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伟 廖洪民 黄建军 王勇 郑远
563003贵州航天医院,贵州遵义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中比较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显著升高,尽管临床中有很多治疗方法,但是病残率和病死率仍在上升[1]。改良治疗方法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可以清除血肿并止血,但是手术风险较高,术中可能过度牵拉,损伤血肿周围的正常组织,引起诸多并发症[2]。近年来,微创治疗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而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技术,其在临床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研究选取1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微创手术的应用效果,以期能够为临床合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依据。
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4 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8 例,男35 例,女23 例,年龄42~75 岁,平均(62.57±6.9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0例,脑叶17 例,丘脑15 例,其他6 例。对照组56 例,男28 例,女28 例,年龄40~78岁,平均(63.10±6.74)岁;出血部位:基底节18 例,脑叶16 例,丘脑17例,其他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经颅脑CT、MRI 检查确诊;②有高血压史;③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疾病、肿瘤疾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急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疾病者。
方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先接受降血压、降颅内压、解除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等常规治疗。⑴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①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确定脑部血肿位置,在距离血肿最近的部位做一个手术切口。②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使用电钻在颅骨表面钻孔,做一个面积为8 cm×10 cm 的骨窗。③对脑部非功能区和颞中回实施减压,将血肿充分暴露[3]。④在显微镜下观察血肿,并将血肿和血凝块清除,电凝止血。⑤缝合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⑵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①实施局麻,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位置。②在距离血肿最近的位置进针,穿刺时避开重要血管和脑功能区;用电钻钻进颅骨,将电钻取出,之后把穿刺针芯替换为圆钝头针芯,穿刺针缓慢刺入血肿中心;把圆钝头针芯取出,拧上帽盖,连接引流管,用注射器和引流管反复抽吸,使血肿完全清除;如果血肿较大抽吸受阻,则使用血肿粉碎穿刺针将血肿分成小块,并注入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反复冲洗[4]。③在引流液变清澈后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给予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
观察指标:记录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和手术结束后至出院时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中国卒中量表(GSS)评估手术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比较:观察组血肿完全清除50 例,清除率为86.21%。对照组血肿完全清除36 例,清除率为64.29%。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9,P<0.01)。
两组患者GSS 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3,P<0.05),见表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急危重症,发病率在各种脑血管疾病中居于前列,病因多为高血压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动脉血管硬化并发生破裂导致[5]。该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只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才能扭转局面,减轻出血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提高生存率。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主要为清除血肿、止血、预防并发症,具体治疗方式包括内科、外科、康复治疗等。其中,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量>30 mL 的患者,如果临床医师在诊断后发现脑出血量>30 mL,则需及时开展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均为治疗脑出血的常用术式,本研究对二者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患者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者,且GS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传统开颅手术是一种可视化手术,手术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颅内出血情况,在清除血肿方面效果良好;然而,这种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伤害也较大,并发症多,所以很多患者不适用此术式。而微创手术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其优点主要为:①手术方便快捷,手术时间较短,多数患者耐受;②清除血肿的速度较快,减轻了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脑组织损伤;③穿刺针避开了重要血管和脑功能区,有效预防了神经功能损伤和血肿渗漏;④创口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⑤反复抽吸血肿,血肿清除率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危急,实施微创手术治疗能够快速止血和清除血肿,值得推广使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SS评分比较(±s,分)
?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