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菲
摘 要:中国古代吏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古代的吏治文化和当今的吏治文化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吏治文化中许多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和借鉴。本文旨在挖掘古代吏治文化中的精华,以期做到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临潼干部队伍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吏治文化;队伍建设;启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而“古代吏治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古代的吏治文化和当今的吏治文化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吏治文化中许多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和借鉴。我们就来看看古代吏治文化到底都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古代吏治文化思想内涵——选官用官
1.为政之道,重在选人
纵观中国吏治发展史,秦汉隋唐时期当属吏治文化成熟完善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时期重德尚贤,建立“察举制”;到了唐朝时期开创了古代历史上惩贪立法之最。唐太宗曾与中书令房玄龄如是说:“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官不必备,惟其人”。[2]他认为,国家治理的根本重在审查,重在用人,不在于机构的繁杂,因此唐太宗主张机构精简,重视人员选用。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我们在考核管理干部时提倡德性的重要性。其实,古代对于官吏选拔就已经注意到了德行的重要性。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此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吏方面一直秉持着“廉”“德”的标准,比如周朝时期的行政吏典《周官》就提出了以“德”治吏的重要性,提出“六德、六行”選拔办法。这和我们现在是何其相似,而那个年代的人们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
3.知人善用,取其所长
选官用官非常重要的地方在于“知人而善用”,就如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江河处下而为百谷王”,意思就是作为领导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见得要什么都懂,因为你不是专业人才,而是要能够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让他发光发热。唐太宗曾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2]从这一点上来说,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思考。
4.举贤纳谏,科学选官
中国隋唐以来开创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当时广纳贤才的一个先河,终结了在此之前魏晋南北朝时的“寒门无士族”现象,就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人类思想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样做得更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重要的衙门彼此统属,任何事情都在那里决定,而其成员,都要先经过几场严格的考试”,[3]高度赞扬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政府选拔官员的积极作用。除了科举制选拔人才外,中国古代在选拔人才方面还有许多方法,比如“荐举”,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推选、举荐人才。我们也许要问:在举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滥用职权或者贪赃枉法现象如何呢?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古代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惩罚。被举荐人在任用期间如果触犯法律,或者有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的现象出现,举荐人是要被追责的,如蒲坚所说:“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4]
二、古代吏治文化思想内涵——考核管理
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说:“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他认为,对官吏如何进行管理呢?在于考核。考核对治吏、治民、治国尤为重要。
1.考核百官之要——德性
在中国古代对百官的考核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其德性,对官吏的考核非常重视“善”、“廉”、“忠”等德性。秦朝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对为官之道有这要记载:“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5]把这作为考核官员的内容。明清时期更是得到帝王的高度推广,考核中提出“四善”、“七十二罪”。
2.考核百官之基——政绩
政绩观对官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唐太宗曾说:“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踪于翟、契……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2]因此,治理国家、辅佐君主必须做到善始善终,必须对官吏的政绩要不断考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吸收宋朝亡国教训,经常告诫官员要勤勉治国,他非常重视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管理,颁布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措施,形成了“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澄清百余年”的官场。清朝沿用了明朝对官员考核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四格八法”的标准对官员进行考核。
三、 古代吏治文化思想内涵——监察治理
1.反腐治吏
习近平同志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反腐问题,他曾说:“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6]对于反腐治吏,中国自古都非常重视。比如,《明太祖实录》一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就贪污腐败告诫过大臣,他说,国家给你们的俸禄就像家里的那口井一样,虽然水不大但是每天都能喝到。如果你总觉得井口太小越挖越大,总有一天水井塌陷,连平时能喝到的水都喝不到了。这就是著名的水井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届朝代君主对腐败都会想许多方式方法来治理。但是,腐败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彻底解决,归根到底是什么呢?人的贪欲以及手中的权利。因此,反腐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强化监督。
2.监察监督
中国古代最早的监察机制机关建立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设立了御史大夫一职,主要就在于监察百官,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隋唐时期沿用,不过范围继续扩大,官署被称为“御史台”,与尚书台、诸葛台并称为“三台”。御史台的作用就是依法行使权利,依然监督官员、弹劾官员,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的职权也是相对很大的,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到了明清时期,监察机构发展更为完善,中央取消御史台设立“都察院”。当然,封建时期的监察机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皇帝更好地监察百官,让百官忠于君主。
四、古代吏治文化对当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以临潼为例
研究历史文化,终其原因,就是为了古为今用。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7]中国古代吏治文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吏治经验和智慧。当前环境下,干部队伍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社会话题。因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汲取我国古代吏治文化中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临潼干部队伍现状
临潼区现有人口70余万,干部人数近2万余人,占总人口数的2.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干部分布在基层街办、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等地,与普通百姓接触较为紧密。从干部队伍整体情况来看,中坚力量相对有些薄弱。学历上看,硕士以上学历,尤其是双学位全日制硕士以上比例较低。还需要进一步不断吸引人才,扩大干部队伍层次性和专业性。
另外,从干部队伍现状来看,整体上是好的,但仍存在问题。比如,基层队伍软弱涣散问题。由于激励机制不够,所谓能上能下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许多地方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再比如,待遇问题。从整体上看,临潼区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待遇提高慢,尤其这两年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奖励无法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干部的负面情绪。还有,干部的晋升提拔问题。干部提拔渠道不畅,尤其作为事业干部提拔晋升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许多干部在刚入职的时候干劲十足,工作几年后热情明显有所熄灭。
2.古代吏治文化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意义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加強法治教育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这句话提过很多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尤其到了基层,很多文件政策就只是一张纸,没有真正落实。从国家大的管理层面上来说,法是国家最高形象,每个干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法,做到“法治”。从一个地区的管理层面上来说,健全的制度不仅仅在于制定,更多的在于是否执行,如何执行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为什么在唐太宗时期吏治清明?很大程度就在于制度落实上较为有力,廉政教育、奖惩制度落实到位。因此,我区要尽快做到:建立严密法网,形成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法律程序,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法律无等级;建立健全检查督察体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坚守防线。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注重德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在约束人行为方式上对内倡导慎独、正己、自省,通过修养身心才能达到内心纯善,因此,德性教育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干部任用要秉承正确导向,重视德性。在每年年底考核中,对干部考评应有详细的品德发面的考察。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每年年终考核大部分还是形式主义,只是填填表,形式上问两句无痛无恙的话。无法真正对人的品行进行考核,所以要真正做到民主、公平的选拔干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民主性,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中国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下,人才依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支科学、灵活、充满活动的干部队伍对临潼今后的发展及其重要。因此,我们更应该打破常用的定式思维,“不拘一格”招揽贤才。同时,要完善民主推荐的形式,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管理方式,增强灵活性和公平性,让广大干部真正参与进来,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能有所作为,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干部队伍真正有所谓,为临潼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党性之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吏治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之地。古有“德礼为政教之本”的说法,当今我们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样要重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加大教育的灵活性,充分运用“网络+课堂+实地教学+自学”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干部进行再教育。充分发挥党校、进修学院等的主阵地作用,让广大干部在思想上拧成一股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肃风正气,加强廉政教育
干部队伍一但贪污受贿成风,对国家、社会来说是致命的,会亡党亡国,古今莫不如此。习总书记说:“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因此,建设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对临潼的发展至关重要。
反腐败建设需从源头抓起,要制度化。制度建设要从上至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细致性,对全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要区别对待,做到全覆盖的同时又要做到差别管理。
对待干部要有奖有惩。在古代吏治文化中我们都能清晰看到,社会清明、国力强盛的时代,君主对于贪腐肃纪都有着严格的措施和政策。放在现在也是如此,整治官场风气要下大力气,不能区别对待,有了问题要一抓到底,要改变干部队伍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时,对于清廉的干部要有奖励激励措施,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干部要加大奖励力度。临潼区与其他城区不一样,它的地理环境使得我们区的很多干部都在艰苦的一线工作,这更加需要政府制定奖励政策从物质、精神上鼓励能干事、想干事、愿意干事的干部勤勉工作。
加强廉政思想教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思想上对全区干部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加大实地教育警示。对于出现问题的干部进行全区警示,从思想上遏制腐败苗头。“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1]《十九大报告》
[2]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9年版
[3]伏尔泰.《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蒲坚.《中国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大学,2007年版
[5]《秦简》中的《为吏之道》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