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外一篇)

2019-09-05 17:46蔡一璇
参花(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太宰小星星温暖

《第八日的蝉》那种酣畅淋漓,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像是一种洗礼,铺天盖地而来。我难以去诟病,甚至是苛责,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措辞,去评价希和子,我甚至不忍心为她打上罪责的烙印。于是我开始审视,审视自己,为什么会为她偏执得有些畸形的行为从内心里不由自主地谅解。我甚至不忍心用“骗”这个字眼,去形容我看到的希和子。

希和子让我最动容的是她的笑容,她的笑很干净,带着那种毫无顾忌,可以因为孩子而放肆的笑容。看到那个笑容的同时我救赎了自己,也给了我自己谅解她的原因。希和子曾说,“所有的事情,那孩子都原谅了我。”

到了最后,希和子不得不交换借来的岁月,也不得不承担偷借这段岁月的代价。

希和子在一刀一刀割掉长发的时候,是狠心的,甚至是豁出去的勇敢,那一刀一刀,在她的心上应该也像凌迟一样痛吧。每日的不停辗转,无家可归,不停地神色慌张地看每一个人,生怕自己心尖上唯一的救赎都不复存在。当小小的熏还在襁褓,这个甚至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人,在费力地一点一点地挤她的乳汁,像一个亲生母亲一样,哺乳自己的孩子。也许在希和子有小熏陪伴的这么多年里,最开心的莫过于那一声“妈妈”,或许是她心里最大的强心针,支撑她这么多年一人独自抚养,独自体会,独自吞咽苦痛的力量吧。电影里反复地在播放希和子唱给小熏的《小星星》,独带着希和子味道的《小星星》,每每希和子唱那首歌的时候,她脸上的笑意遮都遮不住,也是这首《小星星》承载了小熏的大半个童年。进修道院的时候,满目阳光,以为这是电影给她们最好的归宿,温暖终老,可是天使之家的培养和畸形的人性,让希和子认为这无法给小熏一个正常的童年。

影片中,有一条被来回拍了很多次的路,从小时候小熏被希和子抱出来,到长大后小熏走回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路的那头是家,是小熏出生的地方,也是后来小熏不愿回去、甚至有些畏惧的地方。小熏怕见到慧津子的啜泣和抱怨,怕看到没有责任感的父亲,怕生母看到自己会难以抑制地想起那段故事,她从回到这个家,丧失了很多,她甚至不敢去想,去回忆和希和子的故事,言语间从不提起,甚至在形容她的时候,也是用了很重的词汇,但是每一次形容希和子,都像是一把重锤,敲在她心上,也敲在我心上,我知道,她不怨希和子,不怨,从来都没有。相反,她最怀念的也是那段岁月,可以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有很好的伙伴,和一直陪在身边,倾其所有,一心只為自己的希和子。

每个日子都像苟且偷欢。救赎,只是成全了希和子良心上的责难和人性上的缺失,却永远无法弥补她每天的小心翼翼,但也庆幸,苟且偷欢,尚有欢可度,否则这个女人的一生早已所剩无几。得失寸心知,希和子失去的太多,也得到了很多。以爱之名的救赎与成全,让人心疼,也让人看到了更多。天真岁月总是借来的,归还的那一天,才忆起五味杂陈。那些战战兢兢却又饱含欢乐与泪水的日子,千金难换。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惺惺相惜的人和生生不息的希望。索性,我从这部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却又不太一样的影片中,看到了一些希望的东西,也希望这场救赎,能带给我们更多感悟,不卑不亢,清澈生活。

最后,我谅解了她,确实再难苛责。

把《人间失格》当作看完就能合上的书

在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怀着敬畏的心情翻开的,看完没有怅然若失,没有余音在耳,有的只是唏嘘和希望它快些被读完的如释重负。

不是它的内容,他的予世观,他的“文学”不好,相反,恐怕他的绝笔之作是太多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只是看得太累,替叶藏累,也替作者累,甚至希望替他添上一笔还算安详温暖的微笑,替他终老。他写的是痛苦,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苦难,都是难以被人理解的不可名状。你可能在不自觉间代入自己,你可能会在书中的某一个瞬间想到自己,想到别人,又或者觉得他说的就是自己。

我看的是武汉出版社烨伊译的太宰治的版本,没有看过其他几个译版,但读得很顺畅,该有的、不该有的情绪看书的时候都有了。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难度最大的演出场莫过于故乡的剧场。

他只是怕被戳穿可怜的自尊和自卑,怕成为异类,认为自己在苟活,却在逐步发现内心的魔鬼中,陶冶和享受所有的负面情绪。英俊的外表和内心的“魔鬼”不相匹配,却能赢得群体第一眼的认同和相信。

怕被当作怪物,而藏起来的自画像,怕脱离人群而努力地迎合人群,站在人群中却被光芒灼伤了眼睛,怕被看穿,小心翼翼地怕被刺痛。像个小丑一样自我厌弃,酒精、吗啡的恣意,深知会上瘾,会变成不希望变成的样子,却还是一步一步冒着险,像个大娱乐家一样接近悬崖边上,想着我只要看一眼悬崖下的世界,哪怕就是一眼也好。当他看到悬崖下,又想伸手拨开雾气看得更清楚一点,慢慢地想要伸出一只脚,伸出一只手,去碰一碰那个世界,哪怕就是轻微的真实也能让他满足。

他期待善意,期待温暖,却知道自己生来不同,生来不应该和阳光在一起。书里面有很多女人,似乎没有一个女人能多一些比重成为女一号,但是你会记得一个人,一个活在太宰治笔下不少篇幅的男人——堀木,看穿叶藏伪装,有着不少共通性却从地狱暂且拉他一把的男人。叶藏厌恶虚荣逢迎,知晓大多数真理,他说的世界是很多人的世界,他说出的真实是绝大多数真实,看得太透,解得太深就会自我魔怔。他和堀木相互撑一把的姑且算作朋友的拐杖,但是潜意识总感觉他们也在讨厌着彼此,一个诱着一个去接触死亡。

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说实话,我看完心里不是很舒服,不同于《活着》的无奈和辛酸,悲剧痛苦的残忍,却有着朴素的美好和依稀向上的心态。不是说他说出了太多深刻的真实,像参透死亡,接触人生境界有多么高尚,多么鸡汤,多么能唤醒良知和人性。我想作者只是在写一种情绪,一种自己想要去尝试累积的经历的艺术,“灵魂在杰作中冒险”,像是一个极限运动者,狂热地喜欢这个味道,有些人看完想轻生,有些人看完负能量爆棚,又或者把它当作鸡汤,当作人生哲学。我希望我就把它看作一本书,一本我看完、记录完就“放下”的书。

这本书的美好能量,希望只记住两句,一句是“一切都会过去”。另一句是给照片的老板娘说的,“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孩子。”私觉得太宰治先生的死亡观、人生观太过真实,没有太多美好、积极的生命在燃烧,处处都是尽头,都是完蛋。敬佩伟大,但还是崇尚美好温暖,需要真实,同时珍爱生命。

作者简介:蔡一璇,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太宰小星星温暖
日子
温暖冬夜
一闪一闪小星星
日子
日子
温温暖暖
爱·温暖
一起来看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