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干预

2019-09-07 07:57吴玲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儿科监测

吴玲玲

摘要 目的: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监测,并对其采取合理用药干预。方法:收治患儿1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一般资料,总结ADR好发的年龄阶段及涉及药物种类,给予合理用药干预。结果:发生ADR的患儿在4-7岁(45.24%)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儿;ADR累及的主要区域为皮肤组织(86.51%),其次为消化系统(5.56%)及神经系统(3.97%);ADR涉及的药物种类中,抗菌药物占75.39%(95/126),显著高于中成药的17.46%(22/126),抗菌药物中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引起不良反应占34.92%,显著高于其他注射剂。结论:4-7岁的儿童是ADR的多发年龄阶段,注射性抗菌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物种类,临床上应采取合理用药干预。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干预

婴幼儿患者的脏器功能发育未健全,对药物较为敏感,药物剂量的使用较难控制,且药物在机体的代谢较慢,机体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因此婴幼儿接受药物治疗时,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较高[1]。儿童作为特殊用药群体,儿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均与患儿身体健康相关,ADR的发生会影响患儿机体健康,严重者可能会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十分关键[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6例儿科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ADR好发年龄阶段、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及涉及药物,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6-2018年收治儿科患儿126例,男65例,女61例;年龄l- 12岁,平均(6.51±1.24)岁。(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不良反应诊断标准[3];②患儿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患儿家属均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发生ADR的患儿的年龄阶段分布情况,ADR可能累及的机体组织、器官或系统,记录相应的临床表现,并分析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探讨合理用药干预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无序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发生ADR患儿年龄段分布情况: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发生ADR的患儿在4-7岁的占45.24%,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儿,见表1。

ADR累及相关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经分析发现,ADR累及的主要区域为皮肤组织(86.51%),其次为消化系统(5.56%)及神经系统(3.97%),见表2。

ADR涉及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ADR涉及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中,抗菌药物占75.39%(95/126),显著高于中成药的17.46%(22/126);抗菌药物中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引起不良反应占34.92%,显著高于其他注射剂,见表3。

讨论

与成人比,儿童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差异大,且市场上适用的药品剂型及规格相对缺乏,加大了ADR发生的风险,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是我院研究重点,可能是因为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居多;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儿科抗感染药物选择性小,因此在儿童用药治疗中,对药品ADR的监测十分关键[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儿科患儿126例的临床资料发现,在≤14岁患儿中,发生ADR的患儿在4-7岁占45.24%,显著高于其他年齡阶段患儿,提示学龄前儿童ADR的发生率最高,可能是因为4-7的患儿正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进入新的集体生活,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会使其成为易感人群,生病的可能性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发生ADR的概率随之增加[5]。ADR累及的主要区域为皮肤组织(86.51%),其次为消化系统(5.56%)及神经系统(3.97%),表明儿童ADR主要累及患儿皮肤,应格外引起重视。本研究中ADR涉及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中,抗菌药物占75.39%(95/126),显著高于中成药的17.46%(22/126);且抗菌药物中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引起不良反应占34.92%,显著高于其他注射剂。提示静脉滴注抗菌类药物引起的ADR概率最高,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可能是因为采用静脉滴注,药物可直接通过静脉进入体循环发挥药效,但其中的微粒也可引起静脉炎和血管栓塞,目前一些医务人员不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习惯性将静脉注射作为首选,患儿更易吸收药性,可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药效,但若发生ADR,也是最快、更严重的。另外我国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据主导地位,加重了药品ADR的发牛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合理用药干预:①加强医护人员与医师之间的沟通协作,由医院专家开展儿科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的相关学术讲座,促进医护人员及医师学习药学新知识,充分利用群体药代动力学等监测患儿合理用药。并在医院设置用药咨询台,由临床医师合理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用药,督促其养成良好用药习惯,避免超剂量用药引起不良反应,定期向患儿家属发放合理用药知识的爱心卡,提高患儿家属的合理用药意识[7]。②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施儿科监护,为患儿建立用药档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及时对患儿进行尿、血、唾液的检查,了解患儿体内药物浓度,并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给药方案[8]。③鼓励药品开发机构多研发儿科用药的剂型及规格,在国家处方基本目录基础上,从安全战略高度重视儿童基本药物政策,通过政策鼓励药厂对儿科用药新剂型及规格的研发。另外严格把关药品质量监管方面,对儿科用药进行定期筛检,避免使用过期药物引起ADR,并根据患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选择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的治疗药品,并严格掌握适应证[9]。④选择合理用药途径,医师应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减少输液,避免抗生素滥用,通过经济手段抑制过度输液的现象,医院合理分类抗菌药物,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我国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合理用药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以下两条:在用药时,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可口服不肌注,可肌注不选输液。因此减少药物ADR的影响需从源头抓起,开展药物监护,避免潜在的用药问题,促进合理用药[10]。

参考文献

[1]王绚,徐进,浒静,等.我院36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3):39-42.

[2] 陈阳华,何暖坚,刘应波,等用药指南联合干预措施对儿科呼吸道感染者合理用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852-854.

[3] 韦春燕,李发标,我院儿科临床用药现状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6):102-103.

[4]曾伟明.专科药师设立对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88-189.

[5]马克然.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干预对其使用抗菌药物及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5):27-28.

[6]范瑞,王峰,孙玉珠,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8,24(2):37-41.

[7]武文,曾珍.临床药师参与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4):1-3.

[8]樊丹怡,常宏,邓少洁,等.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调查及用药指导的干预价值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6):138.

[9]谢永忠.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合理性评价与干预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6,20(9):1784-1786.

[10]管辉琴.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临床干预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30):100-101.

猜你喜欢
药物不良反应儿科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我院5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