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体学:文体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以生态小说《寂静的春天》为例

2019-09-04 06:12方康力刘承宇
关键词:文体学语言学范式

方康力,刘承宇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文社科领域开始思考如何从自身出发去解决生态问题,不断引入生态学理念,出现了生态社会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翻译学和生态语言学等与生态学交叉或相关的学科。如果说全球化的生态思潮引起了人文社科发生了“生态转向”[1],那么,注重跨学科研究的文体学能否与生态学进行类似的嫁接或联姻?两者之间在哪些方面或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存在交集与融合?从生态学视域观照文体研究会带来什么新的启示?这些启示又如何作用于文体学研究,并用来解释文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规律?对此,本文拟以生态学的整体主义原理为基点,将生态语言学、生态文学批评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文体分析,尝试建构生态文体学的研究范式,并以 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2]为例,通过分析该小说的文体特征,以验证该研究范式的解释力,同时呼吁通过语言的力量,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体学概述

(一)生态文体学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aeckel首次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科学[3]。从此,开启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使生态学逐步脱离了生物学领域,上升到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逻辑和本质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生态”一词已超出其原本含义,用来泛指自然健康、保持平衡、和谐共生等概念,生态学也逐步走出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象牙塔,成为各领域的热门话题,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态学植根于整体主义科学思想,其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4]。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5]。

2.生态语言学

目前,在生态语言学界还没有普遍接受的概念描述[6]。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学者们对语言生态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兴趣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言和环境问题。例如,对语篇的生态批评分析[7-8],对语篇或文本进行生态学批评主要关注“表面生态化”问题[9],对语言系统的非生态因素批评[8],以及对生态语言学研究概况的回顾与展望[6]。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1)豪根模式[10];(2)韩礼德模式[11]。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与语言学不断交融,擦出新的火花,从而产生了语言环境学和环境语言学、绿色语法、生态词汇学、语言与生态研究、语言习得生态学、语言演变生态学、语言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新兴学科[9]。因此,从生态语言学的整个理论框架来看,提出并建构“生态文体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路径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3.文体学

文体学源于古代的修辞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自1909年Bally出版《法语文体论》一书以来,西方现代文体学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12]。由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等方面的不同,文体学研究学派纷呈,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分为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体学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等学派。Carter和Simpson指出,语言学文体学通过对文体和语言的研究来改进分析语言的模式,从而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学文体学旨在为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提供根据;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则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为目的[13]。近年来,文体学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以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为代表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二是多头并进,不同的文体学派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12]。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学和文体学的结合必将成为整个文体学发展洪流中的一个重要支流。

(二)生态文体学的研究范式

生态文体学是以生态学为综观视角,结合生态语言学、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文体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态文体学有两种研究范式:文体生态分析和生态文体分析。其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文体学的研究范式

1.文体生态分析

该研究范式将“文体”(指一个或一类语篇区别于其他语篇的语言特征及其与相关的语境、自然、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有机体或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尤其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研究范式与结构文体学、功能文体学、形式文体学、语用文体学、批评文体学一样,是文体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属于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相结合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同时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研究范式可采用共时研究、历时研究、跨文化研究三种研究方法。

(1)共时研究。共时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新的语言现象(如网络语言的兴起)的文体学解读。任何语言的进步和完善都离不开对语言传统的传承,网络语言的基本构成同传统语言一样,区别在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赋予网络语言各种新的文体特征,如语言内容的创新性、语言结构的经济性、语言风格的幽默性、语言使用中的不规范性和粗俗性等;二是对不同文体/语体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新兴文体(如散文诗)的兴起进行研究。以散文诗为例,它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是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它既不是散文的诗,也不是诗的散文。对于这种新兴文体,共时研究注重的是散文和诗这两种不同文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网络视频曝光的这款肥料不重要,这个分销商零库存的销售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信不久就会有企业抓住实质,改革创新,实现自己的零库存销售,从而保证自己的销售利润。

(2)历时研究。历时研究即研究某种文体/语体(如诗词歌赋等)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适应某个时空的特定产物,如汉赋、魏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某种体裁盛极而衰,被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所取代,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体裁的消失,只是此强彼弱而已。例如,我国诗歌在唐朝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宋人在坚守诗歌传统的同时,必然追求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变化,但诗歌终究敌不过新兴的曲子词。所以,宋代诗歌的成就虽不小,但终究被词的形式掩去了锋芒。历时研究主要关注某种语体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壮大,抑或是如何衰弱、灭亡的。

(3)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某种文体或语体(如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及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相互影响与变化发展规律的分析。虽然同属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语言,但不同国家、地区的网络语言在文体上有何异同,其成因何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网络语言是否会互相影响,有何发展规律。二是对某种新的语言现象或文学流派(如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分布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例如,从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大量痕迹,但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与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又有所不同,较多地融合了中国的本土特色文化。那么,魔幻现实主义是怎样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乃至消亡的呢?这是跨文化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2.生态文体分析

该研究范式是对生态语篇的文体学分析,是文学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方法主要借鉴文体学、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语言学对语言系统的非生态批评(往往集中在对词汇和语法的分析),其分析步骤包括:(1)描写,即对生态语篇中有关生态的语言特征的系统分析;(2)阐释,即运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对上述语言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及其所表达的生态观进行阐述和分析;(3)解释,即结合当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上述现象的产生或发展规律背后的动因进行分析和解释。此外,文体生态系统是涉及社会、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又具有自动调控功能和开放性。我们可以将生态文体分析理解为“文体研究中的外部控制和语言内部控制”机制的协调发展,一切与文体发生关系的活动都可以纳入这个系统加以考察。

文体研究中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3个层面:(1)语音/语调层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优秀的生态作品应该是对大自然的整体描写,包含从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的过程,不仅应该描写各类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各类有生命物种的声音,如运用拟声词来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从而增强文章的动感。语调层面主要是指各类描写自然的口语体文章应尽可能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号召力强。(2)词汇层面。英语中有很多不可数名词和集体名词内含“无穷/无尽”之义,这些词很容易让人认为自然资源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资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在描写自然资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避免传达出类似的信息。(3)语法层面。在语法结构中,人类往往处于主动的施事极,而无生命的物体处于被动的受事极,无生命物体是被作用和被施事的对象,而不会主动去施事。无生命物体唯一充当施事者的情况是在有关自然灾害中,如the fire damaged the roof;the earthquake destroyed the city等。这样的语法结构不符合生态理论的要求,人类只是整个生态的参与者,并非主宰者。在传统语法结构中,主语、谓语和宾语将施事者、过程和感知者隔离开来,这对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是一种阻碍,不符合整体论的要求。此外,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小句也不符合现代科技理论,尤其是生态理论的要求。这些都是今后的生态作品急需改进的内容。

除了语言形式对文体研究的内部控制外,还有社会和文化的外部控制同样不可忽视。文体处于整个关系链的中心位置,语言形式对其起直接作用,文化影响语言,人类活动形成文化,而整个人类活动又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文体研究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内部的控制,而且要考虑这些外部影响因素。

二、《寂静的春天》的生态文体分析

下面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的著名生态小说《寂静的春天》为例,尝试对其进行生态文体学分析,以验证其在文体分析方面的解释力。

《寂静的春天》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危害。小说于1962年刚出版就引起了强烈争议,今天已经成为了现代环保运动和生态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作品。

(一)内部控制

例 1 This soil community,then,consists of a web of interwoven lives,each in some way related to the others-the living creatures depending on the soil,but the soil in turn a vital element of the earth only so long as this community within it flourishes.[2]52

从词汇层面看,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表达整体意义的概念,如“community”“a web of”,以及一些对整体内部关系的表达,如“depend”“a vital element of”等。这些表达在无意间传递给读者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土壤综合体不仅只是包含了土壤,而且更多是包含了土壤本身和生物之间的这种互相依赖关系。生物依赖于土壤,只有当这个生命综合体繁荣兴旺时,土壤才能成为地球上一个生气勃勃的部分。从语法层面看,整段文字截取自原文的一个段落,而整个段落只有一句话,表明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证了结构和意义之间的统一。此外,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个扩展句。通常一个简单句扩展到更多成分的句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连接、列举和嵌入[14]。这句话主要采用列举的方式,即列举一事物与另一事物通过某些方式相联系来说明该土壤综合体有一个交织的生命之网,然后列举生物与土壤的相互依赖,说明一事物与另一事物通过某些方式相联系,并间接证明该土壤综合体有一个交织的生命之网这一总的观点。

(二)外部控制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通过长期的社会活动形成了文化,这种文化以语言为媒介,语言的记载就需要落实到文体。显而易见,社会活动和文化会改变人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文体风格。《寂静的春天》写于滥用杀虫剂的高峰时期,鸟类濒临灭绝、水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生态日益恶化,对于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的作者Carson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1)人类/社会层面。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和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可见,环境保护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当时工业利益至上,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但仍有一批保护生态的人士注意到了巨大工业利益背后隐藏的环境危机。1957年,13位长岛居民因杀虫剂喷洒污染问题提起诉讼引起了轰动。1966年,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应运而生。此类诉讼生态破坏的案件将Carson的目光转向了当时盛行的人工合成药物杀虫剂的大规模使用上,在经过一番查证之后,证实了大规模使用杀虫剂可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这就促使Carson决定写作有关滥用杀虫剂危害的书——《寂静的春天》。Carson在书中指出:

例 2 The‘control of nature’is a phrase conceived in arrogance,born of the Neanderthal age of biology and philosophy,when it was supposed that nature exist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man.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applied entomology for the most part date from the Stone Age of science.It is our alarming misfortune that so primitive a science has armed itself with the most modern and terrible weapons,and that in turning them against the insects it has also turned them against the earth.[2]287

人类在为自己的科技发明欢呼雀跃的同时,最终也会尝到自酿的苦果。如果我们不与动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总是企图“控制自然”,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动植物的命运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命运。

(2)文化层面。Carson自幼成长于一个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之中。进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业文明达到顶峰状态,Carson目睹了河水变脏、空气被污染、杀虫剂肆无忌惮地洒向所有不设防的生命。Carson对大自然非常热爱,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学习,1932年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并在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了15年。这种文化教育和工作经历使她拥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看待自然的视角,她始终认为整个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整个生态就是一个整体,并非孤立存在。所谓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宣战”等,在她看来完全是错误的。在《寂静的春天》中,Carson多次表达了这种生态整体主义观,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一章中,Carson提到:

例 3 All the running water of the earth’s surface was at one time groundwater.And so,in a very real and frightening sense,poll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is pollution of water everywhere.[2]39

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起生态责任,学会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规律来看待问题,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活动。

三、结语

生态文体学研究范式的创立,可以帮助文体学研究既超越“见叶不见木”的语言学派文体学范式,也超越“见木不见叶”的文艺学派的文体学研究范式,还超越“见林不见木”的文化学派文体学研究范式,在继承、超越和回归的理路中,将文体学研究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之中。生态文体学不仅有助于丰富整个生态语言学系统,而且为今后文体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文体学语言学范式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