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中探花,张廷玉为何忧心忡忡?

2019-09-06 14:15齐夫
中华魂 2019年7期
关键词:寒门雍正马英九

齐夫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科举考试考取了第三名,这不论放到谁家,都是个天大喜事。可张廷玉却坚拒不受,对雍正说:“此虽喜事,但也可能是家族丑事,请皇上怜惜微臣名节,速将犬子降到二甲!” 雍正不解,张廷玉解释说:“自古科举,是寒门子弟的晋升之路,我张家受两代皇恩,已非寒门,犬子不宜和寒门子弟争夺鼎甲。其次,臣和鄂尔泰兄弟同僚多年,如今犬子在他门下中了鼎甲,天下何人不疑我张廷玉!恐怕到放榜时,老臣早已名节尽毁,遭天下读书人唾骂。”雍正觉得有理,便把张若霭降成了第四名。

这就叫避嫌,也叫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发嫌疑猜测。即所谓“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古时道德君子都很重视此事,不肯轻涉瓜田李下,诚如《北史·袁聿修传》所言:“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避嫌,是君子之风,守住了这一条,就不愧为正人君子;也是为官之道,把住了这一关,方可做清官廉吏。咸丰六年,官员沈葆桢先被任命杭州知府,那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肥缺,日子舒服,油水还大。他却拒绝说,祖上曾在杭州居住多年,那里有不少近亲故旧,容易以情干权,是瓜田李下之地,所以请改任他地,最后去了贫困落后且正兵荒马乱的江西广信。果然,他到这里不仅条件艰苦,生活困难,而且还要守城拒敌,恶战不断,可谓九死一生。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经住了考验,战胜了险恶,表现了才具,彰显了气节,最终成了一代名臣,国家栋梁。

或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光明磊落,就没有必要刻意避嫌。可是,世界是复杂的,有些事情只要搅进去了,就很难再说清楚,所以,还是远离瓜田李下为好,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时期,千辛万苦向教育部要来一笔学生补助金。按规定,他家四个孩子都有资格申请,可是他却不准任何一个沾边,就是为了避嫌,不让人说闲话。其实,那个时候他的家用相当拮据,早已捉襟见肘,寅吃卯粮。可他宁肯举债,变卖家产,或让夫人磨米粉,做米糕,提篮小卖去补贴家用,也不涉“瓜田李下”之地。

避嫌,如果仅是个人的事,倒是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牙一咬就豁出去了。问题是避嫌往往要和自己的骨肉至亲纠缠一起,这就需要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做出牺牲,否则很难坚持下去。马英九两个女儿个个学习优异,出类拔萃,大女儿马唯中被推荐到台湾大学生物学系,小女儿马元中推荐到台湾大学历史系。因为有人怀疑其中有马英九的因素,为了避嫌,两个女儿就毅然放弃被推荐资格。马唯中考取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系,马元中考取了布朗大学艺术系,半工半读,颇为艰辛,但都学业有成,事业不俗。馬英九在《台湾赢的新策略》一书中说到,两个孩子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背井离乡去美国打拼,他对女儿“亏欠很多”。

避嫌,往小里说,事关个人名节、声誉;往大里说,则事关所在团体、政府、国家公信力,不可小视。彭德怀元帅就很把这当回事,不肯稍有苟且。1951年10月中旬,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到东北参观。参观结束后,参观团负责人习仲勋特意安排浦安修到朝鲜看看彭总。一路颠簸,还遇到敌机轰炸,浦安修头部受伤。见到彭总后,他十分严肃地问:“你来干什么?司令员的老婆来了,一百万志愿军指战员的家属会怎么想?” 看到浦安修流下委屈的泪水,头上还缠着白纱布,他缓了一下口气说:“住两天就赶快回去吧。” 结婚这么多年了,一直离多聚少,但深明大义的浦安修,什么也没说,两天后就回国了。

还有周恩来。1968年,他的侄女周秉建到内蒙古牧区插队,1970年参军。周恩来知道后,竭力劝阻她说,虽说你参军合乎正当手续,难道这里边就没有我的因素吗?越是领导干部子弟,就越要从严要求。所以,她只短暂当过3个月兵,就被伯父劝告继续回牧区插队。由是而联想,周恩来被人们世代敬重,严于自律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这些努力避嫌者,在一些达观善变者眼里,似乎有些做作,偏执,矫枉过正,但如果没有这些固执的坚守,没有这种“不近人情”的“迂腐”,吏治的混乱,滥权的严重,民心的丧失,风气的败坏,都是可想而知的。古往今来,不是一直都有人在践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模式,不是一直都有人打着举贤不避亲招牌来安插三亲六故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现象不是从来都没断绝过吗?

一想到这里,就格外怀念那些能避嫌、敢牺牲的先贤君子,景仰其高风亮节,敬佩其襟怀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寒门雍正马英九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如何出“贵子”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卖水果
不够用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