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珠舞蹈创作特色及湘西舞蹈文化底蕴

2019-09-04 06:07陈燕苗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明珠土家族

陈燕苗

摘要:如今,舞蹈事业繁荣发展,逐渐呈现出传统文化回归及民间文化传承觉醒的艺术文化趋势。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如何创作表演传统民间舞蹈,探寻民间舞蹈感动人心的本质,传习民族文化等等亟待思考与探究。本文则以胡明珠创作的湘西土家族舞蹈《刮麻》《踩瓦泥》为表演研习对象,对湘西舞蹈文化底蕴进行探究,结合自身的文化学养积累,理论基础、专业学习表演及工作经验,利用创作表演湘西土家族情景舞段《湘·土·乡》的实践体会,来阐释论述作为现代舞蹈工作者对待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传习、创作、表演的态度和方法,及隐含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刮麻》   《踩瓦泥》   《湘·土·乡》   民族精神唤起   民俗情态回归   文化传承   觉醒时代   演绎传统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60-04

一、从《刮麻》《踩瓦泥》到《湘·土·乡》

(一)胡明珠创作湘西土家族舞蹈作品的特点

胡明珠编导,是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国家一级舞蹈编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长期坚持进行舞蹈创作,扎根于湘西这片热土,执着于对本土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研究,用舞蹈的方式保护传扬湘西土家族最质朴的文化,为湘西群众创作一批批极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舞蹈作品,形成其特有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值得学习与借鉴。

1.创作风格的形成原由

胡明珠编导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影响其对湘西土家族舞蹈创作风格的形成因素是多元的。最基本的则是在湘西这样一种自然生态环境下,舞蹈编导的创作风格、审美思想等是与本土的这种现实生活气息与习俗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与本土居民特有的生活状态与形式相关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了编导“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规范等。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对题材、人物、情感乃至意象等具有准确地把握,还需要最本质的生活和时间的磨合。“身在其中”則成为胡明珠编导进行舞蹈创作最关键的形成原由,对生活最深入的体验与感知,对事物现象最本质洞察与认知,是与其他编导相比之下最优越的创作条件,看似远离了现代化的信息圈,实质上,这才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对待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最应该有的态度和认识。不可否认,胡明珠编导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最根本的就是得益于与生活、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与融合,对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熟知使得胡明珠编导在形成舞蹈语言体系构造的同时,已经将土家族的文化与精神融入其中。因而,无论怎样去创作舞蹈,都不会脱离民族主体本身,这样难得的极具民族原始气息的艺术表演也就水到渠成的形成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如今的民间舞发展也正需要这种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舞蹈,与民间融为一体的舞蹈工作者与研究者,需要这种最质朴、最静心的心态去挖掘民间根文化。

2.在湘西土家族舞蹈创作中的体现

(1)作品《刮麻》的艺术创作分析

群舞《刮麻》是胡明珠20世纪90年代编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湘西民族风情,淳朴中不乏精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编导对土家族的劳动生活的深入体会:湘西人生活中离不开一种称为“麻”的植物,在经过加工后,可搓鞋纳鞋,织袋打绳,大多数女子从小就与其打交道。在河边,在堂屋,刮麻,洗麻,踩麻,搓麻给女子们带来不少生活乐趣。基于此创作背景,编导则以“麻”为道具,运用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示了一副热闹欢快,俏皮逗趣,纯美质朴,极具生活气息的劳动场景和人物形象。而作品《刮麻》得以成功,最根本的就在于编导将舞蹈艺术与最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融,凝聚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与风格:碎摇的小晃头;一顺边的左右悠摆、勾脚走步;以胯部为发力点的大闪腰前后动律;直膝在造型动作和流动步伐中的表现。以翘臀,踏腰,顶胯,腆腮,扣胸形成的蹶态、俏态、巧态为风格特点。其舞蹈服饰以特色的西蓝卡普织锦制成,音乐也同样以热情、欢快、节奏鲜明、韵律感极强的土家族风格为主,从而使整个作品具有舞蹈艺术感的同时不失一分一毫的土家族韵味。通过剖析此作品的创作特点,不难体会到胡明珠的编导思想与特点。简而言之,要创作出有价值的民间舞蹈,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民族根文化和生活情感的把握与感悟,在真实的民间生活状态下诉说舞蹈艺术纯正的人和事。

(2)作品《踩瓦泥》的艺术创作分析

三人舞《踩瓦泥》是20世纪90年代胡明珠编导的另一部优秀作品,是独具胡明珠编导风格作品之一。编导深入土家族生活,以湘西地区制作瓦泥,“踩瓦泥”这一劳动生活形式为题材,作品的构思、结构以及舞蹈语汇的建构等,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编创出原生态内容与舞蹈表现相吻合的代表性舞蹈语言,描绘出纯正典型的生活情境与艺术意境。在湘西,居民做农活或盖房子之前,将泥踩糯,踩粘,作成泥砖。踩泥、踩田时,人的肌肤与土地的肌肤接触奇妙之感,唯有终年在土地劳作的人才知道。胡明珠编导就是在深刻的情感和劳作体会中,准确把握“瓦泥”滑、溜、黏的质感,进而编创拉、扯、滑倒等动态,以土家族特色的单摆、双摆、回旋摆手,勾脚、吸腿,移动跳翻动作;夸张上下起伏,开合状态,勾脚踩泥动作;颤膝的高吸腿,横移摆动上身,大踏腰造型等作为核心动作,细腻刻画了二男一女朴实的劳作情景,描述了诙谐幽默,情趣逗乐,生动形象的舞蹈情景,体现了土家族舞蹈豪放粗旷,朴实憨厚,秀美娇俏,敢爱敢恨,至纯至真至美的性格特点,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整个作品的舞蹈服饰、道具、音乐也同样都回归原生态,具有浓郁的土家族风情,令人回味无穷。胡明珠编导就是凭借着自身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善于去挖掘现实中看似毫无“艺术价值”的生活常态,不甘于对现有的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的反复循环利用,而是积极的利用自身对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熟知,建构与凝炼出土家族的血脉和精神融为一体的舞蹈语言,以优秀的舞蹈作品去向大众表现民族生命最原始的灵动。

(二)情景小舞段《湘·土·乡》的作品分析

1.创作的原由

湘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古往今来,淳朴的湘西各民族地区的居民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纵情欢歌,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且伴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的引领及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觉醒的艺术文化趋势,作为一名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工作者,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态认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唤起,就注定了亲身进入民间最原生的体验研究创作中。借研习表演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胡明珠编导创作的传统湘西土家族舞蹈作品《刮麻》和《踩瓦泥》的契机,深入了解湘西地区的人文历史以及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气息,在熟悉掌握湘西土家族舞蹈动律风格特点的同时,希望能够创作一段舞蹈作品作为对自身研习体验的一种反馈和总结,也希望从中获得更深入的感悟和认识,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事业提出一些独特的建设性意见和想法,略尽绵薄之力。

2.创作的过程

情境小舞段《湘·土·乡》是在研习表演胡明珠编导的《刮麻》和《踩瓦泥》两个作品之后,保持特有的湘西土家族舞蹈风格动律特点,传习湘西本土民间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身感悟体会及经验积累创造而成的,该舞蹈作品则以双人舞的形式表现土家族居民的生活,以劳动题材舞蹈为主线的同时,爱情始终贯穿舞蹈发展,向观众塑造展现了土家族年轻男女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一切内容、形式都是基于对土家族现实生活的感受与发现,在湘西山水围绕劳动场面的自然之美和土家族年轻人爱情线贯穿始终的人性之美中,提升作品艺术之美的灵性。在呈现作品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性格表演特色上发展变化,保持特有的风格在动作韵律节奏上加快——破解——拆分——组合,改变视觉效果,产生新颖的感受。细腻描绘情感线索,以一根“麻”为道具,体现独特的情感表演。在双人舞的动作编排和技术运用上都以心理情感和真实生活情趣为动机发展。作品服装在最原始的织锦布衣上,加上时尚的银饰装点。在音乐上,加入了传统的缠绵的女声哼唱民间小调,细化人物的情感交流,尽可能的去保持作品的一种纯正的土家族气息和风格。

3.创作的体会

在《湘·土·乡》的创作过程中,感触頗深。基于对胡明珠编导的《刮麻》和《踩瓦泥》的作品研习表演,更深入的剖析其土家族舞蹈编创的特点等等,进一步明确了民间舞蹈创作的意义与价值取向。舞蹈创作离不开实际的实践,更离不开与民间原生状态的“零距离”接触,唯有真实的感受生活,扎根于民间文化,才能对舞蹈创作产生有价值的灵感与思考,真正的民间舞蹈不是为了表现民俗文化而陈列民俗文化,它的表现内容是对民间一山一水的情意,对民间风俗文化的传递,是民间居民生活常态的一部分,最美的民间舞蹈应该就是印记着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现实生活与纯正情感的画面轴卷。因此,在舞蹈创作中,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以心交流,至情编创,远离程式化的思维模式,杜绝在“动作素材库”里游离乱撞,而是由人物情感故事的脉络发展自然形成。

(三)作品蕴含的湘西舞蹈文化在创作中的呈现

以上详述的三部作品均是根基于湘西土地上所创作出的作品,极具有地域特点,土家族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灵性在作品中多处体现,既能让观众直观的看出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内在传达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精髓。

《湘·土·乡》中以一根“麻”为创作主线,而男女舞者围绕这跟麻所跳的双人舞则贯穿始终。这个作品之所以想到用麻来作为创作点一方面是受到了胡明珠编导《刮麻》的影响和启发,另一方面,是笔者置身在湘西所亲身感受到的苗族、土家族的劳动生活文化气息。湘西仍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笔者选用“麻”作为舞蹈道具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刮麻、洗麻、踩麻、搓麻是当地不可少的劳动过程,具有很明显的典型性。笔者先将生活劳动的场景融合苗族的“顺边美”脚步与跳跃的动律来将其艺术化创作;再者,笔者选用男女双人舞来组织结构舞段为了力求刻画出当地浓郁的人文地域风貌。

二、湘西舞蹈文化底蕴承载作品背后的故事

(一)感动内心的是本质风格特色

在当代民族舞剧大批量生产而鲜有经典作品保存的现状下,民间舞蹈的创作更应该将视角回归到本土文化的起点,而不是一味的将动作素材叠加,糅合表象的“伪民间文化”而生产出“速食产品”,这样的民间舞蹈作品必将被民间艺术所抛弃。因此当下我们应该有责任地去创作真正能够打动人、被人所接受认可的民间舞蹈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根在民间的土地上,潜心、务实地去创作。

《湘·土·乡》这个作品就是切实的根据湘西人民的劳动生产为文化根基编创的舞蹈作品,让观众(尤其是对湘西文化有所了解的观众)一看就能产生文化认同感,能够身临其境的被带入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之中。另外,从作品的动作编创方面来说,即保留了土家族典型性的动作动律特征,也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当地人民质朴粗犷的性格,动作粗粝本真,摒弃了肤浅、浮夸妖艳的商业舞剧风格。

(二)缺失的才是最珍贵的值得保留的

民间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舞蹈中的一块瑰宝,在当今的舞台呈现却显得捉襟见肘,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都受到了民间舞人不同程度的忽视,因而出现了民间舞的主流与非主流之别。湘西地区的民间舞在保护与发掘方面就有一定的不足及缺失。

胡明珠编导多年以来一直扎根于湘西土地,努力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舞蹈与文化,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湘西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笔者也受到了感召,试图为湘西的文化传承做出努力,唤醒湘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笔者置身他们的生活之中,深有感触,觉得湘西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风骨应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看到,并被中国各民族的人们所接受。因此笔者以唤起当地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为出发点,编创出这个能让人们感到湘西文化珍贵之处的舞蹈作品。

(三)时代演绎的传统

湘西地区纵然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与舞蹈素材,但是在呈现时并不能将这种民族精神全然的呈现出来,这就需要编导的理性思考对感性表达的提升的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极力的想把自己所体悟到的湘西情怀展现在作品上,但是这很容易会走进一个误区,即将舞蹈素材无尽的堆砌,反而显得没有精神内核的价值。因此笔者不断地潜下心来思考感性与理性如何恰到好处的融合。后来笔者发现,创造的感性积累越多,对理性的表达就更加多方位的角度。所以笔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尽量从生活习惯及文化精神的视觉去编创,而将动作的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力图将这个作品提高到精神回归和文化认同的高度。

三、对现代传统舞蹈研习、创作、表演的启示与意义

(一)启示

通过研习表演胡明珠编导的《刮麻》和《踩瓦泥》两部舞蹈作品以及编创小舞段《湘·土·乡》的这一段时期的实地实践与学习,更深入的对湘西土家族舞蹈及胡明珠创作表演的舞蹈风格特色进行了专一性的研究,感受了湘西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质,民间传统舞蹈就是要将传承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表演不断融合,善于发现生活,善于表现生活。此番对现代传统舞蹈研习、创作、表演有以下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民间舞蹈的创作真正的价值所在则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舞台上的光芒绝非是灯光与造型,而是舞蹈里透射出的最淳朴浓郁的民间精神与气息,且真正能感动人心的一定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这不是高难度技巧,花哨的舞姿所能够代替的。真正可以保留下来堪称典型的作品就正如胡明珠编导的多部土家族舞蹈一样,作品里凝聚着民族特有的风格韵律、文化气息,展现着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内容。

第二,如今的现代化发展迅速,极强的城市化让人们失去了很多最纯真的情感与感受,巨大的压力产生的只有麻木与冷漠。舞蹈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与休息站,试想上演的舞蹈作品也逐渐变成程式化的创作表演,每个民族都沉浸在所谓的“动作素材库”中无法自拔,那观众能从中获得什么呢?通过研习胡明珠编导的作品,探究其舞蹈编创的思想与特点,更加确信舞蹈编创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民间真实的情感表达、最淳朴的乡土气息。这才是现在人们内心最缺失的感动同时也是最需要的珍贵财富。

第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情”。在“初道”中,升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自己要明白自己是谁,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做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民族,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加的热爱它,热爱我们的祖国。而作为职业人更应知其所以然,不能不知所云……让肢体语言更能形成身体民族的符号,用舞蹈艺术讲述我们现在人自己的民族故事。

第四,传统民间舞的再创造是追根溯源本土文化的一种体验,是现代人学习传统后的理解与感悟。怎么解决确实存在的、现实入微的问题,例如:课堂上手绢花、扇子的准确用法以及表达的文化根源是什么?怎么用舞蹈动作把文化内涵表现的贴切精准?民族舞蹈的服饰怎样变革继承?民俗民间传统音乐怎么与舞蹈艺术表达的更加融合共鸣、耐人寻味?等等都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习,民族情感的回归,更决定了传统民间舞蹈的创作表演的发展走向与定位。

因此,综上所述,对现代传统舞蹈的研习、创作、表演实质上都是为了探寻正确的进行舞蹈创作表演的态度与方法,明确传统民间舞蹈价值归属于社会功能的体现。要创作真正有价值的民间舞蹈就要从生活中出发,从文化内涵出发,寻根、寻情、寻源,使得舞蹈艺术与民间传统文化融为一体,避免彼此的羁绊。

(二)意义

傳统民间舞蹈的创作表演沉淀的是民族文化的传习,民族情感的回归,社会价值的认同,民族精神的唤起,舞者身心的凝炼;是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综合体现;也是作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责任的要求,艺术涵养的提纯、升华及社会进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湖北卷》舞院内部资料[M].北京:北京舞蹈出版社,1999.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何群.舞蹈表演的真实体验与真情表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1).

[6]李续,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许锐.建国60年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4).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明珠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土家族情歌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象牙塔中的明珠
多瑙河畔的明珠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