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协及其前身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科技的发展。
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即科技社团),地方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态,源远流长,凝聚着全国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因此,中国科协既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协及其前身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国际科技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和独特的贡献。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著名的“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妇女界、青年界、文艺界、教育界等纷纷筹备全国大会。1949年4月,南京解放,社会各界欢欣鼓舞。1949年5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率先提出举行全国性科学会议并建立全国科学工作者的组织,这一建议得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在北平的理事赞同,并得到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的支持,科技界的团结统一、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便拉开了序幕。
1949年5月14日下午5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科代会)第一次筹备会召开,与会者有陆志韦、严济慈、曾昭抡、胡经甫、潘菽、袁复礼、黄国璋、薛愚、夏康农、钱伟长、周建人、袁翰青、马大猷、齐燕铭、沈其益(鲁宝重代)、祁开智、涂长望等17人。大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推进召开科代会,会议决定:一是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社等4个团体发起,邀请国内理、工、农、医各界知名人士及各地区的有关机关和团体代表,共同组成筹备委员会;二是在筹备会成立之前,由发起者及在北平的科技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筹备委员会的促进会;三是推举严济慈、袁翰青、潘菽、夏康农、沈其益、卢于道、涂长望等7人为促进会临时干事(后又增加孟少农、计苏华),严济慈为干事会召集人,涂长望为总干事。之后,5月21日、29日,6月5日、17日又召开4次会议,初步确定的任务:一是团结并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以服务于人民;二是检讨中国以往的科学工作以为今后改进之参考;三是确定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总方向并制定纲领;四是计议成立全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
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在北平灯市口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所召开,到会的有平、津、东北和华北的筹备委员共127人,来宾5人,并当即宣布科代会筹备会的促进会结束,科代会筹备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陈云和中共中央委员林伯渠先后到会讲话。朱德对科学家提出两个方面的希望:一是希望科学家团结起来,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人才或是从哪一国回来的,都要团结一致、互相学习,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二是希望科学家和工农大众结合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工人、农民和谐地、民主地把工厂、农场管理好,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每一件事。由于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华中、华南的筹备委员未能及时到会,这次会议只开了一天就暂时休会,以待代表的汇集。
科代会筹备会使科技界首次成为全国政协一个界别,确定了中国科协及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这一根本政治属性,首次正式吹响全国科学工作者走向大团结的号角。
1949年7月13日上午9时,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正式会议在原中法大学礼堂举行。除205名筹备委员外,还有周恩来、徐特立、李济深、郭沫若、茅盾、谭平山、史良、叶剑英等。周恩来要求自然科学工作者担负起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责任,把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生产任务、建设任务结合起来。他说,相信在长期的共同工作和学习中,科学家会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最尊重科学、拥护科学真理的革命党,一定会加深对党的了解和认识。他还宣布,“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希望大家参与筹划。”会议开了6天,取得的主要成果:一是将这次会议正式定名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二是通过科代会筹备会简章;三是通过科代会代表产生条例;四是选出代表筹备委员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梁希、李四光、侯德榜、贺诚、茅以升、曾昭抡、刘鼎、严济慈、姚克方、恽子强、涂长望、乐天宇、丁瓒、蔡邦华、李宗恩等15人,候补代表靳树梁、沈其益2人。此外,经过大会讨论,通过了科代会向全国政协会议提出的包括建立国家科学院的议案。
科代会筹备会的任务是不仅筹备召开科代会,而且参与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提出了首份包括建立国家科学院的提案,并参与“政协组织法草案”“共同纲领草案”“政府组织法草案”“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等讨论。这次会议使科技界首次成为全国政协一个界别,确定了中国科协及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这一根本政治属性,首次正式吹响全国科学工作者走向大团结的号角。
1949年6月19日
科代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灯市口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所召开。
1949年7月13日—18日
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正式会议在原中法大学礼堂举行。
1950年8月18日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胜利召开,决定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组织。
1950年8月18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胜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有关科学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科学机关、各地区各民族科技工作者代表469人。按学科统计,理科代表119名、工科代表173名、农科代表78名、医科代表99名。主要成果:一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确了方向、提高了认识;三是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部门密切联系有了良好的开端;四是决定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组织;五是通过了两个组织的组织方案要点及由50名委员组成的全国委员会名单,推举出吴玉章为两个组织的名誉主席。从此,中国科技社团历史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全国性科技团体,即中国科协的前身。
1950年8月25日,即科代会闭幕第二天就召开全国科联委员会会议,互选25人为常务委员,推举李四光为主席,侯德榜、曾昭抡、陈康白为副主席,严济慈为秘书长,涂长望、丁瓒为副秘书长,并设立调查、联络、计划、宣传、组织和出版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决定在北京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联合办事处,在各地区成立科联科普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全国科普也在同日召开会议,互选25人为常务委员,推举梁希为主席,竺可桢、丁西林、茅以升、陈凤桐为副主席,夏康农为秘书长,袁翰青、沈其益为副秘书长,并设立组织部和宣传部。
全国科联的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1950到1953年,主要是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改造和抗美援朝斗争;二是从1953年到1956年,主要是进行学术活动,加强国际联络;三是从1956年到1958年,推动学术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8年间,全国科联共举办学术活动1.5万多次,所属学会出版学术刊物94种,并发展成为在全国科联和业务挂靠部门统一领导下的独具特色的42个全国学会体系。
全国科普工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1950年到1952年,主要工作是筹建组织,开展宣传;二是从1952年到1958年,主要工作是开展科普活动。8年间,共举办了科普宣传活动7 200次,成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通俗科学报刊32种,形成了省、县、乡(厂矿)科普组织体系。
1958年9月18—25日
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召开代表大会暨中国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科协正式诞生。
1980年3月15—23日
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6年6月23—27日
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6年8月,国务院组织全国600多位专家,制订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年规划”),为中国科学技术确定发展蓝图。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基于实际工作中已经走向融合的情况,两组织的主要领导和竺可桢、茅以升等科学家提出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组织的建议。1958年8月5日,全国科联党组和全国科普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提交了《关于建议科联、科普合并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召开代表大会暨中国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科协正式诞生。大会通过了4项决议:一是《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二是《关于将本次代表大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三是《关于响应党中央号召为提前五年实现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而斗争的决议》;四是《关于开展建国十周年科学技术献礼运动和准备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决议》。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50名(西藏保留1名),全国委员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四光为主席;梁希、侯德榜、竺可桢、吴有训、丁西林、茅以升、万毅、范长江、丁颖、黄家驷等10人为副主席;严济慈、陈继祖、周培源、涂长望、夏康农、聂春荣为书记处书记。先后担任书记的还有:张震球、王顺桐、张维、王文达、王东年、孙照寰。
1958年9月30日,中国科协党组向中共中央科学小组和中共中央报告了中国科协“一大”的情况。10月20日,中共中央以批复形式正式将中国科协定位为“党动员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工具和助手”。
1958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正式将中国科协定位为“党动员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工具和助手”。
中国科协成立后,迅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西藏除外),各专区、市、县以及工矿、企业、公社、学校、机关建立科协地方组织。截至1958年底,中国科协全国会员已由原科联、科普的140万人发展为600万人。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级科协贯彻“群众性的科学技术专业活动与专业科学技术机构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技术咨询、建言献策活动,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1991年5月23—27日
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96年6月23—27日
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1年6月22—24日
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62年7月,沈其益联合46位专家教授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大会上联名提出“关于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建议”,由范长江亲自呈送给参加八届十中全会的聂荣臻,并转呈周恩来、毛泽东。建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当即批示印发与会代表,建议内容也在八届十中全会决议得到反映:“要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该建议首开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之先河。
1963年11月,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对学会工作进行调整,修订《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试行通则》,推动了学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学会开始成立,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1963年11月2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暨电子、计量、动物、微生物、地质、建筑六会代表。
中国科协利用科学技术人民团体这块阵地,摸索开展科技界的人民外交工作。一方面积极邀请外交部负责同志给科学家介绍国际形势和中央对外政策的精神,另一方面筹划成立世界科协北京中心和国际会议。1964年8月,44个国家参加的“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多学科国际会议,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指定陈毅副总理亲自抓办。中国科协利用科学技术人民团体这块阵地,摸索开展科技界的人民外交工作。
世界科协不仅是新中国科技社团加入的第一个多边国际科技组织,还是长期以来中国打破封锁、与国际科技界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1952年,在世界科协第十一届执行理事会上,由大会主席约里奥-居里提议设立世界科协北京中心,以加强与东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1963年9月25日,世界科协北京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世界科协秘书长毕加,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21个国家的代表及上千名中国科学家应邀出席了世界科协北京中心成立庆祝大会。
1966年7月23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暑期物理讨论会,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33个国家和1个地区性学术组织的14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会增进了四大洲科学家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协及所属的各级组织被迫中断了各项工作。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科协仍有个别外事活动,部分学会、地方科协、科技工作者采取各种形式继续开展科技活动,大家称作是“没有学会的学会活动”。
2006年5月23—26日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1年5月27—30日
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6年5月30—6月2日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重要论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工作。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启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1977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防工办联合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关于恢复和加强国防工业系统学会活动的报告》,得到中央的批准,拉开了科协恢复的序幕。
1977年6月29日,钱学森约访周培源主席,就恢复加强科协和学会工作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钱学森说:“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怎么组织起来,更快地搞上去,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横向联系怎么办,部门之间同一专业的科技人员如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交流经验。我想到科协和学会,这是能起横向作用的组织。”会谈的简报由出席科学和教育座谈会的沈其益呈送给邓小平。
1977年7月12日,高士其致函叶剑英,提出恢复科普工作的四点建议:一是在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报告中,写一段论述科普工作重要意义,并号召开展科普工作;二是表扬奖励一批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三是恢复和重建科普事业机构;四是加强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总结经验。这封信对科普工作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了他在1975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中国科协组团参加了这次大会。3月30日,周培源代表中国科协和所属学会作了发言,就科协和学会工作提出四点意见,首次全面阐述了科协和学会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作用,对科协组织和活动的恢复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中国科协书记处和机关正式恢复。从此,中国科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中国科协书记处和机关正式恢复。从此,中国科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0年3月15日至23日,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科技团体发展史上的一次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科协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是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一样重要的群众团体。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科协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周培源代表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作了《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成果:一是审议通过周培源代表中国科协一届全国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二是通过了中国科协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章程明确规定:“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之一,是党团结和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党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的助手。”三是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30人,选出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35人。周培源为主席,裴丽生、钱学森、黄家驷、刘述周、严济慈、茅以升、华罗庚、张维、林兰英、杨显东、杨石先、钱三强、金善宝、王淦昌、王顺桐等15人为副主席,孙照寰、沈其益、林渤民、陶亨咸、金善宝、王文达、王寿仁、聂春荣为书记处书记。先后担任书记的还有王顺桐、刘东生、田夫、曹令中、黄芦、陈泓、鲍奕珊、李宝恒、张广厚、高镇宁、高潮、陈绳武。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思想解放,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科学热潮。中国科协积极推动建立新学会、出版新期刊,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成为20世纪80年代“科学热”中的主力军。
1977年9月中国科协刚刚恢复工作,钱学森就与任新民、张震寰开始筹建中国宇航学会。从1977年中国科协恢复活动到1980年中国科协“二大”召开之前,共新建全国学会37个。从1980年至1986年中国科协二届全国委员会期间,共新建全国学会52个。全国科技期刊,从1977年的332种增加到1980年的1 348种,后来又增加到1986年的2 684种。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组织了3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见面会,周培源、茅以升、严济慈、华罗庚、黄家驷、吴文俊、陈景润等32位著名科学家参加见面,有7 000多名青少年参与活动。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全国各新华书店有关数理化的书籍销售一空。
1978年5月23日至6月5日,中国科协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有300名科普作者、译者、编者、美术工作者,以及科教电影工作者和科普组织工作者参加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并发起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1980年1月8日,为培养造就一支可享誉世界的科普理论与创作队伍,高士其致函邓小平,建议成立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这封信发出后仅仅10天,邓小平在1月18日就作了批示。不久,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正式批复成立,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已从农村转向了城市。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改革拨款制度和技术市场为突破口,使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协“三大”召开,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改革。
1986年12月,中国科协在沈阳召开厂矿科协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向3 500个厂矿科协的100万会员提出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倡议。1987年4月,中国科协和国家经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厂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通知》,使这一活动在各地得到蓬勃开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当中。1986年,中国科协与民政部联合提出开展科技扶贫,变单纯救济为传技术、指门路、给信息,实现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1985年,中国科协创办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简称“农函大”),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培养在乡科技人才。从创办到1991年,毕业学员达41.5万人,被农民称为“办到家里的致富学”。
1980年,中国科协成立了第一个科技咨询服务部。1981年,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在学会、地方科协建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通知》,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下发了中国第一个科技咨询服务的部门法规《科技系统及所属学术团体科技咨询服务收费的暂行规定》。短短几年,全国就建成400多个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了民间科技咨询服务网络。在北京市科协田夫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科教兴国就是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协于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先后召开第四、五、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确立了“三个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科协事业进入稳步规范发展阶段,学术交流逐步制度化,科学普及走向法制化,服务经济建设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等。
1991—2011年中国科协大事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党的十九大要求协调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绘制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百年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智库、学术、科普为重点,以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为导向,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构建科协事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落地生效,中国科协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2—2018年中国科协大事记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8月受国务院委托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同年10月,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2015年9月 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5年10月 成立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2016年3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3月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年6月 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2016年9月 在比利时成立首个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9月成立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印发《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技社团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同年底实现对全国学会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2017年5月举办首个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颁发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启中国科技峰会,首开中国科技智库论坛和世界科技期刊论坛,首发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2018年5月 举办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2018年5月2018年9月举办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大会发布《北京宣言》2018年11月《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