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菊
摘要:小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部分中包括小学数学,并且数学对思维性的要求也很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很多,比如,在他们的解题、思考和应用方面;在他们的图形和方程式等数学运用方面。因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不仅可以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对其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进行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育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在2000年后,我国开始重视小学生们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是他们对技能知识掌握的启蒙阶段。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教育目标。这些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等,从而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基于此,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做了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单一的教学方法
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部分学校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时候,仍然没有丢掉老式的教育模式,所以教学的结果也不会理想。好动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并且经常会在课堂上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进行一些多样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跟上教师的思路,还能让他们更好的投身于课堂教学[1]。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学没有跟上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将教学活动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完善不了数学教学模式。所以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导致教学质量差。除此之外,小学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问题,一般都会直接点名提问,让其回答。这种提问方法使用的长了,不仅可以导致学生疲劳思维的产生,还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导致沉默式的课堂出现。
(二)教学内容难度比较大
大家都知道,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比如说定义定理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等等。因为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多的是对数学知识死记硬背。小学数学难度本来就很大,学生很难理解,再加上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就不会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具体化。进而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困难程度,学生的当前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不仅仅是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忽略了数学练习题的质量,只是在关注做题的数量,他们一味的使用题海战术,不一定能使自己的数学成绩提升上去,还会形成思维定式,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正过来,这就使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停滞不前了,甚至可能出现退后的结果[2]。
(三)小學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
数学很容易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致,因为它是一门乏味的学科。小学生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通常都习惯甚至喜欢直接被老师告诉答案,再依据教师所说的掌握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是被动的,就不会主动的提出疑问,更不想听教师讲课,并且在课堂上,有的小学生很敬畏教师,以至于不敢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还有的学生,怕同学们嘲笑自己的错误回答,也就更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3]。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仅仅以填鸭式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不行的,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阐述数学理论知识也会降低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阻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逻辑思维,可以加强对定律法则和数学概念的教学。但是,这几方面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们的年纪比较小,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在理解抽象事物的时候,能力比较差,自然学习上也不会那么轻松。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多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的。因为小学生的认知都很直观,所以他们获取抽象数学思维的信息和途径的来源就是感性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直观到抽象的转化,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角”这一课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正确获得角的概念,教师需要做一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小学生对模型和实物进行细致观察,比如,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板和扇子的角等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从实物中理解角的具体概念。第二步,演示实物,教师把两根木条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再把其中一根木条进行旋转,直观清楚地说明了一条射线围绕其端点进行旋转,得到的角是大小不同的。接下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演示,用运动的知识,不仅可以将角的概念讲清楚,还可以为讲解平角、周角的概念做铺垫。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逻辑性和抽象性是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被趁早的激发出来,或者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大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语言完全可以辅助思维活动,并且思维活动也脱离不了语言的应用,所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他们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和对问题的理解讲出来,并且是要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逻辑性强的表达是促使整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很多直观形象的问题出现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中,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材料进行探究,教师有效且针对的训练语言上的逻辑,可以进一步促进其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在“万以上数的读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可以运用计数器进行直观的展示,要求学生根据展示的情况,讲出计数器要表示的含义,还能把0调到不同的位置,再问学生如果0在不一样位置的时候,应该怎么认读,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怎么读整万数,还让他们有效的掌握了整万数的意义,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