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信息情报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九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世界格局、‘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于2018年11月3日在北京圆满闭幕。会后,部分外宾赴河南参加了由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间隙,大家冒雨参观了殷墟,实地考察了红旗渠,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重温焦裕禄同志奋斗为民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那棵兰考县人民寄予深情的郁郁葱葱的“焦桐”树下静静聆听,在东坝头——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大湾,我们奔向黄河母亲深情眺望……几天里,虽然一直都下着雨,天气渐冷,但大家的热情从未减少半分;几天里,这个涵盖老中青的学术交流团也是一道风景……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自2012年以来多次组织参加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的外宾“走中国、看中国、读中国、感悟中国”学术交流调研活动。几年来,我们到过湖南、浙江、河南、上海、北京等地,至今记忆犹新。
一、毛主席意味着公正、平等,意味着人民
2012年11月底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2013年10月第四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世界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北京结束后,部分外宾赴湖南参加了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相关学术会议,并参观了铜像广场、毛泽东同志故居、杨开慧同志故居。
行程紧张,但是外宾都会请求,如果可以,能否在临回国的时候再去一次铜像广场,瞻仰毛泽东同志铜像。面对这样的请求,作为组织者,我们实在无法拒绝……
在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时候,因为行程紧张,地方接待同志特意提前与故居管理方作了沟通,可以走绿色通道。说實话,到达故居之前,外宾,包括第一次去故居的国内同志,都低估了参观队伍的长度。直到大家亲眼看到弯弯曲曲的排队等候参观的队伍时,确实只能用震惊来形容。2012年,是笔者第一次到湖南,第一次到韶山,第一次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看到那么长的排队等候的队伍,心里满是意外、惊讶,但更多的是感动!外宾同志坚持与大家一起排队,作为组织者看到井然有序的队伍,心底里充满欣慰与自豪。
多次与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同志面对面,一个问题藏在心里一直没有提出,即他很少提到毛泽东同志。2018年第九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召开时,忍不住在晚上的采访中提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比较疲惫,但是这位81岁的老人还是很高兴、很认真地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对于历史我们不能轻易下定论,人民和历史会告诉我们事实。在毛泽东同志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功。当然,只要是人、只要在工作就难免出错,出错有时是不能避免的,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受制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的。我年轻的时候读过毛泽东同志写的《矛盾论》等著作,受益匪浅。对于我来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历史人物,我很认可和感动中国同志和人民对他的公正评价,以及毛泽东同志在人民心中的不可磨灭的、伟大的、温暖的形象,我们听见中国同志称呼他为毛主席。毛主席意味着公正、平等,意味着人民。我谈的少,是因为我觉得我甚至不够资格评价这位伟大领袖。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同志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党的领袖的攻击和抹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二十大时,很多人对斯大林有攻击,很多人讲了很多假话。这时候,毛泽东同志讲,你们讲的不对。我们共产党人应该讲真话,敢于对谣言说‘你们讲的不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志讲的‘亮剑精神。列宁说过:‘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①我深深懂得,一个政党实事求是地总结自身的历史,是成熟和负责任的表现,而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包括胜利和失败、高潮和低谷。”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坚持韶山口述史访谈20余年的马社香同志介绍:“1976年全国访韶人数是175万;1980年仅23.33万;2011年至2017年每年均700万人以上。2018年春节初一至初六,全国来访韶山人数高达45万人之多。这是毛主席的光辉,新时代的光辉。”
二、人民有了真正的自由和权利,才会迸发出这样的战天斗地的热情
红旗渠给大家的冲击是无比巨大的。红旗渠纪念馆里的纪录片每次播放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同志静静注目,不时爆发出惊叹声。78岁的原东德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格拉专区第一书记埃里希约瑟夫·波斯特勒驻足认真观看了三遍方才移步。澳大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成员、澳共党报《卫报》的主编安娜用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将视频完整地拍录下来,说一定要带到澳大利亚国内去播放,她反复告诉国内同志,这太让人震惊了。
这个成员有着巨大年龄差的学术交流团冒雨登上了陡峭湿滑的“青年洞”,在细雨蒙蒙的悬崖峭壁间,在壮丽的“人间天河”、“水长城”间流连忘返……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场景,宛如一面面红旗猎猎,就像一声声劳动的号子响彻山谷,让人心绪难抑:“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在修渠过程中崖壁上方常有松动的浮石落下,为保障修渠民工的人身安全成立了除险队,他们飞荡在险要的太行山间,凌空作业,只有一根长绳系腰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10年挖成的土石,如果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语);“翻开 50多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有整有零、清晰可查。……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
行程当中,安娜热情洋溢无比激动地反复谈了她对 “集体主义”的新认识:“我深深体会到,西方站在自己的所谓‘人权、‘自由等的价值观上,或者故意曲解,或者根本理解不了伟大的东方、伟大的‘集体主义,我第一次了解了伟大的红旗渠、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好像有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心,让我视野、心胸无比开阔。我认识到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无知,甚至‘愚昧,所谓‘普世价值并不‘普世。一路在思考,晚上也无法入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历时近10年的付出和奉献,而心甘情愿?!这一伟大的‘集体主义不是对人民自由的限制和剥夺,恰恰是人民有了真正的自由和权利,才会迸发出这样的‘战天斗地的热情,这是真正的‘人权。因为人民已经不再是任人践踏的野草,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不再是被奴役、被压榨的奴隶,而是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大地的主人。周恩来同志讲,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我想说的是,在西方,这两大工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样都完成不了。”
三、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又是冒雨,兰考县。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再乘车30多分钟去瞻仰了那棵“焦桐”。上车、下车,路滑、天冷,同志们却兴致盎然,充满期待和敬意。大家静静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追随焦裕禄书记走完他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外宾同志认真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我也明白了他们出发参观前为什么都着急买笔记本了……
临上任前,组织给焦裕禄同志讲,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组织上照顾焦裕禄同志身体有病,嘱咐他休息几天,他却说:“兰考那里正需要人,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去兰考报到。”
焦裕禄同志带队的以干部、技术员和农民为骨干的“三害调查队”,徒步跋涉5000余华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查盐碱中,焦裕禄同志走到哪里,调查研究就到哪里,用手搓、用口尝,为盐碱定性。
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焦裕禄同志带领县委委员来到火车站,看到外出的灾民,深情地说:“党把人民交给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耻辱。”
焦裕禄同志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同志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
细雨蒙蒙,泡桐如海!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俄罗斯友谊大学国际关系理论教授叶·尼·格拉奇科夫同志,曾于20世纪 80 年代初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到访过我国不少地方,一一讲来如数家珍。在“焦桐”树下,格拉奇科夫同志动情地诵念起习近平总书记写于1990年7月15日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就镌刻于“焦桐”下裸露的砂岩上,更显苍茫: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习近平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曾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24年后的1990年,已经是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夜读纪念焦裕禄的文章时,感慨万千,填了一首词,这就是《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情深意切,思念殷殷。2009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亲赴兰考缅怀焦裕禄同志的丰功伟绩,了多年心愿,并在附近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焦桐”,留下一腔思念,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2009年至今,习近平三次考察兰考。《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是习近平十八大后的第一本专题著作集,足以彰显焦裕禄在他心目中的特殊地位。2014年3月,习近平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兰考县时讲到,“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和参军入伍,特别是后来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一直有焦裕禄的影子伴随。见贤思齐,总是把他作为一个榜样,对照自己。”
在焦裕禄同志雕像、中国共产党党旗前,在枝繁叶茂的“焦桐”下,在东坝头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外宾同志认真地佩戴上由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赠送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庄重地合影留念。他门对这个“小礼物”非常欢喜和珍视。
格鲁吉亚统一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皮皮阿·捷穆尔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他在7天的行程中一直努力地在坚持和学习使用筷子。在参观的当天晚上的采访中说:我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真实的中国和我脑海中的中国却是相互印证的,我亲眼看到了一个在各个领域都在高速发展的伟大国家,一个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艰险而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前进的伟大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吹吹打打,而是有血有肉的,是实实在在的。既有党的领袖、党的精神的坚强、长远的领导和指引,也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拼搏奋斗,还有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好干部。何愁事业不成!这就是我为什么虔诚地来瞻仰这样一棵“焦桐”。听中国同志讲,附近也有习近平主席手植的一棵“焦桐”,很遗憾因为行程安排,没有目睹,但是我感觉到了精神的继承和相通,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纯粹、最深沉的“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志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建国前是这样,建国后也是这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我坚信未来也定会如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而且对世界也意义非凡。六千年前的殷墟、六千年前的文字、滔滔不绝的黄河、红旗渠、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还有这棵“焦桐”,虽然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我好像触摸到了她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中国的同志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体会?一辈辈、一代代,绵延不绝的伟大传承和新的开拓!这是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这次旅行是我生命中的巨大荣光和最美好的记忆……
“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践行。
四、新时代,我感觉到了公平、平等和尊重,这种影响将是根本和持久的
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0月14-15日,第八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召开,根据行程安排,10月16日—22日,部分国外学者乘高铁赴河南刘庄、浙江宁波、上海等地进行了学术调研交流活动。在河南刘庄,外宾参观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到村民家中走访,召开了小型座谈会。在浙江宁波,外宾实地参观考察了舟山港、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规划展厅、中国港口博物馆、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美丽乡村宁波奉化滕头村、宁波博物馆、天一阁等地,并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主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宁波实践”的理论座谈会,与会专家以宁波实践为蓝本,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生机活力和世界意义。之后,外宾乘坐大巴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达上海,在上海参观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一路走来,大家深深感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断上升的蓬勃生机。学术调研交流期间,恰逢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外宾对中共十九大表现了强烈的关注。行进的车上,外宾第一时间寻找到关于十九大召开的报道,并对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赞赏。
“八八战略”是外宾同志极为关注的一个点,不断地就此询问中方同志。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玛乌洛·阿尔伯莱西谈到:我们了解到,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的一次全会上,全面系统地提出,面向未来,浙江要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即“八八战略”。这一战略虽是一个省域层面的战略,但主政者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在滕头案例馆里,我们关注到了习近平同志对滕头村的语重心长,“常青树不容易,一定要继续走在前列”,也聆听了滕头村的一个个质朴、生动而又深刻的村谣,“一家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滕头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小康户、富裕户”。悠然地徜徉于“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滕头村,一个小小村庄的一草一木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看到人类的未来……
一路走来,显然有太多让外宾同志瞪大眼睛的地方,也让他们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治国理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一度热议的一个话题,是我国的“区、县”的概念。当长途大巴行驶在我们的“区、县”中时,外宾总会好奇问这是哪里,这个“大城市的名字是什么?人口有多少?”而中国同志的答复总是让他们摇头,觉得不可思议。当得知这样的“区、县”只是中国最普通、最基层的“小城市、小县城”,很多常住人口有100万人左右时,给他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几乎是一个百万级大都市。他却称之为‘小城市!这让我再次意识到中国的巨大体量,而中国的政治家和规划者每天要同这样规模的城市打交道……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德国大概只有4个城市,即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其他所有城市都在这个标准之下……”(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埃贡·克伦茨)
“我常来中国,每次来的机会,我都异常珍惜。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近14亿的人口,辽阔的疆域,明显的地域差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无比艰辛又无比辉煌。这几年的中国经历,我感觉我们古巴同志用于休息娱乐的时间太多了(笑),中国人民是我见过的最勤劳、最懂得付出的人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有这样的人民,有这样的党,有这样的领袖,才能保证这么多人口的就业,才能保证有这样的好的平安中国,才能保证持续的健康发展。我的心告诉我我真的很感动!”(古巴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世界金融趋势部副主任格蕾蒂斯女士)
“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版。在刘庄,我目睹了高速的发展。这个村经历了三代人的建设,如今村民们迁入了相当现代化的三四层小楼。令我震惊的是,这里的人均居住面积是164平方米。这就是新时代农民的居住条件!宽阔的街道、一流的绿化、纵横的灌渠……在乌克兰,恐怕很难看到如此的场景。要种植什么、如何提升技术流程、怎样将生产与市场对接……村中事务都由村民们共同商议决定,这也源于根本的一条,即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宁波属于港口城市,虽然当前全球港口都欣欣向荣,但宁波的发展绝对令人叹为观止。当你目睹集装箱巨轮正繁忙装卸货物时,会以为自己依然置身未来。进入市区,某些地段跟纽约曼哈顿毫无区别,美国的高楼通常是零星建造,在中国则如雨后春笋般同时施工……克伦茨同志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到德国学习港口技术,而现在德国来中国学习港口技术。此言不虚。我上次到中国不过是一年前,但同一个地方已然辨认不出,让人感慨万千。”(乌克兰《共产党人》杂志编委、乌克兰科学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瓦列里·索塔连科)
与一位基层公务员的夜谈让参与者念念不忘。2017年10月16日乘坐高铁到达河南新乡刘庄,入住酒店的手續办理完成后已是晚上10点多……当笔者终于松了口气,认为可以稍事休息时,新乡国保部门的两位同志“找上门来”——需要核实外宾的信息、身份,并扫描证件、信息录入系统,明天上班前必须完成,而与其中一位公务员同志的“夜谈”也就此开始……虽然早就知道了些基层同志的辛苦,但他们的辛苦仍然让我们惊讶。已经连续一星期没有回家,没有换洗衣服了……而更让我们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的,是他们那无比的平常心,虽然知道今晚也会工作到很晚,虽然晚饭仅仅是每人一碗泡面,但是他们那种平和、坚强和一丝不苟,让我们深深感到震撼和由衷地敬佩。“夜谈”中,其中一位同志告诉我们:“今晚工作完,明天一早还需要准时到单位,累,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这是我和同事的光荣。如果你把它当成事业,就不会觉得累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时代之所以伟大,最终体现在对人、对一代人、对几代人的影响和改变。而十八大以来的新变化让我看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十八大以来,我感觉到了公平、平等和尊重,这种影响将是根本和持久的,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信息核实和报备工作终于在凌晨4点多完成,我心里对给他们造成的“麻烦”感到非常愧疚。没想到那位同志倒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你也辛苦了。”我鼻子一酸,差点流出眼泪。他们身上的衣服很脏、味道也刺鼻,但是我觉得一点都不难闻……
五、人民中国给予世界社会主义以新的鼓舞
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将自己多年来访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我看中国新时代》,德文版已经在德国出版,中文版也即将付梓。在书中,“人民中国”是他反复强调的,他深情地写到:習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是“一部现代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纲领”,“对于经历过民主德国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失败命运的人来说,这一纲领与其内心的希望紧密相联,即希冀中国的道路能够成为抵御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有利保障。”
当笔者问起他为什么给予中国这么多的褒奖时,克伦茨激动地说,这些内容也体现在了他的《我看中国新时代》一书中:“我不是学者,但是我写的、我说的,都是我眼睛看到的、双手触摸到的,是真实的。我的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德国读者,因为中国在经济上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个国家取得了巨大宏伟的成就,而德国主流媒体却塑造了中国的负面形象,我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是极为有害的。参观宁波港时,我就强烈感受到,如今在中国‘一带一路规划中已经作为交通枢纽并占据重要地位的‘杜伊斯堡证明:‘一带一路并非空想的乌托邦。就像柏林的《每日镜报》曾有过的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总是有长远考虑。他们不仅在思维上,而且在行动中,贯彻着西方政治运作理念无法想象的长远前景。因此,如果轻率地嘲笑此类政策最初带来的吸引力看似不大的微小成果,轻率地嘲笑驶进杜伊斯堡的‘区区几列火车,将可能错过难以比拟的机遇。”
《我看中国新时代》一书中还指出,“在当今这个颇为不安宁的世界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维护和平稳定的堡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纲领即是一个例证。”多次来访中国的克伦茨同志思想上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说这解开了因东德不复存在而伴随了自己几十年的心结,对此他也“欣欣然”:“曾经的我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因为苏联崩溃和欧洲社会主义的沦亡而终结,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现在我认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消失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一时的挫折,而不是终结!中国的成功给予世界社会主义以新的鼓舞,因为这里是拥有无限力量和未来的人民中国。”
2017年10月21日上午,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参观完后,大家在一大会址门口驻足,看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在门口瞻仰、合影、宣誓,其中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少先队员,更有青年男女将这里作为婚纱照的背景……大家静静地看着,外宾同志告诉我,这很浪漫,很美,不是吗?
注释:
①编者注: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
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