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途径

2019-09-05 17:46张英娟
参花(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过渡期幼小衔接幼儿园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来讲非常重要。良好的衔接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将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途径进行介绍。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过渡期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简称为“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的过渡是幼儿认知行为能力发展的一大转折。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做好幼儿阶段与小学的衔接,对孩子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对其知识、能力、行为三方面进行广泛调查,认真分析、探索了一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方法途径,从而做好家、园、校间的配合,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一、过渡期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经历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也会随之而不断地改变自己。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看,孩子只有面对矛盾冲突,探索解决矛盾,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产生相应的发展品质;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孩子发展将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幼儿园孩子的任务是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主要的冲突是主动内疚;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学习重要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主要的冲突是勤奋和自卑。由此看出这两个年龄段成长的任务和冲突大不一样,作为家长、教师如果一直停留在幼儿期的教育观念上,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应依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改变观念,助其成长。

二、成长中的可变因素

(一)教育方式

幼儿园的课堂主要以游戏为主,采取师生互动、动静交替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学习到有意识学习,上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小学主要以文化学习为主,上课时间延长到45分钟。幼儿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采取赏识、鼓励的评价方式;小学主要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评价学生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

(二)学习环境

幼儿园班级小班化、教师两教一保,室内外环境童趣化、可操作,小学班额大、老师少、环境单调,桌椅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的朝向某一方向。

(三)师生关系

幼儿园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与学生在一起的实践逐渐减少,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教师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

(一)时间上逐步适应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时间延长了15分钟,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孩子对美好小学生活的向往可能会因这漫长而枯燥的45分钟课堂而感到失望,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逐步延长,大班下学期活动时间安排在30分钟左右,让孩子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提前准备。

(二)牢固常规学习习惯

首先,养成正确的学习坐姿、写姿及握笔姿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进行专门写字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像,激发幼儿的写字兴趣。

其次,培养良好常规习惯。加强对孩子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要求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能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引导幼儿严格按照一日活动常规进行一日活动,制定合适的评价体制,巩固常规习惯。日常生活中,教师避免使用中小班的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加强生活能力培养

进入幼儿大班后,重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交往能力。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按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自由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分享……强化训练听指令完成任务或按要求记作业,逐渐学会管理自己,减少丢三落四,东拉西扯的现象,提升做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能力。

(四)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根据幼儿爱游戏、兴趣多元化、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大班定时开展拼音字母、智趣数学、创意绘画、趣味故事等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兴趣和能力。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课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创编角色表演;帶幼儿进行生活课堂体验、参观博物馆、逛商店和市场,教幼儿学会有序观察事物特征,带问题提问,主动与营业员交谈,询问价格,以此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防止教学的小学化,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把能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作为学习适应方面的标准。

(五)提前暗示小学生活

幼儿入小学时面对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容易产生孤独、焦虑、不适应现象,甚至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发生。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要提前暗示小学生活的美好,对幼儿进行入学前适应能力培养。

首先对幼儿入学思想进行引导。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上学的目的,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上学兴趣,使孩子发自内心爱上学、想上学,而不是焦虑和拒绝。我们可以和幼儿探讨关于小学的事情,如“你们喜欢上学吗?”“你知道上小学与上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你想知道小学的哪些事情?”通过训练告诉幼儿上小学后能认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会算题,唱动听的歌,画美丽的图画,讲英语,还会结识许多喜欢你的新朋友、新老师。其次带幼儿去体验小学生活,与小学教师合作让幼儿走进小学校园、体验课堂生活,提前熟悉小学环境。

四、幼小衔接中家长应注意的事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起着督促、陪伴、引导、支持的作用。作为父母一是要监督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坚持每天20分钟以上专心学习、独自整理自己的东西、准时上学等,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父母不包办、不溺爱,学会放手;二是要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熟悉小学环境,刚入学家长宜陪着复习功课,倘若入学后出现不良情绪,可采用陪读方式,但是要配合系统脱敏方式,给予调适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直到不需要成人陪伴为止;三是要在情感上多给关心鼓励。家长学会倾听、关注、洞察和反思,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说话、做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凡事自行解决,千万莫代劳。让孩子从内心真的认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是小学生不是幼儿园的乖宝宝了。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生活的质与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幼小衔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极其重要。我们应当密切联系家长,及时沟通,不断交流,结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让幼儿从思想、行为、情绪、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得其发展,缩短适应期,顺利进入小学生生活,开启自己人生的又一个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陈匀宵.幼儿园幼小衔接途径及方法[J].人生十六七,2018(09).

[2]蒋焱炜.幼儿园幼小衔接途径及方法探析[J]. 科普童话,2017(04).

(作者简介:张英娟,女,本科,河南省淅川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中级,研究方向:青少年校外教育)

猜你喜欢
过渡期幼小衔接幼儿园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爱“上”幼儿园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及过渡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