辨推理。第三层次是让学生根据已知要求,自主发挥想象补充信息。在杨老师执教后,我们对执教班级学生作了统计:根据笑笑在航模组,但不直接说自己在航模组,像填出如图5中笑笑的说法的占56%;填出如图6中笑笑的说法的占25%。而图6的填法与图5相比,在难度上略高一点,因为这里笑笑只说了不在哪一组,它还需要在填写淘气说法后来确保笑笑在航模组,同时还能推出淘气和奇思分别在另外两个组。统计后我们还发现有24%的同学在填写时没看清要求出现填写错误,说明这样的逆思考毕竟有一定的难度。但尽管一部分学生没有顺利填出,我们觉得学生在自主设计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推理训练,并且在这样的训练中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推理的思辨效应。
师:刚才大家针对三个小朋友和三个项目进行对应的推理,下面有四个小朋友分别参加了四个兴趣小组,你们还会推理吗?
投影出示图7,并提出学习要求:
图7
①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推理。
②独立推理后,再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推理过程。
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利用投影分别呈现了用列表法和连线法进行推理的作品(如图8),并再次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图8
(两个学生的评价略)
师:你们听懂这两个同学说的意思了吗?他们在推理时都是从哪个小朋友开始的,接着再确定哪个小朋友在哪一组的?
生:都是从淘气开始的,因为淘气已经说出自己在哪一组了;接着再确定奇思,然后确定妙妙,最后知道笑笑在哪一组。
师:这说明在推理时怎样做才能更快推出结论?
生:能确定的先确定,再按这样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往下推。
紧接着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从以上推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四个小朋友中,哪个小朋友说的话可以去掉,也会推理出相同结果?
生:可以去掉笑笑说的话。
师:为什么?
生:去掉笑笑说的话,同样先确定淘气在足球组,再根据奇思说的话可以确定奇思在电脑组,接着根据妙妙说的话确定妙妙在绘画组,那剩下的笑笑就是航模组的了。
……
评析:杨老师借助上一环节的素材自然地引出“四对四”的推理,在学生独立推理后,杨老师再次揭示出列表推理和连线推理的方法,并在组织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推理时,要做到能确定的要先确定的推理策略。课后我们也对这一环节学生推理的方法作了统计,发现在36 个同学中只有7 个同学采用的是列表法,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列表法还是太麻烦了。
纵观全课,杨老师充分运用教材上的例题素材,先从例题中提取三个人物,通过吃不同水果的推理,使学生初步领悟推理的基本方法。接着把例题当作本课的训练素材,引发学生对例题信息作出适当的删减、变换或补充,在这样的自然动态过程中深化了推理过程。最后还把例题拓展到“四对四”的推理,这样除了提高推理训练难度,还起到了进一步总结解决推理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