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倚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专题;创优
电视专题片是纪实片的一种,它通过形声一体化的采访拍摄手法,记录生活现状、人文现象或历史遗迹等具有原生态的内容,来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但要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并打造成精品,那么无论在策划、创意,还是在拍摄、制作上,都必须要精益求精。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电视台的总体制作水平。现以黄山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节目《家园》为例加以分析。
黄山广播电视台《家园》栏目于2004年3月5日开播,每周一期,时长15分钟,截至2019年2月底已播出782期。《家园》栏目以纪实专题片为主,其主旨是“捕捉历史瞬间,记录生活状态,传承人文精神,为世人打开一扇了解新黄山、古徽州的文化窗口。”节目涵盖了文化遗产、景观生态、传统风俗、人物故事、物产资源、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表现手法崇尚质朴优雅,不夸大、不粉饰,追求客观稳健的叙述格调。栏目开播以来一直拥有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众多忠实观众,是黄山市一张品位独特的文化名片,也是安徽省广播电视“十佳”栏目。节目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次、省级一等奖12次、省级二等奖15次。《家园》的成功得益于栏目主创人员多年来始终坚持节目创优理念和不断探索创优实践。
(一)栏目定位
优秀的电视栏目首先定位要准确,要明确栏目的目标受众是什么样的群体,节目要向受众传达怎样的信息,能满足受众怎样的精神需求。《家园》栏目作为一档文化旅游类专题节目,它的受众主要定位在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功能定位主要是宣传黄山、传播徽州文化,通过对社会发展、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遗迹的记录,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为观众提供一个了解新黄山、古徽州的文化窗口。
(二)栏目包装
栏目片头包装必须要重视,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栏目标志、画面,都应该注重与栏目内容相结合,从而带给观众和谐、自然、流畅的观感。《家园》栏目的片头制作十分精美,借鉴了徽州水墨山水的画风,在舒缓悦耳的音乐背景声中,以水墨画的形式相继推出“黄山、迎客松、新安江、古牌坊、古民居”等徽州传统形象元素,同时叠化出字幕“山续故事,水流情缘,靠近心灵的地方,是你我的家园”,暗示古徽州就是我们的家园,栏目主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古徽州大地上新黄山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吸引外地观众对黄山的兴趣,也可以引发本地观众情感的共鸣。
电视专题栏目的片头是栏目的总领,它给栏目的风格特征、节目选题定下了基调,所有在这个栏目播出的节目都不能与之相悖。
(一)根植本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电视节目也一样,必须深深扎根在本土,越具有地方特色,就越容易被观众所关注。安徽省黄山市,属于古徽州地区,集黄山、白岳、新安江大好山水于一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无数的神奇奥秘、绝景奇观。徽州先辈们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文化,被世人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在这块特色文化生态空间里,有徽州目连戏、徽剧、徽州版画、徽州篆刻等徽州民间文艺;有程朱理学、戴震哲学、胡适新学。既有高雅的庙堂文化创作,也有徽州草根世俗文化的繁荣。徽州四雕、新安画派等,雅俗相融,技艺精湛,令人称绝。徽州同样人才辈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画家黄宾虹,现代革命家、教育家陶行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等。
电视纪实片被称为“时代的立体档案”、“历史的备忘录”,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自审”窗口,而且应当是人类多重信息最丰富、最生动的历史记录。徽州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璀璨的历史文化,加之新世纪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围绕“打好黄山牌 做好徽文章”,倾力打造“梦幻黄山 礼仪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都为电视纪实专题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养料。《家园》栏目多年来围绕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搜寻题材,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电视纪实作品。近年来的获奖作品(省级新闻奖二等奖以上)如《走近阳产》(2015)跟徽州古民居有关;《梦笔再生花》(2016)跟黄山著名景点梦笔生花有关;《徽匠神韵进故宫》(2017)跟徽州传统工匠有关,等等。光看这些专题片的题目就不难看出,这些题材都跟黄山的本土地域文化有关,具有徽州地方特色。另外《家园》栏目近年来拍摄的一些系列专题片也都是立足本土挖掘富矿,对传播地方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徽州名人故居》系列,《了不起的徽匠》系列,《徽州水口园林》系列,等等。
(二)深挖特色
所谓深挖特色就是编导在寻找题材时,要努力去思考和搜寻地域色彩浓厚,相较于别的地方无论是外在和内涵都与之不同的东西。比如获奖作品《走近阳产》,选取的是皖南歙县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小山寨。这里由于地势较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当地村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土壤山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鳞次櫛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在拍摄这些土楼群时,使用了航拍,画面十分震撼,同时片中展示了当地居民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引起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户外旅行者的浓厚兴趣,很快山外的目光开始聚焦这里。直接的影响是,近几年,来这个昔日名不见经转的小山村旅游的人多起来了,当地人办起了农家乐,人们甚至通过接待游客摆脱了贫困。
再比如获奖作品《雨落在了徽州》,这其实是一部电视散文诗。作者抓住雨中徽州的特点,雨中徽州的故事,用徽州独特的画面意象表现出了雨中徽州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雨中徽州的欣赏。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勾起人们对徽州的向往。
选择好的题材是创作成功的基础。电视纪实片的功能首先要记录,深挖特色就是要对题材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要看其记录的对象有没有历史意义和知识含量,题材有没有历史价值和信息含量。电视专题片一定要观照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要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使之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说,任何节目,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要根植本土深挖带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资源。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是历史传统在我们身上的积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意识正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电视品位的象征,并且成为电视纪实片创作者的重要追求。《家园》栏目自创办之初,就十分注重文化品位,不论是以风光为主的纪实片,还是以人物为主的纪实片,都没有忘记它的宗旨——传递知识和精神,输出思想和文化。2017年春天,在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厅和黄山市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于4月10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隆重举行,20位徽州“非遗”传承人带着85件精美作品亮相故宫。这无疑是黄山市乃至安徽省民间传统工艺界的一件大事。《家园》栏目在接到拍摄专题片的任务后,摄制组对“非遗进京”这一事件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從而确定了报道主题和作品用力的方向——徽州文化与故宫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是在采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时就引出了他这样的感慨:
“徽州文化和故宫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故宫无论是古建筑还是文物藏品,里面都有大量的徽州元素、安徽元素。我就在想,那个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怎么我们的内务府那时候都到安徽去买东西?因为东西好,东西凝练着工匠精神。”
同样,编导的解说词也紧扣文化进行铺陈:
“一方水,一座城;择一事,终一生。古老的徽州,在山环水绕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许多徽州往事虽早已渐行渐远,可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记忆,却在一代代工匠们的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神韵隽永。”
当电视画面展现出故宫徽派传统工艺馆里的一件件精巧传统的徽派工艺品时,解说词与之呼应:
“浩瀚青史,概括于手中;辉煌文化,浓缩在眼前。徽州三雕、文房四宝、漆器貅饰,淳朴的徽匠们用勤劳的双手、灵巧的构思,赋予那些平凡物件以永恒的艺术生命。”
像这样的主观叙述,在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徽匠进故宫这一历史大事件的欣喜之情,和对徽州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由衷赞赏:
“石的坚硬、竹的优雅,还有茶的清香,都在手工的温度下,沉淀出诗意的人文色彩。”
“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有上一辈的功成身退,就有年轻人的义不容辞,在日益繁华的徽州土地上,仍然不乏甘于寂寞、坚守初心的新起之秀。”
观察《家园》的众多节目,就会发现,编导们对于文化审美都有较高的追求。或情感真挚、或悲喜交集、或思想深邃、或说理透彻。《家园》的一位编导曾说,“身处《家园》,看白墙黑瓦下的平凡生活,听手艺人讲讲老徽州的匠心,还有捕捉青山绿水中的黄山美,都是最有乐趣、最有意义的事儿。”文化有时就潜藏在不经意的生活之中。
重视人才。电视纪实片作为视觉艺术,每一个镜头、每一行文字、每一段音乐,都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可以说这对编导、摄像、后期制作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家园》栏目的编导都很年轻,也都是文青,他们的个性都比较鲜明。有的以摄像见长,有的以策划和文案见长,有的是后期制作高手。为了鼓励创优,台里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并且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团队每一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形成了团队创优的组织文化。
完善机制。机制产生活力,活力孕育效率。《家园》栏目自开办之初,就坚持定期开展创新创优研讨会、策划会,有意识地培养采编人员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自觉,鼓励大家在看似平常的日常题材中捕捉地域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题材。对省级获奖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我们认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了一线采编播人员创作精品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完善的激励机制让创优能手有环境、有条件、有待遇、有荣誉感,从而保证全方位、多层次精品创优工程的实施。
对于地方台来讲,对电视专题节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除新闻节目之外电视节目内容和形态的重要补充,也是地方台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地方台要紧紧抓住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好电视专题片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徐荐,李万才 等.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方利山,汪炜等.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黄山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