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煤矿生产事故分析及对策

2019-09-04 12:30:16涵,王
煤炭工程 2019年8期
关键词:矿工煤矿安全煤矿

张 涵,王 峰

(1.中国矿业大学 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2.徐州工程学院 信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我国煤炭产量经历了一个从1996—2000年降低,2001—2014年逐年增加,2015年以后开始逐年降低的过程[1-2]。伴随着煤炭产能的变化及我国政府对煤矿安全的重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次数以及死亡人数也经历了一个逐年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基本上逐年减少的趋势[3-6]。通过煤矿安全生产数据可以看出,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形势低迷,1996—2000年我国煤炭产能的降低,众多小煤窑也逐渐关停。200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逐年上升,到2003年达到历史峰值[1]。从2004年开始,在政府加强安全监管以及煤矿安全投入的增加,我国由煤炭由出口国向进口国的转变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消费占比的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次数及死亡人数开始大幅度降低,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开始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吨煤死亡率仍然偏高。因此,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煤矿事故分类及起因分析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中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查询系统和参考文献,对我国2001—2015年发生的煤矿生产事故进行统计,2001—2015年15年中共发生安全事故20691起,死亡人数为37497人,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81人,具体死亡数据情况见表1所示。表1中2001—2005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的表1,2006—2015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2]中表2。

表1 2001—2015年煤矿事故类别分类别发生起数与死亡人数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15年这15年间我国煤矿生产事故总体变化情况。我国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起数、死亡人数从2006年后开始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灾害是顶板、瓦斯、运输和水害事故,这四类事故发生次数以及死亡人数每年均在当年事故总数及死亡人数的60%以上。2001—2015年间我国煤矿瓦斯事故从2001年的213起增加到2003年的最大值339起,到2015年下降到45起,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1130人增加到2003年的1485人,2015年降低到171人,其他种类事故的变化情况也大体有如此规律。此外,火灾,机电和放炮等事故在2001—2015年间也存在波动,但总体情况也和瓦斯等事故发生的情况类似,总体上从2006年后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在此期间,我国煤炭产量逐年增加,但安全生产事故在大幅度减少,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针对我国煤矿生产事故产生的原因,大量学者做了针对性的研究。安宇等在文献中指出,在所有导致我国煤矿发生重特大瓦斯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占比高达96.86%[7]。公建祥等认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两个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后者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难题[8]。黄辉等指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我国煤矿重大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占比高达97.67%[9]。宋陈澄等指出我国煤矿80%左右的安全事故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10]。满慎刚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伤亡数占到煤矿生产事故中总伤亡人数的70%~90%[11]。因此,在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关键因素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有找到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达到控制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2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及选择分析

煤矿的生产活动得以顺利的完成,离不开煤矿员工具体的行为,矿工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包括任务的认知与选择、行为的认知与选择、行动这几个阶段[12]。这个过程具体体现在矿工通过知识学习产生意识,并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相应的动作,并通过动作产生的效果并进行再学习从而形成新的意识和行动的一个循环重复过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可能促使矿工做出不安全行为与动作,下面从矿工认知学习阶段、安全意识产生阶段、行为动作选择以及安全氛围等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及选择进行分析。

1)矿工认知学习阶段存在问题:煤矿企业员工对于安全生产、完成相应工种、工作任务等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均是通过个体认知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来自于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错误或者学习不充分均可能在煤矿生产中产生不安全行为与动作。这些认知错误主要来源于培训内容本身存在错误、培训过程中信息传递错误、矿工对培训知识的理解错误,这些都可能最终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2)矿工安全意识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矿工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的形成主要来自于认知学习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意识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发学习获得的相关安全意识,当矿工从事其对应工种工作时,其安全意识就会直接影响到其行为的选择。矿工的即时安全意识会受到其当前的知识水平、安全意识、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当前的安全氛围的影响,如果其安全意识模糊或者受到安全氛围的影响就可能会做出不安全行为。

3)矿工行为动作选择的影响:矿工在工作过程中,其行为动作的选择经常会由于侥幸心理、逆反心理、群体心理等的存在,会产生故意违章倾向,而一旦出现管理者对违章倾向管理不到位时就会导致矿工做出不安全行为的选择。

4)安全氛围的影响:叶新凤等在整合社会交换理论与压力-情绪理论后,提出了安全氛围会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工作压力在两者之间发挥调节作用[13]。矿工的安全行为不仅受到煤矿工作条件、作业技术水平等硬件环境的影响,软环境如工作压力、煤矿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设定的安全作业标准等都会影响到矿工的个体行为,并最终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及矿工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3 矿工不安全行为综合防控策略

通过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要预防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降低煤矿生产事故发生次数及死亡人数,必须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几率,建立一套以风险预控为主导,以组织和管理者管理为辅助的综合防控体系,来预防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主要从矿工风险认知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安全氛围、技术投入等方面入手,建立综合预控策略。

1)矿工风险认知能力及心理资本改善策略:由于煤矿企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总是伴随着血腥、灾难与死亡等字眼。正是由于矿山环境的恶劣,在生产过程中充满了未知的风险,这就更需要矿工自觉遵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规范的要求,遵守煤矿相关的生产规章制度,自觉的学习安全技能,工作过程中沉着冷静,拥有积极的心态,具有自信、乐观的精神。企业管理者也要针对矿工的特点,通过引导矿工学习与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帮助矿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矿工的自信心,生活的更加积极乐观,提高矿工生活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并通过工作实践提高矿工的工作韧性。

2)矿工工作压力综合管理策略:矿工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矿工从事井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时刻面临着顶板、瓦斯、水害、运输等灾害与事故的威胁,工作压力巨大。因此,要降低矿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其行为的可靠性,就需要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并优化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不断的完善工作计划,优化工作目标及不断健全的心理培训来改善矿工的工作强度与负荷;通过对矿工进行岗位工作技能培训与实践学习提高矿工自身应对各种工作状况的技能与素质,通过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与自我宣泄来降低矿工面临的管理压力;通过宣传让社会对矿工的工作理解和尊重,通过向矿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制度来提高矿工福利待遇达到提高其社会地位的目的。

3)企业安全氛围管理策略:为了提高矿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通过改善煤矿安全氛围来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出现的机率。通过展板向矿工展示生产事故的基本规律,企业安全文化、煤矿安全基本知识、先进技术等内容,帮助矿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通过煤矿管理人员及一线监管者的示范带头作用及其遵章守纪的行为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建立并贯彻落实各种安全制度达到以制度约束矿工,达到全员安全的目标;通过定期举行安全培训与安全交流的方式,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进行;通过建立风险预控管理系统,使矿井真正做到本质安全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防,真正提高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氛围。

4)技术投入及管理策略:加强煤矿的本质安全管理,除了采用相关管理措施外,还需要不断增加设备投入,提高矿井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文献[14]采用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建立动态预警平台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文献[15]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操作系统来降低矿井提升机系统的人为失误。文献[16]采用“互联网+”的开放式架构,建立在矿山物联网平台,实现对煤矿设备的动态管理,以达到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文献[17]通过在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物联网技术以达到提高矿井安全管理的目的。这些技术手段及技术措施投入就是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因此,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提高矿山中物的安全状态,提高其本质安全水平,从改善矿山装备水平入手,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现代技术,提高煤矿装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加快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减少人为失误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影响。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整个矿山装备的可靠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围绕煤矿顶板、瓦斯、水害、运输等主要事故发生的机理,研制符合我国煤矿实际的矿山装备,提高矿上整体的安全水平。

4 结 语

通过对我国煤矿主要生产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矿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我国煤矿企业重大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通过提高矿工对风险的认知能力,降低矿工工作压力,提供良好的安全氛围并加大对矿山的技术投入等综合防控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水平。

猜你喜欢
矿工煤矿安全煤矿
金牌挖矿工
强化忧患意识,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中国盐业(2018年16期)2018-12-23 02:08:34
抓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四大支柱
劳动保护(2018年8期)2018-09-12 01:16:08
矿工老李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3
关于煤矿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问题的思考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5:34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50
对如何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