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初探

2019-09-06 15:48沈淑霞
新丝路(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文对建国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进行了探讨: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蓝图整体勾画与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这些探索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应对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前进的,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回顾70年来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国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其间生态文明思想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直至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回顾70年来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还未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不全面。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之“大跃进”运动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内耗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一些零星环保措施也基本废驰,从而导致环境问题迅速凸显。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就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环保事业才在艰难中起步。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制定了我国环保史上第一个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也是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点。1978年,在我国宪法修订时,国家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等内容加入其中,将环境保护事业上升为宪法规范,这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宪法基础。1979年,国家宣布试行环境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法治阶段开始,也昭示着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可以说改革开放前,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但主要以末端治理为主,尚未形成系统治理模式。总体来讲,这一阶段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之路的开端,以及政府均实现了环保思想的转变,加深了环保事业的认同,展开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的环保防治工作,努力探索区别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中国特色环保发展之路。这一时期,政府主持开展方方面面的环保工作,为新时期环保工作的继续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加之长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末端治理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模式,没能形成系统的治理方式,形势依然严峻。但总的来说我国这一阶段对环保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启了环境保护的先河,对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

二、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中央领导集体突出强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多变关系。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形成,环保工作大有进展,生态问题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在1984年5月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和措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我们党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提到“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要相协调,要努力寻求两者之间的利益结合点。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继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十大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在这一时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最富有成效的探索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实践。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走可持續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这标志着党和政府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此后,江泽民同志多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此后,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正式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写入党的报告,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首。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阐述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端倪。因此(1979-200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雏形期,其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科学发展林业;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工作上升为基本国策;建立环境法律制度。

三、从生态文明理念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的整体勾画

进入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建设进程的重要部分。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环境危机,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文化意识。这一时期,我国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之中,在理论探索和制度层面上做出顶层设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高度契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总结前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强力要求我们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努力改善自然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进一步突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成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个顺应时代的重要命题。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以后,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手段。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格局不可缺少的成分。它的目标是要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宗旨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及消费模式。可见,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探索正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这无疑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理论发展的标志性跨越,表明我们党在生态环境建设探索进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是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期,这一时期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四、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保障体系的完善

党的十八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思想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是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二是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一部署标志着新中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的绘就。而此后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出台的两个重大文件则标志着实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保障体系的完善。十八届三中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种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决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随后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共同形成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部署和制度构架,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年规划任务目标之一。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描绘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顶层设计图,为深入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公开约谈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案件8000余件,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近3800件,问责1万余人,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有序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完成制定修订,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空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加快。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推进环境治理,促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开发格局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及时主动公开环境质量、企业排污、项目环评审批等信息,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公众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行为更加自觉。

可以说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不论是在理论创新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立足于现实国情,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根本诉求为宗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力集聚成形,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靓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人民期待、万众瞩目的共同心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十八大以来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完善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期。

五、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突出地位,搭建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远的使命担当,多次对生态文明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多达100余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文明自觉,反映了我们党新的执政观和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论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用一部分内容论述“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成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作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在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新判断以及我国正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的新分析,指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新定位,形成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原则、新体系、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此次讲话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最集中的体现,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对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深刻、科学的阐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纲领。这次讲话也成为集中展现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成果的标志性文献,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讲话中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6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对贯彻落实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通过对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发展脉略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行百里者半九十”。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阵痛挑战,一些人产生了环境保护“缓一缓”“松口气”的想法,或者“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或者主张生态环境代价难以避免等等,实质上是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从思维方法来说,都是在发展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片面性。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成美丽中国。

作者简介:

沈淑霞(1975--)女,中共山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县讲师团主要成员。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近年先后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在省市理研会获奖。荣获全县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荣获单位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