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展望

2019-09-06 16:22周婧韦婷婷钟桢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价值取向校本课程

周婧 韦婷婷 钟桢

[摘 要]校本课程是自国家确立三级课程体系之后大力发展的项目,总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地区不断探索与实践后,发现校本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也是教育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研究结果,明确校本课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期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努力,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使师生的生命成长与校本課程的开发达到共生共长。

[关键词]校本课程;价值取向;开发主体;现实困境;反思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14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26

“校本课程”是从英、美等国引入到我国的,相比外国而言,我国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才真正开始实施校本课程。1999年我国明确规定试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并在随后的实践中确定了该体系的地位。随之,各地区校本课程的研发热情空前高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校本课程本身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大类,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也各有针对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学生的兴趣、学校的特色、地方的文化紧密结合,每一个有价值的点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探索与拓展形成一门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所以这项庞杂的工程需要创造力、技术与先进的理念等作为其发展的奠基之笔。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校本课程暴露了一些理论中未涉及到的不足之处,亟待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建设性的开发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国家当下大力提倡与发展的项目,社会各界都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关注的就是校本课程是否有明确、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会对课程开发的成效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还需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即学校的领导权问题。这些是发展校本课程最先需要明晰与把握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国家标准课程的开发具有一样的目标,它的理论依据也是泰勒原理的四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和评价课程。从四步骤来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开发重要且紧密的一环。校本课程之所以被国家提出且大力开发,也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不同于标准课程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本”是灵魂导向。校本课程相较与标准统一化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追求自身的发展,以人为本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与归宿。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秉持初心,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发重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聆听学生真切的呼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让学生成为主观能动的学习主体,做学习真正的主人[1]。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会具有人文气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发展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人才,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师生发展是价值追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为其出谋划策,调动了教师的兴趣与主动性,给教师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机会,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塑造了其课程意识。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提升,最终都致力于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健全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教师、学校成为一个共生共长的整体,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3.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取向。校本课程的提出是在标准课程基础之上的进步,可以使我国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体系[2]。校本课程的开发会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的曲折过程,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需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取向,制订长远缜密的规划,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以期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发出一套适合学生需求、促进学校发展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最终可以引领学校走向一条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可以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建设出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的是多层次的领导系统,学校的课程领导权一定是一个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所以应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以解决领导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内外结合的多元化的课程开发观念,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规范化与专业化[3]。

1.自上而下的领导观。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人物,其判断与决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特色,所以校长在这项工作中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发挥自身的核心力量[4]。首先,校长要做好规划,发挥引领作用,这是决定今后课程发展走向的重要环节。校长应带领学校教师做好基础调查工作,为课程的开发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校长要抓准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独特、创新且能促进师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校长应积极组织讨论、协调各方意见,在多元化发展背景中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最后,校长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与领导智慧。课程开发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校长须担负起这份责任,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传递给教师,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共同合作,开发出特色的、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2.自下而上的配合观。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构建师生共同决策、共享教与学的经验的教育体系。之所以将其称为校本课程,正是因为它是根据学校真实的需求而开发出来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促进学校进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师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去发表自己对课程建设的建议,调动教师群体自身的专业力量,使其在实践中提出创造性的改进措施,只有在不断的改正与反复的实验中,才能打磨创建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

3.内外结合的协作观。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知识浅薄、理论薄弱、理念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秉持包容且虚心的态度,向专业人士学习,比如著名的课程专家。学校的教师不应闭塞自己的眼界,要时刻关注教育领域先进的理念。校内调动师生积极参与,校外向专家虚心学习,这种内外结合的协作模式可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向更先进、更前沿、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一步。内外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经验与学校自身实际结合,才能有创造性的进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

校本课程在许多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也取得了不同的成效。然而在不断实践与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努力的方向与前进的道路。

(一)对于校本课程理解的偏差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标准课程之后提出来的,它本身不同于标准课程体系,相对于正规的课程而言,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随机应用性。它会因为学校、人文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使课程体系更加丰富与多元化[5]。这也使许多人认为校本课程不能与标准课程处于同等地位,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作为正规课程的补充,正因秉持这样主观随意的态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达不到理想与预期的目标。这种理解使校本课程在内在认知与外在发展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并且使更多的人缺乏对校本课程全面、深刻与客观的认识与了解,使其发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学校、家长、社会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不同,对于校本课程的理解就会更加多元化,若要校本课程更好地发展,就应该使这种多元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即要在认识与理解方面找到共性,并以实践为基准,树立正确统一的价值取向,对于出现的不同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一个更加乐观的发展趋向。

(二)校本课程建设体系的不完善

首先,校本课程本身的建设目标应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开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具选择性,尽力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克服标准化课程的单一性。然而在真正的实践中,许多校本课程的开发已违背了初衷,沾染了过多的功利性色彩,也偏离了校本课程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次,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的规划与开发方面需要进行统筹缜密的思考与评估,这项工作本身是繁杂而又艰难的,建立一套健全、科学、具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反复地评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频频有问题暴露。比如许多学校在规划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时缺乏理性科学的思考与谋划,开设的课程要么缺乏实用性,要么就是过多过杂,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并没有达到校本课程最初所要达到的高标准与硬质量的要求。最后,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以及“需要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从教师的管理、学生的学习、课程的开设标准、教学的评价等多方面国家都有明文规定,但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并没有达到标准,而是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体现了其监控体系的缺失。有效的监控体系构建,可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三)校本课程技术力量的缺失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不断实践与改正建立出一套全新、系统且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专业性强、难度大,是一项庞大且繁杂的工程,对技术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泰勒原理的问世确立了现代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包含教育目标厘定、教育经验选择等课程开发的要求与实施环节,蕴含大量技术性、理论性问题。后起的施瓦布实践模式、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对泰勒模式虽有批判,但并未简单抛弃,而是进行改造,其技术含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为复杂[6]。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该认识到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加需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支撑。在我国相关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就有对技术方面提出的专门要求,比如有研究者在对深圳中小学课程开发的调研中发现,老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最欠缺的是知识与技能;相关学者在对江西省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不足。已有研究可以表明,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技术是其面临的最突出、最显著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把握课程研发现状,打破技术困境,才可以使校本課程的开发踏上品质更高的台阶。

(四)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低效

自校本课程被提出,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积极响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与效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课程的质量与效果都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7]。首先,校本课程种类不一。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身的特色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那么不同学校之间就会有所对比,有所反差。有的学校课程开设种类杂、数量多,而有的学校课程开设只有一两种。开设种类多的学校往往会顾此失彼,不能使各门课程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而开设少的学校又会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关注;甚至有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本着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其次,教材编写质量不高。一门优质的课程就应该有对应的优质的教材。在具体的实践中,教材的编写往往缺乏调查,存在脱离学生的认知与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难易程度也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符。最后,教师对校本课程重视不够。在课业与升学的双重压力之下,教师会选择将时间与精力放入应试课程的教学中去,会将校本课程变为补习课、自习课等。同时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将其放入正规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去,导致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构单一、方式陈旧,与国家大力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相背离。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与展望

在我国,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10余年间,各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在未来的课程开发中,要深化课程发展理念,明确课程开发思路,合理更新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探寻新的出路。

(一)重塑课程本身的建构标准

1.建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发展体系。“核心素养”是国家新提出来的学生培养目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词汇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但它不等同于全面素养,而是一种关键素养[8]。校本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也需要结合国家最新的教育需求,建构与核心素养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实际,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结合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联系广大师生,共同协商建构全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开展调查,结合相关理论,调动校内外力量,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内外结合的合作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标。

2.建构以学校自身特色为主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最初出现于国家设定的三级课程体系中,而这种课程体系本身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太过死板、单一的问题,若是从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就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9]。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与体系结构都应该要重新选择、建构,要将这些课程内容通过整合、选择、规划、重组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校本课程就是属于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其开发要选取学校自身特色与优质的部分去呈现,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去调整,既要展现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还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并能实现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相统一的人才。

(二)加深对于校本课程的理解

1.由实利向奉献过渡,让动机引领态度。外界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会存在争议,这其中会有积极的态度,也会存在消极的态度。外界的刺激与各种因素影响着人的态度,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的主观认知与兴趣,以及外部客观存在的环境、资金等问题,若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克服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必须要对这些因素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与认识。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平等且优质的工作平台,让教师可以在自身利益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开发工作,唤醒教师的奉献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智慧。其次,学校应该构建良好的学習氛围以及工作环境,努力将存在的消极态度转为积极。最后,尝试建立校本课程的积极动机体制,即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自我效能感。学校引领教师对课程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全面的理解以及透彻的分析,让这种纯粹的动机体制引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有序前行。

2.由独白向对话过渡,让共识引领发展。校本课程应改变自身孤立的处境,要加强与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同的个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与对待,不能始终以独白的方式去理解与校本课程有关的个体。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群体生活为主的世界,生活由不同形式的对话构成,在校本课程这个世界中,若要有较为显著的进步,就必须加强个体之间的对话,权衡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彼此之间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要求个体之间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来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为基准去调和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不和谐与利益冲突,达到最大化的理解共识。

(三)发挥区域内校本课程的联动效应

校本课程是一个庞杂的课程体系,既要使课程达到国家统一的标准要求,又要实现学校对自身资源的挖掘与应用,若要使二者达到统一,就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下功夫。课程的开发应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准确传达国家要领,对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规范的引领[10]。在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中,课程选择要围绕核心、细化分类,并且有所侧重,同时要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异与同之间权衡出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之能够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既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与水准,使学科之间自然融合,又要与标准课程相结合,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校本课程虽有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特性,但不意味着其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相脱节,而是应该作为连接不同教育的纽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以一种开放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与检验。同时,校本课程要学会利用社会以及一些优质的外部资源,吸收外界经验的同时丰富自身课程体系,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四)发挥政府对于课程建设的保障作用

1.政府部门要成立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虽是由国家提出,但需要地方与学校去落实具体工作。目前各省、市、县等层面都缺乏专门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机构,导致一些具体工作因缺乏指挥与核心领导力量而不能落实,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进程 [11]。所以,笔者建议各省、市、县级地方政府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统一对课程的开发、研制、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指导与规划,以推动区域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度。

2.政府部门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必要的引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是在国家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不能只靠国家中央集权式的领导,而是要发挥地方政府相应的职能,正确引导本地校本课程开发走上正轨,避免重复开发、机械实行、随意杂乱等问题。同时,各地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不偏离国家的导控。

3.政府部门要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项艰巨且繁杂的工程,开发的过程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条件以及良好的氛围。但学校的能力和权力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努力创建一个可供校本课程发展的良好的环境,使学校、师生可以不被外部条件所束缚,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政府可以为各个学校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培训保障与资金支持,增加教师培训经费,让教师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的课程培训,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政府应该提倡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责任与义务,促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统筹有序发展。

參考文献:

[1]张素蓉.教育改革新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3):69-77.

[2][3][4]刘晓慧,高天明.校本课程开发:目的、主体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6(03):32-35.

[5]李栋,杨道宇.中小学校本课程理解: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38-42.

[6]鲍道宏.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问题及文化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6 (06):62-69.

[7]刘登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研究——基于全国2200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 (10):78-84.

[8]刘国飞,冯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76-79.

[9]王立宽,胡玉平,张翼.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6 (07):108-115.

[10]左璜.论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校本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6(06):5-9.

[11]索桂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政府作用——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5):63-69.

(责任编辑:滕一霖)

Abstract: Since our country establishes the threelevel curriculum syste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s rapidly, bu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various regions, we found tha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faced with some urg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are also the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he reality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aces, put forward the possible solution strategies, expectation through constant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effort, deepen their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achieve symbiosis.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value orien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realistic predicament; Introspection Prospect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价值取向校本课程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