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平
六年级语文复习,最令师生头疼的就是古诗词背诵了,因为加上之前各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共有一百多首。 这么多古诗词学生虽然都学习过,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也只是似曾相识了。 如果重新来背,耗时耗力,学生也会心生厌烦。应该怎么做呢?系统记忆法能给古诗词复习教学以启示。
系统记忆法,是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的记忆方法。 利用系统记忆法,教师可以将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归类、整理,教学中按照建立起来的古诗词系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专门的古诗词单元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益。
整合式阅读就是以同一主题为教学单位的整体教学,运用启发比较、自读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一个主题选择多篇文本,通过寻找、比较文本之间的异同,发现其规律。如,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成为古诗词中独特的审美意象。 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中,写梅花的作品不少。 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笔下“梅花”的意象之美以及其中所赋予的独特情感? 围绕“梅花”这个主题,我将小学阶段所有咏梅类诗歌——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组合为一个主题单元进行教学。先要求学生大声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然后发放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单,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会发现这组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之后,教师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生的发现随着小组间交流,由关注诗歌内容——梅花的品德,逐渐转向诗歌的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最终关注到意象背后个人的体验和情感。
小学必背古诗词中,按照主题划分还有很多类,如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描写渔翁形象的,描写乡村生活的,描写边塞生活的,等等。随着课堂教学的变革,对古诗词的考查也越来越灵活。
例:班级赛诗会上,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进行了赏析。
“_____________,一丈丝纶一寸钩。”(王士禛《题秋江独钓图》)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渔翁。“_____________,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渔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渔翁。“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渔翁。
从这道题的考查方式看,单篇教学已不能适应核心素养要求下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需求了。教师对文本处理、加工、整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尊重教材的同时重新整合甚至超越教材,抓住诗歌间的相似点进行整合,一次多篇,反复阅读,让学生跳出“一篇”的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归纳、总结同类型题材课文的共同点,比较、鉴别不同点。 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终身受用的规律性知识,还可以拓展思维广度。
比较式阅读就是同时选取两首或两首以上古诗词,或就内容,或就形式,或就创作背景、写作意图,或就作品的历史作用、社会效果以及能引起读者兴趣或引发问题的方面,进行不同角度、层次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鉴赏。 这种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因为有实践、有体验,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获得的记忆更深刻,更不易遗忘。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形式很多。
1.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如苏教版五(下)《清平乐村居》,是教材第一次完整出现宋词,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宋词的基本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高鼎的《村居》与《清平乐村居》进行比较,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和引导。 这样一比较,学生对诗和词结构上的外在特征会记忆深刻。就内容而言,前者选取“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儿童”“东风”“放纸鸢”这些活泼的场景,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乐春图,表达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后者则选取“茅檐”“溪上草”“相媚好”“白发翁媪”“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等场景,描绘了乡村生活美好、幸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经过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学生不仅会对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印象深刻,还会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产生探究欲望。
微观比较,是单项、局部、片段的比较。 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先从生活中“耍赖、赖皮”的意思讲起,联系词中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无赖”的不同意思,理解在词中应为“淘气、顽皮”之意。 如此联系生活,不仅给予学生一种“字字落实”的考证态度,还有助于学生发现词中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2.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也叫历时比较,即把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或把不同时期用相同手法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
苏教版六(下)先后出现了《如梦令》和《夏日绝句》。 两个作品都出自李清照,但风格迥异,体裁也不相同。学生通过比较、 查阅资料发现,这和李清照对词的观点息息相关。李清照在《词论》中认为:词别是一家。 她认为词乃婉约之作,不适合表达重大、严肃的题材。 《夏日绝句》是李清照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而作,所以她选择了诗为体裁。 同时,这两个作品还分别代表了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表现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如梦令》清新、秀丽、活泼,表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如梦般的幸福生活,《夏日绝句》则关注国家兴亡,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的特点。 这两首诗词暗藏了李清照前后不同阶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横向比较又叫共时比较,即把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 如《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讨论后发现两首诗都写了乡村四月的忙碌生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写忙碌的不同表达句式:“才了……又……”“昼出……夜……”。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乡村四月》先写景再写忙碌,通过描写干活节奏快表现忙碌;《四时田园杂兴》则是直接描写忙碌的场景,通过描写大人们干活的时间长和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忙碌。
3.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
对诗词的内容、 形式作比较,可从体裁、主题、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进行。苏教版六(下)《古诗两首》,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石灰吟》是于谦的一首爱国诗作,全诗共28 个字,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绝志向。 王冕的《墨梅》同样抒发自己“只流清气满乾坤”的人生志向。学生将于谦的一生与石灰进行比照,发现物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诗中石灰的一生正是于谦的一生,《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而王冕是位画家、隐士,他的一生就是不愿与有些人同流合污,坚贞自守的一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读诗”就是“读人”。 这种多层面比较阅读的方式,也给学生以后阅读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规律性的策略。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有一些南宋诗人写的爱国诗词: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林升的《题临安邸》、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些诗词有共同的创作背景:中原地区沦陷金人之手,南宋迁都临安,不思收复失地,纵情声色,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组词从不同角度,立体呈现了南宋最终灭亡的原因。字里行间处处能够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当政者的讽刺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教学案例:
师:(出示五首诗词)轻声读一读这五首诗词,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这些诗人都是南宋的。
师:课前大家已根据注释读通了这五首诗词。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首诗词?
(生汇报交流)
师:要想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必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南宋的背景资料)说说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南宋的军事力量非常弱,经过议和,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
生:南宋中后期奸臣频出,朝政糜烂不堪。我知道岳飞就是被奸臣害死的。
生:南宋原来的都城是汴梁,后来被金兵攻破,不得不迁都临安。
师:请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照南宋的文字资料,围绕其中一首或几首诗,先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再说说你们从诗词中的发现。
(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我们组发现《题临安邸》写的是南宋迁都临安后的生活场景。第一句写临安城的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第二句用反问写出西湖边无休止的轻歌曼舞; 最后两句写了统治者纵情声色,腐败的生活状态。 特别是“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讽刺味道特别浓。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 我们通过第一首诗的创作背景资料发现,那时候中原地区沦陷金人之手已经六十多年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种盼望中原统一的愿望读来是如此强烈。 《示儿》则传达出陆游临终时的复杂情绪,想放下眼前的一切,但抗金大业未就心中难免有无穷遗恨。
生:我们组发现《夏日绝句》中,诗人之所以怀念古人,是因为对南宋统治者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行径不满。
生:我们组研究了这五首诗词,发现《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原因,也是陆游至死都看不到中原统一的原因,他只能寄希望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李清照这样一个女子的人生追求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也是对当朝统治者莫大的讽刺。
这几首古诗词都是描写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 读“诗”就是读“史”,这组具有相同社会背景的诗,犹如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映射出当时的社会。
与单篇古诗词教学相比,这种系统式、整合性的深度阅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 诗词与诗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因为某种关联而变得立体、有序,如同一串可以拎起来的珠串。 这种重整,使古诗词的复习不再单调、机械,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记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