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生态下电视新闻的报道框架和创新途径*
——基于中央电视台多媒体平台新闻报道框架架的的透透视视

2019-09-06 02:21杨蕙宁
现代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电视新闻框架

◎ 段 鹏 杨蕙宁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日益受到冲击,新兴媒体的发展加速解构传统媒体。在各种不同媒介形式的碰撞中,媒介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快,从简单形式上的合并逐渐走向更深层次的报道框架与话语体系的整合。其中,电视作为三大传统媒体之一,首当其冲面对着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传统的电视新闻必须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积极推动变革与创新。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最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新媒体端“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微观层面切入,通过分析二者从2018年10月1日至31日期间的报道内容,从而透视不同媒介平台中新闻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内呈现出的差异和共性,针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电视新闻报道框架调整、跨媒介平台叙事以及话语体系整合提供可行的思路,以此增强我国电视新闻的舆论影响力。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新生态

媒介融合是传媒界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一般来讲,媒介融合指的是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不同终端要打破壁垒、强强联合,同时也包括新闻内容本身的框架重组和话语体系调整。其中,打破媒介形式之间的局限,实现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手机、智能终端等为代表且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全媒体生产平台,是媒介融合的核心。

互联网发展迅速,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正在取代电视大屏的位置,各种自媒体的短视频和移动直播等也削弱了老牌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的变革迫在眉睫,媒介融合应运而生。它为传统电视新闻提供了一条转型之路,电视新闻由此迎来全新的生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终端的整合

所有的媒介内容都以终端为载体。从过去传统的电视媒体到当下依托于网络的新媒体,媒介终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获取新闻信息,在固定播出时间收看电视新闻节目。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从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随时回看新闻节目,甚至可以通过天猫精灵等人工智能产品完成即时查阅和收听新闻。

与此同时,传统电视端在受众端影响力不断减弱。对此,传统媒体不仅仅是内容提供者,它更应该加强终端的融合,并改变经营方式,把自己打造成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平台,让内容不再受到终端的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内容。

2.传播渠道的融合

媒介融合还意味着不同媒介渠道之间的打破与重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是电视新闻推进媒介融合战略的重要环节。

在媒介产业链中,内容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渠道具有极大的稀缺性,传统媒体由于渠道的单一而受到冲击。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加速三大网络的融合,优势互补,让传统电视利用融合而生的新渠道去分发自己的节目内容,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媒介内容的融合

媒体在制作新闻内容时,往往针对不同的报道对象,会有不同的报道主题,采用不同的报道口吻和新闻语气。这些要素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不同框架,也形成了不同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媒体内容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隐性的媒介信息的新闻框架和话语体系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释媒体内容以及社会变迁。不同框架和话语反映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要素博弈的结果。

因而,媒介内容在传播链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媒介融合之路的重要着力点。在推行三网融合等政策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以渠道为王与内容为王为主要发展方向,其内容本身呈现出怎样的框架样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融合的程度。

媒介融合环境下,旧的传媒机制、体制不断变革创新,内容、终端、渠道强强联合,电视新闻内容也冲破了平台的束缚,开始尝试不同的报道方式。本文主要以电视新闻的内容为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框架的变革,并以《新闻联播》为例,对媒介融合阶段电视新闻如何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提供较为科学的认知,以便指导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双重话语空间:电视新闻话语体系的分化与整合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公民新闻的兴起、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激增和媒介市场化的成熟,传统主流新闻机构的地位逐渐下降,民间话语权崛起,当下的舆论空间中呈现出双重话语空间的形态:一方是由传统主流媒体和政府共同营造的话语空间,发布国家重大事件讯息,维系社会的稳定;另一方是以互联网、自媒体为载体,社会舆论凝结成的话语空间。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在这其中,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

在新旧媒体交替发展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率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2年11月1日开设了“央视新闻”微博账户,首次在微博上连续报道十八大、十九大;第二步,2013年4月在腾讯微信上开通“央视新闻”同名微信公众号,并提供直播服务;第三步,央视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于2017年2月19日正式上线,这是推进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以上措施,中央电视台成功地从传统媒体转变为全媒体,电视与新媒体的一体化运行得以推进,新闻报道框架的创新和话语体系的有效整合得以实现。至此,中央电视台转型成为一个具备全新业态的新型主流媒体,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得到夯实。下面,笔者将对2018年10月1日至31日中央电视台的融媒体报道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分别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传统电视端和网络新媒体端的代表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其中传统电视端以《新闻联播》节目为例。《新闻联播》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其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电视新闻目前的报道现状。

作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新闻联播》承担着传达国家政策、发布党政方针、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而“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则是新媒体端的典型代表,经过对微博、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综合评测之后,我们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报道框架最贴近民间话语体系,因而选择它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不同平台的报道框架进行综合研究,可以了解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电视媒体乃至中国主流电视媒体是如何进行新闻报道框架改革的。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法,对中央电视台具体报道中存在的新闻框架进行交叉分析。第一种框架分析法是学者仙托·艾英戈提出的新闻报道的测量框架,他将报道议题分为主题性框架与情节性框架两大类。主题性框架由关于一般趋势的信息或政策事件构成,新闻报道的目标都是抽象的和客观的,而情境框架则体现在以讲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故事和事件而报道该个体新闻现象,也称为片段框架。第二种框架分析法是学者赛梅柯和沃肯伯格等人总结得更为具体的五种框架,即冲突框架、人情味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框架和责任框架。

本文综合参考以上两位学者的框架分类方式,结合当下我国电视新闻的报道框架特点,确立了多维度的新闻框架分析指标,在第二种框架分类中增加了合作框架和大国实力框架这两种框架结构(如表1)。

从整体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呈现分离和融合交织的特点。一方面,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不同媒介平台各自有其报道方针和特点,多种新闻框架并存;另一方面,同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两大媒介平台皆坚持央媒的属性定位,使用主流媒体话语体系,构成了中央电视台和而不同的全媒体报道话语体系。

1.特色鲜明:透视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框架

本研究中样本选择的时间段为2018年10月1日至31日,共计一个月时间。该时间段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大事发生的高频期,选择该时段作为媒介融合生态下电视新闻报道框架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新闻联播》电视节目的样本选择上,本研究将一个月中每一天播报中的每一条单独的新闻作为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670条。同样的时段,在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搜集时,将每一条推文作为一个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462条。

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中,其2018年10月份的报道多数采用的是主题性框架,其比重高达73.4%;情节性框架使用频率较低,仅占总报道数的26.6%。在涉及具体议题的七种框架中,《新闻联播》所使用的经济后果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占据比重最大,分别为22.7%和19.2%;冲突框架和合作框架所占据的比重分别为12.5%和11%;责任框架和大国实力框架的占比分别为8.2%和3.7%。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新闻报道框架中,道德框架所使用的频率是最低的,仅有0.2%,在整月报道中只有一条强调中国道德观的新闻使用了此框架。

由此可知,电视新闻在选择报道框架时,由于报道议题、自身立场以及外部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框架。《新闻联播》之所以较多采用经济后果框架,是因为它受到改革开放、中美贸易摩擦等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人情味框架的使用则是电视新闻内容转型的需求,传统电视意识到应该摆脱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报道方式,要走群众路线,讲述切合群众利益的故事。冲突框架和合作框架的使用比重较为相似,冲突框架多用于对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报道,而在表达我国的方针、政策、理念时,绝大多数报道都采用了合作框架。而依托于新媒体端的“央视新闻”公众号则呈现出了不同的报道框架特征。不论是在框架策略还是在报道角度、报道主题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格局,体现出主流媒体利用网络信息发布平台融合民间舆论场的尝试。

纵观“央视新闻”公众号整月文章,采用人情味框架的报道占比达到了33.5%,远高于其他六种框架,同时也高于《新闻联播》中人情味框架的使用比例(22.6%);经济后果框架的使用比例居于第二位,这一点与《新闻联播》大量采用经济后果框架的结果是一致的。“央视新闻”公众号对经济方面的报道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小事,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和平民化、日常化的话语体系,这导致情节性框架使用比重达到24%,而《新闻联播》仅有16%。同时,“央视新闻”公众号还降低了经济政策、资讯等主题性报道框架的使用比重。

此外,责任框架的使用比重与《新闻联播》(8.2%)相比更高,达到了11.7%;大国实力框架的使用比重也从3.7%提高到了4.8%。但是合作框架的使用比重大幅度降低,比起《新闻联播》的11%仅有1.3%。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内容会决定其对框架的使用。传统电视媒体较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善用合作框架来营造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共谋美好发展的话语体系,但是央视的微信端对于国际事务的报道比重有所减少,所以相应框架的使用频率也就降低了。二是不同媒介平台的宣传策略会决定其报道框架。同样报道社会公共事务,《新闻联播》会采用较为官方的话语,站在政府、企业管理者等全局性的角度去解释整个事件;但是作为新媒体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其受众群更加年轻,也更加多样化,需要更多具有趣味性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增大责任框架和情节性框架的使用比重增加,让关注焦点回归到事件本身,向关注个人利益的普通网民传播有用的信息。

基于不同的媒介属性和受众需求,《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各自呈现了特色鲜明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新闻联播》作为权威电视新闻的代表,主要以传播国家政治、经济相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战略和塑造国家正面形象为主,因此大量使用主题性框架;而“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由于考虑到受众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所以将报道重点放在了社会或生活类的新闻事件转变上,加大了情节性框架的使用比重,围绕某件新闻事件具体解读,并转变了官本位的话语体系,用人民喜欢的方式讲故事。

2.异中有同:媒介话语空间内部的自我整合

《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在报道框架、报道主题抑或叙事方式、话语特征等方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由于二者同样隶属于中央电视台这一官方主流媒体,即使新闻发布的平台不同,新闻报道也会遵循相同的立场,在小处各显特色,在大处相互依存,构建出央视新闻作为国家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基于二者的新闻报道情况,一方面,两大平台有着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的多重话语体现出了微妙的平衡与融合趋势。

首先,尽管不同媒介平台的话语体系特色鲜明,但是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新闻媒介属性—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新闻联播》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在具体报道框架的使用上各有侧重,主题性框架与情节性框架的具体占比有所不同。但是,不论在哪个平台,主题性框架都是使用比例最大的报道框架类型,《新闻联播》就高达73.4%,“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65.4%。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央视新闻不仅是内容的提供者,同时还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能淡化媒体的属性和功能。媒体通过整合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能够在利用多渠道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维护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地位。

此外,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话语特色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新闻联播》如今的报道与过去几年有了明显的不同,开始接地气,人情味报道框架的比重在所用框架类型中排到了第二名。虽然《新闻联播》的报道没能和新媒体端一样活泼,但它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从这一层面来说,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方式也有着交融。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媒介平台的报道呈现着如上所述的种种不同。新媒体平台的新闻话语大多轻松、俏皮,生活化、故事化的特征明显,报道主题和对象也多元化,情节性框架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新闻中的使用频率更是远高于传统电视新闻。新媒体平台所采用新闻框架以经济后果框架、主题性框架为主,强调对时政资讯的官方发布,特点鲜明。但真正的媒介融合,不是媒体间的各自为营,而是在发挥不同媒介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体化的话语空间,从而真正实现融合新闻、融合报道,增强媒体全方位、各领域的舆论影响力。

三、电视新闻融合创新途径之微观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种新型平台的出现丰富了新闻报道可以依托的载体,新技术、新渠道的出现让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但与此同在的是自媒体对传统广播电视的严重冲击,新闻生产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住主流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地位,就需要把握住媒介融合的契机,创新新闻内容和报道框架,整合渠道资源,打造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此增强传统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1.跨媒介叙事,打造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

电视媒体要积极推行跨平台整合策略。这种整合并不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真正站在不同媒介平台的视角,用切合该平台的话语方法和报道框架进行新闻生产。既要做到各美其美—不同平台都能用特有的报道框架讲好自己的故事,又要做到美美与共—多平台话语体系相互交融,构建成新的全媒体话语体系,从而实现多平台的内容互补,使新闻报道更富有层次和特色。

2.多媒体+新技术,丰富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播,是媒介融合的必经之路,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技术、VR技术,为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数据新闻是大数据和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报道方式,国内主流媒体也早已开始使用数据和图表对政策性信息进行更好的解读。随着VR技术的不断成熟,沉浸式叙事在国内外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起普通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沉浸式报道更使新闻现场的信息更加立体而全方位地呈现出来。

伴随着社交媒体与网络移动终端的井喷式发展,微视频、在线直播等成为主流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新方式。北京APEC、G20杭州峰会期间,央视推出新媒体视频报道品牌“V观”系列,用微视频助力传统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早已告别过去传统的报道框架,在新平台、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支持下,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和转型。

3.多平台联动,营造主流媒体舆论场

除了提供信息,新闻媒体还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传递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在媒介融合时代,全新技术推动着新闻报道框架的变革,也重新定义着不同媒介平台的话语体系,在技术的加持下受众享受到了更好的信息服务。

复杂的舆论环境对主流媒体有着更高的要求。主流媒体不仅要推进媒介融合,积极调整自己的报道框架,赢得更多受众,也要在此基础上不忘初心,坚守新闻媒体的使命。不论是传统媒体平台还是新媒体平台,不论是文字、图片抑或最新的沉浸式报道和微视频,都要和主流媒体一道,共同发挥传递社会正能量、引领舆论潮流的作用。同时,主流媒体应该联动多个平台,整合不同平台的多个视角,允许多元报道框架共存,在同一个价值观的基础上共同发力,努力营造主流舆论场,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从而做到能够真正地服务人民、引领人民。

注释:

① 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现代出版,2013(1):16-21.

② 王秀丽,韩纲,休梅克.《新闻调查》1996-2005:一种框架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1(12):78-84.

③ 王冬冬,张亚婷.媒介融合 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语态共生状态分析[J].现代传播,2013(6):32-36.

④ 何舟,陈先红.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8):21-27.

⑤ 徐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⑥ 柳旭东,窦俊娥.中国国家电视媒体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框架研究—基于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年报道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55-60.

⑦ 戴佳,曾繁旭,王宇琦.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J].国际新闻界,2014(5):104-119.

⑧ 段鹏.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4):33-36.

⑨ 曾祥敏,翁旭东.突破边界 重组要素—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内容创新[J].中国电视,2017(12):79.*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电视新闻框架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框架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