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不容小觑。早期诊断肝癌的方法包括医学影像学、物理学、血清学检查。目前出现了很多对肝癌早期诊断比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学标志。例如,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可以有效地鉴别肝硬化和肝炎。此外,通过检测血液中游离的DNA甲基化程度判断肝癌存在与否的精准率可达95%。
早期发现、诊断、治疗肝癌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主任樊嘉表示,在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肝癌之后,要对肝癌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一般来讲,肿瘤大小为1~2厘米的早期肝癌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射频消融,肝硬化、肝功能很差的患者可以进行肝移植,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80%。因此,只要肝癌早发现、早治疗的比例明显升高,肝癌患者总体的5年生存率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樊嘉称,肝癌治疗药物的发展已有几十年,但在肝癌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索拉非尼可以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平均延长2.7个月,但疗效仍然非常有限。随后,瑞戈非尼、阿帕替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相继出现,它们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和PD-1配体结合抑制剂在肝癌的免疫治疗中有效率为10%~20%。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多种药物综合治疗,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樊嘉认为,肝癌的防治需要多方合作,从政府、医务人员、预防人员到肝癌患者都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共同推动我国肝癌的防治。为此,他提出以下4点防治策略:(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高肝癌危险意识,推动肝癌早诊早治;(2)可将肝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这样可以更广、更早发现更多肝癌患者,尤其是处于极早期或者早期的肝癌患者,这对我国肝癌防治工作将是极大的推动;(3)给新生儿及成年群体定期注射乙肝疫苗,从根源上阻断肝癌患病因素,降低肝癌的发生率;(4)积极宣传肝癌发生、发展的诱因和病因,有效控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樊嘉希望,通过群体的积极防治意识改变,让肝癌患者提早认识到肝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接受体检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将肝癌遏制在早期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