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英
[摘要] 在分析新时代背景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生成长成才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医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具备协同效应的育人机制,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厚植医学人文情怀,增强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优化课程设置体系等方面提出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 医学生;成才路径;新时代;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6(b)-0160-05
Studying on the way to be succes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ANG Meiying
Marxism Institute, Xiamen Medic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Xiamen 361013, China
[Abstract] As the opportunities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students to success appear in the new era,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new characteristics, new changes and new problems. The way how to be success of medical students is complex. The main factors are listed as followed. First, synergistic educ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rd, medical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be enhanced. Forth, course setting system should be optimize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Be success; New era; Thinking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进入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为医学生成长托起了广阔的大舞台,使医学生遇见了最好的时代。医学生的成长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也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这期间需要医学院校、社会和医学生自身等三方形成合力,紧跟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实践创新,切实担负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任务、满足人民对卫生健康需求的重任。
1 新时代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变化的主要矛盾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1.1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适应新时代的正确反映,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的需求日益增长,有病得到医治、未病知道预防、无病重视保健,医疗服务的社会功能明显增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26”的重要讲话中,曾对这种需要做出深刻的论述,即“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2]。2018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致力于满足人民对医疗和健康保健的需求。健全的医疗保障、健康的身体是实现美好幸福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首次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新思想[3]。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健康中国”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国之大计,医学担当,医学院校承担着推动医学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明显和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服务迫切需要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健康为中心转变;从预防、临床、康复、养老护理等各自为政向医疗服务有效整合转变,这对医学教育、卫生从业人员的素质、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源头活水,是实施医学教育的平台,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快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着力把好生源入口、培养过程和毕业出口关,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素质优良的新型医学人才后备队伍。
1.2 全球医学教育和新时代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生成长指明新方向
新时代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医学院校提出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医疗实践能力又能够较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环境的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了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的培养标准,即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在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4]。由于各个国家的医学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对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胜任力要求也就不同。2008年,我国教育部在此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目的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的卫生人才培养、医学生成长、医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医学院校既要积极吸纳与卫生人才培养标准相关的所必需的各种新理念、新技能、新知识,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
2 新时代医学生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 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5]。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升腾,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提速,越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越要不懈奋斗。目前,在医学生群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远离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他们更关注的是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利益,较少主动去思考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上的“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新时代绘制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广大青年遇见了好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使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6],每一时代的青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都有着这一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现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7]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背景,那么当下的中国,就是医学生成长成才无可比擬的、最有支撑力的背景,既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信仰之上,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之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医学生成长的启示:青年人要到基层了解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才能树立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青春在奋斗中出彩。
2.2 坚定的文化自信
坚定的文化自信,对培育医学生人文情怀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当代医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人文素养普遍缺乏,民族文化自信不足,对外来文化缺乏辨别能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离不开医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医学是一门仁术,自古以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行善的学科和事业,古代医学伦理十分强调行医的目的既要忠于医业又要仁爱救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应是医术和道德的统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如:道家的天仁合一、儒家的忠君爱民、“大医精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都可以为今天的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育提供有益启迪。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医疗服务行业提供体系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医学的宗旨和从医者的价值观念,一部分医生淡化了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在近年来发生的医患关系纠纷案中,许多案件是同医务人员的情感淡漠、责任心缺失有关;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注重医学人文情怀的培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新时代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医学生应有的不懈追求。医学从以治疗为主走向预防为主,拓宽了医学研究领域;医院也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中心,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必要的卫生咨询、开展社会预防、消除危害健康的社会因素,必然要求医学生要有扎实的、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由于医学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诊治和技术操作过程中,只要存在点滴的误差,都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临床技能、系统而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医学生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付出百倍的勤奋,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精通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既是对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成长的重要条件,更是新时代医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2.4 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新时代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一方面,为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卫生服务的不断需求,疾病的预防就不能仅仅是生物的预防,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心理的预防,医院要建立起心身兼顾的诊断模式、心身同治的治疗模式,都要求医学生要先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另一方面,医学生入校时从年龄上虽然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是在心理上和社会要求上还不成熟,加上学业压力大,医学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高情感性以及对医患关系的担心、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等等,都影响着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校学习时间是医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又是其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随着新时代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耐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承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5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医学信息技术能力
具有创新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新时代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关键。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目前,医学生对创新能力普遍认识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的持久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床上,相当部分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这和医务人员的潜心治病的责任感、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能够做到先病家之忧而忧,潜心为患者治病的医生自然就会去创新;疾病从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转变,也必然要求医生从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医学院校既要注重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医学生倘若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无法做到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也将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医学这门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古老科学,就是在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医学发展至今,生命和疾病的奥秘仍有许多尚待研究和揭晓,医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不断增强以创新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在创新中奉献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夯实创新基础,投身创新实践。
3 新时代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
3.1 构建具备协同效应的育人机制
3.1.1 凝聚思想政治工作强大力量 人才的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医学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如何培养”这一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医学专业的固有要求决定了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比喻成一个人的心脏或主动脉,其他各类课堂看做是毛细血管的话,即使心脏或主动脉再强大有力,如果毛细血管阻塞了,最后也还是会出现休克死亡。对此,一是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要在知识、技能传授中强调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努力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点,如:在“妇产科护理学”“分娩机转”教学中,渗透感恩母爱和人生挫折等教育;在“中医学”教学中,讲好中医和思想政治的故事,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把思想教育点通过“基因式”嵌入所有课程,让专业课程都上出“思政味”。二是建好校园文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和积极的行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四是全社会都要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氛围,大力弘扬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依法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引导全社会、各阶层尊重医学、尊重医师、敬畏生命。
3.1.2 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10]。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经过有效的指导和训练,需要创建一支学风正、技术高、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年轻教师,要鼓励和政策引导教师进行科研创新,把学科前沿问题、课题研究中的创新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教学中。其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积极采用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给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安排各种形式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表达观点和进行交流。
3.1.3 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首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定期排查学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和建档,并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确保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和治疗。其次,要完善学校-系-班级三级心理辅导网络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并确实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3.2 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厚植医学人文情怀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厚植医学生人文情怀的根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
3.2.1从学校层面 现代医学模式赋予了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缺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12]。因此,一是要开设开足医学人文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其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坚守医学生的道德信仰,用“仁爱之心”来厚植人文情怀的根基。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与医学生誓言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要把对医学生誓言的宣誓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使医学生从誓言中体会出“敬业”“友善”和“诚信”的真正涵义。三是从一线临床医生中选出模范人物做报告,用高尚的医德教育和感染学生,树立起践行誓言、谨遵誓言、畏惧誓言的信念。四是开展感恩“大体老师”的实践活动。“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而人体解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依赖于“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组织医学生参与学校设立的接受“大体老师”的临终关怀、慰问家属、心怀感恩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医学生永怀感恩之心,把感恩之心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融入临床实践中。
3.2.2从个人层面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基层志愿服务,特别是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如:乡村义务体检、宣传健康保健知识、敬老院送温暖、支教等,留心体验基层民众的疾苦,牢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从内心去感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学生誓言的魅力,犹如水、空气、阳光,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之中。此外,医学生应多读点一些由患者自己所写的病患经历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感受疾病造成的困境体验,得到对医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的信息[13],才会更能够从病患的角度去思考,做出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3.3 多渠道增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事业靠本领成就[1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素质高、创新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新时代医学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既依赖于临床思维能力,也依赖于医学生对良知和诚信的守护,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既需要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也需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更需要医学生个人努力。
3.3.1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即医学上的逻辑思维。临床思维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具体患者身上患的疾病,这是一项辩证法[15]。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就能够对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制订治疗方案[16],就能够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的结果。一是要把握人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按系统模块进行教学,采用PBL教学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临床和基础、局部和整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整体临床思维。也可从某个医学理论领域的研究以及建立该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某种疾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环节上有何相互联系、参与病例的讨论发言等途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二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要对扩大的、复杂的疾病有所认识,不仅需要一定的工具,更需要有科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17]。对此,要着重引导和启发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人类生命体的关系、细菌耐药等问题,教会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思维来思考现实的问题。
3.3.2 培养创新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信息化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学习习惯,以适应医学教育学习的终身化发展。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一个有价值的回答更为重要。教师可结合临床病例和医学进展,设置一些科研课题并组成课题小组,让医学生在科研小组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4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医学的教育理念、人才成长和培养方式都要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得以实现。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性规律、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也要适应新时代医学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基础教学、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三段式进行的,过多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交叉性和渗透性,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和课程之间过多重复的现象,医学生感受到的最大压力就是“背不起来”或者“死背”应付考试,而医学信息、文件检索等应用学科很少或基本没有开设。因此,要多途径、多方式安排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重复临床。首先,要调整教学计划,在基础阶段提前学习部分诊断学课程,把部分基础课程,如:病理学、病原学放到临床阶段学。其次,对现有的医学基础实验课进行优化和整合,可以将病理学、生理学和药理学三科的实验课有机整合,组建基础实验室,对实验课程设置重新规划并定时对医学生开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增加实验技能的考核比重;增加医学信息、预防医学、老年护理、以创业创新为导向的数字健康课程等学科的比重。再次,加大临床实习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共建基地建设,在建立自己的附属医院的同时,加紧与各地区不同层次的医院和大健康产业基地进行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习基地,加强带教教师的队伍建设,安排医学生在带教医生的指导下管理一定数量病床的诊疗工作,定期组织医学生参与以创业为导向的课外实践和研究活动。
综上所述,新时代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医学教育的各种基本要素,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相互结合[18]。医学院校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文化自信贯穿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加强新时代医学生成长成才路径的探索和机制的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求是,2017(21):7.
[2] 习近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7-28(A01).
[3] 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厦门日报,2016-8(A01).
[4] 美國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
[5]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1.
[6] 石国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19.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厦门日报,2018-5-3(B01).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1).
[11]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2-07-27(16).
[12] 陈晓阳,曹永福.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3] 秦泗河.医生、医术与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6-27.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黄大显.浅淡临床思维[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2(4):221-222.
[16] 朱震,张世勤,金桂兰.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辩证思维能力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9.
[18] 房宁宁.谈医学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