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跟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杨紀朝,办公室主任段红一行,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探访了“蒙古刺绣产业村”。这里妇女们的“朋友圈”与我们的大为不同,她们交流的多是刺绣技艺、刺绣经验,而她们的“朋友圈”自然都是身手不凡的蒙古刺绣手艺人和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的加大,科右中旗蒙绣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2万余名草原绣娘执针持线,绣出了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美好生活,成为了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2018年10月,乌逊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34人全部实现了脱贫;2019年4月,科右中旗也达到贫困旗县退出有关指标,退出贫困旗县序列。
守住文脉,换来了“金山银山”
据介绍,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
高勇一行首先来到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文化博物馆,该馆展厅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历史展厅、民间展厅、扶贫成果展厅构成。分为陈列区、展卖区、活动区,陈列区共有1072件展品,是广大农牧民学习、交流、参观刺绣文化的基地和科右中旗展示王府刺绣助力全旗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平台。
其实,要说起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就不得不提到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晶莹,这个年过半百却激情四溢的“女强人”,正是带领科右中旗妇女深耕蒙古手工刺绣的带头人。她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蒙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依赖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了农牧民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科右中旗大地崛起了绿色低碳的“金山银山”。
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蒙古手工刺绣不仅是“十指生花”,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更是栩栩如生。高勇在参观过后对蒙古手工刺绣在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其在文创产品方面的创新表示赞扬,同时他还提出,要将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些颇具特色产品实现终端销售的高端和定制化,让产品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绣娘”开始有了男性
为推进脱贫攻坚,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白晶莹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和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刺绣基地,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大学生创业,服务于农牧民。
随同高勇一行参观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时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以苏木镇为单位,协会已在全旗173个嘎查开展王府刺绣培训工作,目前已培训农牧民10000余人,其中包括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遍布全旗12个苏木镇,带动了21000名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形成了51个产业村。
记者在扶贫车间内看到,一楼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要对全旗12个乡镇苏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包括原材料、图案设计、产品订单、电商、市场开发等,目前在全国共有37处销售合作网点;二楼是刺绣缝纫车间,主要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成的绣花半成品进行再加工,目前能生产蒙古袍、笔筒、靠垫、桌布、纸巾盒等1072种产品;三楼是农牧民扶贫刺绣车间,能同时容纳1000人工作,目前入驻了660人,其中40%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妇女们一改往日“花销不自主、收入靠男丁”的被动局面,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家庭地位与日俱增,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而最让记者感叹的是车间里不仅培养“绣娘”,还培养出了许多的男性绣工。工作人员就向高勇、杨纪朝一行展示了一款由男绣工刺绣的牡丹图案作品,技工之流畅、花样之生动赢得声声赞叹。足以见出,蒙古刺绣产业在当地已深入人心。
让村民再富一点!
事实上,蒙古手工绣不仅帮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更是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当天下午,高勇一行还到一户农家了解产业发展情况,记者发现,蒙古手工刺绣带给绣娘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增长,更是对未来生活有了美好期待。在农户家中记者看到,无论是“刺绣女能手”的荣誉绶带还是自己亲手绣制的刺绣作品,都被摆放或悬挂在家里的重要位置,刺绣不仅充实着他们的生活,更装点着他们的心灵。
据巴彦呼舒镇镇长包国忠介绍,目前镇里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开始从事蒙古刺绣,贫困户中有一多半都参与其中,刺绣产业已经成为全村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该村有熟练工人60多名,一级工7名,二级工23名,三级工30多名,初学者还有40多人。去年,村里的一名熟练工,除去正常的务农时间,仅利用闲暇时间刺绣,就增收了一万六七千元。
对此高勇表示,未来蒙古手工刺绣还要将设计、工人的熟练程度以及产品的价值等搞上去,要将绣娘每小时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村民再富一点!
“每一幅作品都让他们获得了一份成就感”,如今,乌逊嘎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就像他们的镇长包国忠说的那样,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悄然发生了转变,居住环境、陈规陋习、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变,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牧区文明健康、拼搏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徐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