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
250101济南市济钢医院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相关数据统计发现,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患者总人数在全世界位居前列[1],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常规药物治疗固然必不可少,但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样重要。目前认为健康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效果理想[2]。但针对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并不多见。故本研究旨在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2 型糖尿病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84例。观察组男4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3.27±12.39)岁,病程1~21年。对照组男49例,女35例,平均年龄(51.08±12.40)岁,病程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规范健康管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成立健康管理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组员7 名,包括医生3 名,专科护理人员4 名。医生主要负责分析患者个人基本资料,然后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专科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制定个性化管理计划,并负责实施工作的具体部署。②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工作小组定期组织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讲座,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向患者呈现有关糖尿病的一系列相关理论知识。频率为每1~2 个月组织1 次。③饮食、运动指导:充分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实现合理膳食。④心理疏导:2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长期患者容易出现担忧、焦虑等心理问题[3]。故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让其认识到通过正规治疗,病情是完全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观察指标:①血糖控制情况:主要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②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包括血糖正常值范围、血糖监测、发病因素、用药规范、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防治并发症等相关知识。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或一对一访谈获得。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mmol/L)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P<0.05。
组别 n 时间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对照组 84 干预前 9.49±1.37 14.31±2.97干预后 8.42±0.72⋆ 11.99±1.62⋆观察组 84 干预前 9.54±1.39 14.02±2.83干预后 7.20±0.85⋆# 10.24±1.56⋆#
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各项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发病因素知晓率无显著差异,其他各项相关知识知晓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n(%)]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因素复杂,以血糖升高为典型特征,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认为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不仅需要临床药物治疗,同时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对群体或个体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从而提供健康指导及健康咨询,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服务模式,投入小、收益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益,因此近年来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重视[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对血糖的直接控制效果明显,并且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综上所述,实施健康管理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可以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