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

2019-09-04 08:43焦国立黄华潘桂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静脉采血效果对比血常规检验

焦国立 黄华 潘桂琼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采血模式对血常规检验效果的影响。方法 62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 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采血组与静脉采血组, 每组31例。静脉采血组患者抽取肘部静脉血样, 末梢采血组患者抽取无名指指尖血样, 比较两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组患者采血后3 h RBC、WBC、HGB、HCT及PLT水平低于采血后即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 RBC、WBC、HCT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的HGB水平分别为(131.06±4.18)、(130.86±4.19)g/L, 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的(107.54±3.35)、(100.02±2.43)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末梢采血方式, 静脉采血检测结果更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 静脉采血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保证检验效果。

【关键词】 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效果对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44

血常规检验可对患者机体细胞形态变化、分布变化以及数量进行更清晰、准确的了解, 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以及时了解其全身疾病的初期征象, 为患者病情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均为临床常用血常规检测血样采集方式, 大部分学者对两种采血方式的效果存在不同意见, 其中末梢采血在临床应用时间更久, 采血疼痛轻微, 患者接受度更广, 但是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发展, 已有较多的研究证实静脉采血检验结果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反映受检者的健康信息[1, 2]。本文主要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验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采血组与静脉采血组, 每组31例。末梢采血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3例;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43.6±10.5)岁。静脉采血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1例;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44.2±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血, 静脉采血组患者抽取肘部静脉血样3 ml, 将血样置于抗凝真空试管内摇晃以充分混合, 注意动作不可用力避免细胞破损。末梢采血组患者抽取无名指指尖血样30 μl, 置于加入1.5 ml稀释液试管底部, 对上层血清进行抽取后放入试管内, 并摇晃混匀。两组患者均行2次采血, 1份血样采集后即刻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另1份置于常规冰箱内进行保存, 3 h后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计算2次检测后各项血常规指标均值, 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血常规检验指标, 包括RBC、WBC、HGB、HCT及PLT。各项指标正常参考值:男性RBC(4.5~5.5)×1012/L, 女性RBC(3.5~5.0)×1012/L;PLT(100~300)×109/L;WBC(4~10)×109/L;男性HGB为120~165 g/L, 女性HGB 为110~150 g/L;男性HCT为0.42~0.48 L/L, 女性HCT为0.37~0.43 L/L。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 RBC、WBC、HGB、HCT及PLT水平比较, 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组患者采血后3 h RBC、WBC、HGB、HCT及PLT水平低于采血后即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 RBC、WBC、HCT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的HGB水平分别为(131.06±4.18)、(130.86±4.19)g/L, 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的(107.54±3.35)、(100.02±2.43)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查项目, 其中血常规检验对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3, 4]。近年来全自动化检测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 使得临床检验操作步骤更加规范, 检验过程时效性及安全性有明显提升, 对于血常规检验具有划时代意义, 同时也为临床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准确率更高的数据和信息, 这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积极影响[5]。血常规检验需要借助全自动化检测设备进行血样检测, 在此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执行, 还需要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掌握, 以减少其对检验结果的不良影响, 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6]。

末梢采血、静脉采血是采集血常规检验血样的主要方式, 两者检验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性。本研究中, 静脉采血组患者抽取肘部静脉血样, 末梢采血组患者抽取无名指指尖血样, 结果显示,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 RBC、WBC、HGB、HCT及PL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组患者采血后3 h RBC、WBC、HGB、HCT及PLT水平低于采血后即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 RBC、WBC、HCT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 静脉采血组患者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的HGB水平分别为(131.06±4.18)、(130.86±4.19)g/L, 均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组的(107.54±3.35)、(100.02±2.43)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了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准确性和稳定性显著优于末梢采血。探究其原因认为静脉采血检验的优势在于, 其将血样置于抗凝真空管内, 可有效规避外界因素的干扰, 且其体循环相比组分构成具有较高相似性, 可客观真实地对患者机体血液状态进行反映, 同时静脉采血量较大, 可分次进行重复检测, 能够减轻患者采血的痛苦。而末梢采血是在患者末梢循环部位采集血样, 采血量少,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次采血, 同时在末梢循环处采血会受到采血部位温度、针刺深度、局部挤压、工具及患者的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进而使检验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

综上所述, 相比末梢采血方式, 静脉采血检测结果更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 静脉采血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保证检验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晓芳, 王欣, 宋姗姗, 等.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评价.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4):631-632.

[2] 左玉贤. 对比探究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具体运用.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4):710-711.

[3] 任君斌. 比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代医学, 2018, 24(19):23-25.

[4] 姚怡帆.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6):797-800.

[5] 陆红艳.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的认识. 甘肃科技纵横, 2018, 47(3):86-88.

[6] 张星利.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5):877-878.

[收稿日期:2019-01-17]

猜你喜欢
静脉采血效果对比血常规检验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桦甸地区机械深松联合整地作业技术与特点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研究
门诊婴幼患儿静脉采血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