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变化分析

2019-09-05 09:02张源源
医药前沿 2019年23期
关键词:纤溶组间血浆

张源源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山西 阳泉 045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闭塞冠脉管腔的方法,对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有显著的效果,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2h内治疗的首选[1]。但PCI术可使冠脉斑块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引起生化指标的变化。血浆脑利钠肽(BNP)与D-二聚体(D-D)分别是检测心功能与凝血纤溶状态的指标,本研究主要研究AMI患者PCI术后血浆BNP及D-D水平变化,以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40-78岁,平均(60.3±10.5)岁,单支血管病变38例,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47例。

1.2 方法

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mL,置于抗凝试管中,后以3500r/min离心10min,留取血浆,以BH400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

(2)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或恶性心衰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将发生MACE者作为预后不良组,否则为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

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低于术后72h和术后24h(P<0.05),术后72h的血浆BNP、D-D低于术后24h(P<0.05),见表1。

表1 PCI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s)

表1 PCI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s)

注:与术后24h比较,aP<0.05,与术后72h比较,bP<0.05。

时间BNP(pg/mL)D-D(mg/L)术后24h458.62±100.326.52±2.01术后72h225.52±50.32a2.20±0.70a术后7d142.35±30.10ab0.85±0.20ab F 507.752489.472 P 0.0000.000

2.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本组患者中有11例(12.94%)发生MACE,为预后不良组,其余74例为预后良好组,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及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均低于术后72h及术后24h(P<0.05),术后72h低于术后24h(P<0.05),且预后良好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及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见表2。

表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s)

表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s)

注:与术后24h比较,aP<0.05,与术后72h比较,b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cP<0.05。

组别nBNP(pg/mL)D-D(mg/L)术后24h术后72h术后7d术后24h术后72h术后7d预后不良组11633.80±120.35327.57±60.58a190.45±40.20ab8.34±2.003.55±1.01a1.52±0.50ab预后良好组74432.58±101.02c210.35±45.30ac135.20±30.15ab6.25±1.85c2.00±0.60ac0.75±0.20abc F F组间=12.302,F时间=14.258,F交互=13.025F组间=13.258,F时间=15.201,F交互=12.258 P P组间=0.000,P时间=0.000,P交互=0.000P组间=0.000,P时间=0.000,P交互=0.000

3.讨论

AMI是因急性而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缺血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可引起持续而剧烈的胸后骨疼痛,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AMI发生12h内及时予以PCI术是促进病变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的有效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经PCI治疗后的预后差,出现MACE,因此如何做好PCI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差异显著,术后7d<术后72h<术后24h,说明血浆BNP、D-D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随访6个月,本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12.94%,与郭卉等人研究中的13.40%结果相近[3],说明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较高;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及D-D水平差异明显,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72h<术后24h,且术后不同时间预后良好组均低于预后不良组,说明可将血浆BNP、D-D作为判断PCI术后预后的指标。血浆BNP是利钠肽系统成员,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排钠利尿的作用,能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的自稳平衡,在心肌细胞损伤时,可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是反应心功能的有效指标;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能反应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其水平的升高表示机体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4]。PCI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术中支架的置入及损伤造成的应激反应,可造成斑块的不稳定,且PCI需在AMI发病后12h实施,此时心脏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及高凝状态,因此在术后24h的血浆BNP、D-D水平较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管再通,心肌灌注逐渐恢复,在抗凝药物的作用下其水平逐渐下降[5]。因此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能了解其心功能及凝血纤溶状态,从而对预后做出判断。

综上,AMI患者患者血浆BNP、D-D水平随PCI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水平的异常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通过检测PCI术后血浆BNP、D-D水平可对预后做出评价。

猜你喜欢
纤溶组间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