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语“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05 04:28张茜
祖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语种捷克外语

张茜

摘要:我校捷克语专业应“一带一路”倡议而生,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培养面向国际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专门捷克语人才。考虑到捷克语的学习特点和非通用性特征,本文结合学科发展现状提出“3+1”培养模式的实现渠道:(1)中外合作办学“3+1”培养模式(2)国家留基委互换奖学金项目“3+1”培养模式。以《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为依据,坚持以下原则,做好人才培养:(1)以复语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国际化,体现跨学科特征(3)人才评估标准国际化

关键词:“3+1”人才培养   复语型人才   校际合作办学   非通用语   课程设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催生了中国高校积极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极大热情,我校2016年开设捷克语专业,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开设捷克语专业的院校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中捷关系不断升温,学习捷克语人数的增加,时代的发展对捷克语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不但弥补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而且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就我校捷克语建设现状提出以下两种合作办学“3+1”人才培养模式。

一、“3+1”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一)中外合作办学“3+1”人才培养模式

“3+1”即本科阶段前三年咱国内学习,最后一年在国外(捷克共和国)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 捷克语作为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可实行“以双外语教学制为基础,培养外语通才”和“以国际化手段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策略。因此,自2016年我校开设捷克语专业起,同捷克俄斯特拉法大学签署共建捷克语专业合作协议,捷方每年派遣一名外籍教师到我校任教,参与捷克语专业教学,但其承担的专业课程占比不高。双方开展3+1合作办已具备以下条件:中捷双方高校良好的合作關系;稳定生源,目前在读学生29人;共同研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体现国际化办学优势,有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资源共享弥补我校师资薄弱(目前捷克语专业专任教师3名,并缺少高级职称)为专业教师提供进修的捷径,提高专业课授课质量和高年级论文质量;关于留学费用问题:捷克2018年人均GDP 23000 美元,远远低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二线城市(以俄斯特拉法为例))留学费用在每年1500 - 2000美元左右,与河北省消费水平相吻合,我校捷克语专业学生大都来自河北省内,所以所能承受范围之内。综上所述,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以国家留学基金委捷克互换奖学金项目为依托的“3+1”人才培养模式

留基委每年会推出面向国内在读捷克语专业学生的互换奖学金项目,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可以选择在二,三年级作为本科插班生到开设有捷克语专业的捷克高校游学一到两个学期,目前此类高校有:查理大学,马萨里克大学,俄斯特拉法大学,帕拉斯基大学。此项目有名额限制250人/月/年,学生游学期间国家留基委提供一次往返机票和350美元/月的生活补贴。我校捷克语专业学生2017年成功申请此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的学习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但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学生分散到个高校游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国内外课程设置吻合度差异性较大,国后给国内外课程的衔接面临很大挑战,学生之间的语言水平差异也给国内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一定困难。随着国内开设捷克语专业院校的增多,该项目申请成功率也将随之下降,在不增加资助名额数量的前提下,项目的发展发展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长期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外联合办学“3+1”培养模式更符合我校捷克语专业发展的现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是目前培养国际化捷克语人才的最佳方案。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

国内普遍缺乏对非通用语种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对六大通用语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有相应的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专业外语四八级考试以及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雅思、托福、德福等各语种的考核方式。笔者建议以《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为依据,在中外合作办学“3+1”模式下,坚持以下原则,做好人才培养。

(一)以复语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复语型人才可以理解为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即捷克语+英语。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大多遵循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小语种+专业,根据我校优势学科以理工类为主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合作办学院捷克俄斯特拉法大学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特点,双方在除捷克语专业以外的学科领域交叉点甚少的现状,不适宜培养捷克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英语的通用性特点结合捷克语的发展优势,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英语作为第二专业外语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无论在学时上还是在学习内容上都还达不到复语方向人才的要求。修订现行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国际化,体现跨学科特征

笔者认为,语言学是最孤单的学科,面临创新难,发展慢的现状,所以学科交叉式发展为语言学的发展推波助澜。语言不单单可以和经贸相结合,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能够体现语言学跨学科特征的主要有一下两个研究方向:外语+国别研究,外语+外交学。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国别研究人才和外交人才,而是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拓宽学习思路和今后学习的研究方向,突出语言应用型特点。外交学概论,中捷关系,捷克历史,捷克社会文化,中国文化等具有跨学科特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多角度审视捷克语专业,增强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语言专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人才评估标准国际化

《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以下简称CEFR)将欧洲各语种分为以下几个六个等级:A1,A2,B1,B2,C1,C2, 对学时和词汇量等衡量因素做出了详细规定。捷克也采用此标准来评估捷克语语言水平。因此要想做好中外联合培养捷克语人才,评价标准必须国际化,统一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认可度。根据我校捷克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本科阶段捷克语专业课总共1536学时,远远超过了CEFR最高级别C2所规定的学时(800+) 学时,但值得质疑的使本科毕业真的能达到C2水平吗?C2 要求:能够轻易理解任何吸收到的讯息,并且针对不同书面或口语来源做出大纲、重新架构不同的论点,提出的表达,自然而非常流畅,紧紧地抓住语言最惟妙惟肖的部分,更能在较为复杂的场合上辨别专业上细微的意涵,相当于英语雅思要考到8分以上的水平,这恐怕对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很难。所以语言的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性的知识、技巧、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一般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都要学习,衡量标准是一把尺子,能够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语言的综合素质,学时数量不能等同于语言级别。因此,笔者认为要以课程的多元化,按照CEFR标准选用教材,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充实教学内容。

三、结语

我校捷克语专业因一带一路政策而生,作为综合类普通高校,必须要借力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借政策之力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共建捷克語专业;借资源共享之力做好3+1人才培养工作,以国际化视野评价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语型捷克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希骁.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规划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10).

[2]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

[3]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要点述评及其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的借鉴意义[J].中国外语教育,2009,(3).

[4]全永根,林明,周慧珊.“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4).

[5]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9-13.

(基金项目:河北地质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捷克语人才“3+1”培养模式初探(2017J16)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语种捷克外语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我的捷克朋友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收放自如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