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阳,刘志敏,徐婷婷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30)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美国环境保护机构提出的新源性能标准(NOx排放质量浓度低于150 mg/m3),ABB公司设计制造了EV燃烧系统。随着环保指标的日益严苛,20世纪80年代后期,GE公司研制了DLN1.0燃烧系统[1-2],Alston公司研制了可替换DLN1.0的LEC-Ⅲ燃烧系统[3],可用于GE公司的B级和E级燃气轮机,2种燃烧系统均达到了30 mg/m3的NOx排放水平。为了适应更严格的排放标准,GE公司与PSM公司分别推出了DLN1.0+燃烧系统与LEC-NextGen燃烧系统,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自动燃烧调整系统[4],NOx排放质量浓度降至20 mg/m3以下,检修时间间隔延长了1~2倍。本文对2种新型燃烧系统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为新一代超低排放燃烧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DLN1.0燃烧系统采用同心径向分级模式(如图1所示),系统由燃烧器外壳、火焰筒、过渡段、导流套筒、旋流器、一级燃料喷嘴及燃烧器端盖组合件、二级燃料喷嘴、点火机构、火焰探测器、联焰管等元件组成。
图1 DLN1.0燃烧系统Fig.1 DLN1.0 combustion system
火焰筒是燃烧系统的核心部件,火焰筒壁面上设置一次空气射流孔、冷却孔和二次空气掺混孔。文丘里组合件是燃烧系统中一级燃烧区和二级燃烧区的分界面,在预混状态下,文丘里组合件下游回流区有稳定火焰的作用[5]。
图4 DLN1.0燃烧系统的4种燃烧模式Fig.4 Four combustion modes of DLN1.0 combustion system
一级燃烧区由6个彼此分隔的燃烧空间组成,每个燃烧空间都装设有各自的旋流器和一级燃料喷嘴(如图2所示)。二级燃烧区的燃料喷嘴组合件和旋流器装设在中心部位(如图3所示)。
图2 一级燃料喷嘴Fig.2 Primary fuel nozzles
图3 二级燃料喷嘴Fig.3 Secondary fuel nozzles
分配到每个燃烧器燃料喷嘴的燃料流量与燃烧温度基准(TTRF1)以及进口导叶(IGV)温控模式为函数关系。燃烧天然气时,依据机组负荷的不同,通过MARK Ⅵ 的Speedtronic TM控制软件控制各个燃料喷嘴的流量和火焰所在位置,使这种燃烧系统有一级燃烧模式、贫-贫燃烧模式、二级燃烧模式和预混燃烧模式等4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DLN1.0+燃烧系统是GE公司为了应对更严苛的排放标准和提高系统使用寿命而推出的DLN1.0改进型系统。在保证燃料输送系统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替换火焰筒、过渡段、支架、一级燃料喷嘴、二级燃料喷嘴、端盖、导流衬套、联焰管组件,增加参数修正控制系统(CPC)、燃烧器动态监测系统(CDM)。DLN1.0燃烧系统可升级为DLN1.0+燃烧系统。相比DLN1.0系统,DLN1.0+系统从预混、材料、冷却、涂层以及值班火焰比例调整几个方面改进了设计。
DLN1.0+系统改变了一级喷嘴旋流器孔型(如图5所示),由长圆孔改为椭圆孔,并加大了一级喷嘴的直径,这种设计可减小旋流器孔内的流速,减小掺混损失;一级喷嘴头部由DLN1.0的螺纹链接改为螺纹-法兰连接,并加入了L605涂层,可延长喷嘴使用寿命。
图5 一级喷嘴结构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primary nozzle structure
DLN1.0+取消了二级喷嘴和吹扫空气的法兰连接段,二级喷嘴整体造型更简洁。为了维持火焰稳定,DLN1.0二级喷嘴头部开设了3个直径约1 mm的小孔,流向二级喷嘴旋流器的一部分燃料被分配到这3个小孔喷出,在二级喷嘴头部形成值班火焰,由于温度较高,二级喷嘴头部经常出现烧蚀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在DLN1.0+头部增加了直径1 mm左右的环形冷却空气槽,切换喷嘴的一部分冷却空气被分流至环形冷却空气槽喷出,用以冷却二级喷嘴头部,极大地改善了高温烧蚀现象。除此之外,DLN1.0+还改进了二级喷嘴的密封,减小了燃气泄漏的概率。另外,DLN1.0+二级喷嘴旋流器和值班火焰虽也共用一路燃料管路,但在流向各自喷口的路径中设置有节流孔板,可以分别调节2个喷嘴的燃料流量,有利于控制NOx生成。二级喷嘴结构对比如图6所示。
图6 二级喷嘴结构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nozzle structure
DLN1.0+改进了火焰筒定位块,由弹簧片式改为带涂层的固定式定位块,减小了高频振动下的金属疲劳发生概率。掺混孔由2排改为3排,增加了轴向孔间距并减小了孔径,降低了掺混流速,使掺混射流分布更均匀,减小了掺混损失。文丘里喷嘴喉部由近似直角改为弧形并增加了涂层,有利于减小流动损失,增强文丘里段的耐热水平。二级喷嘴旋流器由直叶片调整为弧形叶片,在出口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进口角度,减小了流经旋流器的压力损失。火焰筒中段的稀释孔取消,材质改为Nimonic-263合金,增加了强度和耐热能力。DLN1.0火焰筒和过渡段之间的密封圈很容易因为高频振动而断裂失效,DLN1.0+将单片式Hula密封改为双片式Hula密封,增加了强度,减小了失效概率,如图7所示。
图7 DLN1.0+火焰筒结构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DLN1.0+ flame tube structure
在过渡段组件上,DLN1.0+由插状结构改为榫槽结构,托架由H型改为蝠翼型结构,减小了与过渡段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寿命。过渡段内表面的涂层由B级改为C级,C级涂层较厚,热阻更高,降低了过渡段的温度。用来连接过渡段与一级喷嘴透平的安装架由分体式改为整体式,减轻了高频振动下的磨损。DLN1.0+取消了火焰筒中段的掺混孔,将掺混孔全部布置在过渡段,过渡段靠近进口附近周向布置3个掺混孔,孔径与原DLN1.0火焰筒中段开孔相同。过渡段出口附近布置4个掺混孔,孔径略小,交错排列,边缘加工锥形导流槽,提升冷气入射深度,使出口温度更均匀,如图8所示。
LEC-NextGen是LEC-Ⅲ的改进型号,LEC-Ⅲ燃烧系统可替换DLN1.0燃烧系统,燃料控制策略以及燃烧方式并未做大的改变。LEC-Ⅲ主要对火焰筒接触面表面重新做了硬化处理以及结构优化。文丘里段以及一级燃烧区壁面冷却方式做了较大改进: DLN1.0燃烧系统的文丘里管采用冷却空气顺流火焰筒轴向方向冷却方式,冷却空气先进入文丘里管入口侧外壁冷却,然后沿着文丘里管轴向外侧冷却,最后直接排入燃烧器二区出口处,这种冷却方式容易产生较高的CO。LEC-Ⅲ燃烧系统的文丘里段采用冷却空气逆流火焰筒轴向方向冷却方式(如图9所示),在一次燃烧模式和贫-贫燃烧模式下,文丘里段前端冷却效果没有DLN1.0 好,而在预混燃烧模式下文丘里管后端冷却比DLN1.0要好,并且冷却后的空气直接流入文丘里管入口侧,加速后进入预混燃烧区,由于不存在淬熄效应,因此LEC-Ⅲ燃烧系统CO排放要低于DLN1.0。
图8 过渡段结构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transition segment structure
图9 文丘里段冷却结构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Venturi cooling structure
DLN1.0火焰筒采用圆形气膜冷却直孔,在火焰筒一区壁面有7 排圆形气膜冷却直孔,空气形成的气膜沿筒内壁流动。LEC-Ⅲ火焰筒采用发散冷却气膜,在火焰筒端头部有5 000个带倾角的发散冷却孔,总的冷却孔较多,冷却气膜分布更均匀。火焰筒冷却结构对比如图10所示。
图10 燃烧一区壁面冷却结构对比Fig.10 Comparison of No.1 combustion zone wall cooling structure
相比于DLN1.0,LEC系列最大的改动在于二级喷嘴喷口结构(如图11所示)。DLN1.0的二级旋流器喷嘴位于中部的轴向6个圆柱上,每个圆柱设置有3个喷口,共计18个喷口;头部的值班火焰喷嘴为3个具有切向速度的喷口。LEC-Ⅲ将二级旋流器喷嘴改为位于圆环上的49个喷口结构,由于喷口数量增加,提高了二级旋流器下游燃料分布的均匀度,降低了中心区火焰温度,并把一部分吹扫空气引入值班火焰喷口之前,值班火焰由扩散燃烧变为预混燃烧,局部当量比降低,温度随之降低,降低了NOx排放质量浓度。
图11 二级喷嘴结构对比Fig.11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nozzle structure
LEC-NextGen进一步将二级旋流器喷口数量增至88个,值班火焰喷口数量增至25个,进一步降低了NOx排放质量浓度(如图12所示)。
表1是3种燃烧系统排放值及检修间隔对比(ω(O2)=15%),相比于DLN1.0,DLN1.0+与LEC-NextGen大幅度降低了NOx排放质量浓度。3种燃烧系统技术路线各有侧重:DLN1.0+对一级喷嘴旋流器进行了结构优化,对二级喷嘴的值班火焰喷口进行了局部修改,使其变为预混燃烧;LEC-NextGen则大幅修改了二级喷嘴结构,包括二级喷嘴旋流器喷嘴和值班火焰喷嘴,提高了预混均匀度,实现了NOx的超低排放。CO排放方面DLN1.0+改善不大,这可能与文丘里段的冷却方式有关,DLN1.0+的冷却空气直接排入反应区产生的淬熄效应增加了CO产生量。LEC-NextGen采用的逆流冷却方式不存在上述问题,CO排放质量浓度低于1.25 mg/m3。从厂家给出的检修间隔来看,2种改进型燃烧系统均可以达到比DLN1.0长1~2倍的检修时间间隔。
图12 LEC-NextGen的二级旋流器喷嘴与值班喷嘴Fig.12 LEC-NextGen secondary cyclone nozzle and pilot nozzle
表1 3种燃烧系统排放值及检修间隔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emission figures and maintenance intervals between 3 combustion systems
相比于DLN1.0燃烧系统,DLN1.0+和LEC-NextGen均采用了多点燃料喷射,将扩散燃烧值班喷嘴改为预混燃烧的方式,降低了局部燃烧温度,配合自动燃烧调整,进一步降低了NOx质量浓度。
DLN1.0+优化了燃烧器内流场结构,减小了流动损失。LEC-NextGen采用的一区发散冷却和文丘里段逆流冷却方式对CO产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2种燃烧系统均修改了固定端接触面的结构,增强了抗振动能力。
采用上述改进设计后,DLN1.0+和LEC-NextGen的NOx排放质量浓度不到DLN1.0燃烧系统的一半,检修间隔延长了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