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巧兰
(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当前,我国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截止2013年9月,我国审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发展。总体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产物,在特定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开发和城市规划等原因,此类城市的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失业和贫困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大等。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主要有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国家旅游局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等。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克服发展中面临困难,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旅游转型是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中的有效措施。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实现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当前,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出现一些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李开宇和钟志平等运用地域空间结构与城市社会地理学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景区结构优化路径、旅游生产力提升路径、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复合等[1]。张大鹏、邓爱民和李莺莉基于DEA-MI模型,利用2009—2014年的数据,分析全国2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效率,着重找出整体和区域层面上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效率的异同点[2]。王林峰和黄艳丽等以焦作市为例,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测算焦作市2000—2013年旅游竞争力,发现焦作市旅游竞争力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3]。黄磊和郑岩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4]。邹蔚然和何雄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的相关因子,进而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的策略选择[5]。张大鹏、涂精华和刑禹鹤以黄石市为例,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不利因素,黄石旅游形象定位困境的解决对策[6]。杨剑青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动力因素,进而提出陕西省铜川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和路径优化[7]。黄瑞皎以徐州市为例,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必要性,利用旅游业来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程[8]。王恩旭重点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通过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9]。刘霆和李业锦等建立中国地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影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因素[10]。王如琦和高红贵深入剖析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进而提出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11]。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形象塑造,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现状和困境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现状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建议和对策,使得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甚至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和缓慢,影响有关旅游行业正常健康发展。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有关部门不重视旅游业发展,认为旅游业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密切。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这种不合理的产业机构模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主要体现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多以矿产资源为主。随着矿产资源开采的强度不断增加,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矿产资源呈现枯竭状态。当矿产资源呈现枯竭状态时,资源性城市的产业发展陷入瓶颈的状态。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价格较为容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影响第二产业的稳定发展。
当前,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重点是开发旅游产品。而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者游览、体验、休闲的空间载体。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景区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类、人文类和复合类等。其中自然类旅游景区数量最多,复合类旅游景区的数量最少,人文类旅游景区的数量介于自然类旅游景区和复合类旅游景区之间。这表明工业遗产类旅游景区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未引起重点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发过程所留下的较为丰富工业遗产未得到合理地开发。同时,这也说明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部门更倾向于开发自然类和人文类旅游景区,对于工业遗产类旅游景区此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较低。原因在于自然类和人文类旅游景区开发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带来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短,而复合类旅游景区由于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开发难度相对较高,带来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
目前,城市的旅游形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形象定位较为模糊和缺乏特色,旅游形象定位的落脚点具有地域限制,主要以“故里”、“之都”、“之城”和“田园”等。这种旅游形象定位依据某种自然资源,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僵化印象。同时,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形象定位缺乏特色,大多运用“绿色”、“生态”和“山水”等词汇,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千篇一篇的印象,无法有效获取城市的旅游特色。这说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中旅游形象未能摆脱工业城市形象,相关工业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同时,旅游形象定位相对缺乏质量较高的旅游产品来进行支撑,定位路径不明确,大多宣传停留在字面意思。
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进程。因此,需要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重,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体系,发挥第三产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发挥旅游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旅游业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够耦合发展,呈现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状态。三是转变发展观点、思想和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旅游业发展充分工业发展留下的资源,赋予工业资源新的生命力;使得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进程。
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产品开发欠缺,阻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进程。因此,需要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开发工业遗产。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档次人群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注重高端、中端和低端旅游产品,龙头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关心。二是发现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产品文化融合,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的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景区硬件设施;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和多种类型旅游产品,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特色,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
目前,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形象定位较为模糊和缺乏特色,阻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转型的进程。因此,需要定位旅游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摆脱社会公众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负面印象;根据当地的实际,来选择资源枯竭型城市形象的塑造合理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水平,注重对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景观、城市空气质量、城市街道绿化的发展;将荒废的工业遗产变废为宝,改造成一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场所;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以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进而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品位。三是建立旅游形象定位的长效体系,使得旅游形象定位能够不断发展;促进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能够长久发展;鼓励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中去,以良好的旅游形象,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合山市,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是新兴的工矿城市,位于来宾市西部境东南西三面与兴宾区相连。合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煤、煤矸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多种。煤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3%,原煤地质储量6亿多吨,为广西之首。广西最大的煤炭基地合山矿务局和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合山电厂就在市区境内,素有“光热城”之美称。合山煤矿的开采始于1905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煤矿开采,资源几近枯竭。因煤而生,却又曾因煤枯竭而衰,合山面临着满目疮痍的矿山和巨大的产业真空。2009年3月,合山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城市如何转型,经济如何发展,人民生活如何提升,合山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
5.2.1 挖掘独具特色的矿业遗迹资源
合山市国家级矿山公园是广西第一家矿山公园,自1905年开始,煤炭开采至今已有114年历史。合山丰富的煤炭开采遗迹、工业发展文明史和文化底蕴深远的矿山开采史,是广西工业发展的有力见证,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是合山发展旅游的拳头产品。公园内矿业遗迹丰富,种类多样,包扩矿山、矿井、矿区棚户区、老火车站、铁轨、火车等遗迹,构成了广西合山矿山公园的主体,且各类遗迹具有稀有、典型、体系完整、保存完好、科考价值高的特点。
5.2.2 发展思路
合山市充分利用东矿矿部现存的矿业建筑、采矿机械等矿业遗迹,挖掘合山悠久的矿山遗迹文化,通过合山的重要矿业事件和故事等,宣传合山百年采矿历史和矿业文化。辅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宣传理念,提升矿业遗址景观区的展示解说手段,升华合山百年矿业文化内涵。重点打造东矿影视摄影主题园,并建设游客的综合服务点;充分利用矿区旁边的南洪和江村两个水库打造水上狂欢世界和滨水度假村。
5.2.3 发展方向
建设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成为一个以矿业遗迹观光、采矿过程体验为主题,以百年煤都历史为特色,集体育休闲运动、科普教育、自然景观旅游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富含地域文化的综合性开敞式现代公园。
目标定位:国家5A级景区、合山煤矿文化旅游标志性景点
形象口号:大好合山,欢乐之旅;百年煤都,记忆之城
城市Logo:合山市的Logo是一个写意的“山”字。最底下黑色的那横代表煤,往上中间的红色代表电,顶上那一层绿色的代表宜居生活。Logo形象的描绘了合山转型发展过程,一层层过渡,从煤到电,然后到绿色宜居的生活。
表1 合山矿山公园产品一览表
合山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承载、记录着跨越一个世纪的广西能源工业发展史。现在走进合山,展现眼前的不再是当年连绵的废煤山,而是绿意盎然的国家矿山公园、28号铁轨、十里花廊等多个工业旅游核心区。昔日那一条条锈迹斑斑的铁路,如今掩映在花海里,被誉为“广西最美铁路”……昔日的“百年煤都”正全力打造今天的“特色旅游名县”。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走上了一条工业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合山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引来众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合山共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完成旅游消费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6%,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脱贫1920人;合山十里花廊景区还入选全国旅游扶贫优秀示范项目,并获得广西十大创意奖。合山工业旅游倡导的是体验式旅游。现在游客可以体验铁路自行车骑行、火车上吃煤球蛋糕、住火车旅馆。按照合山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今后重点打造“一城一轨一园”的工业旅游核心区。合山市还将重点吸引学生到井下采煤体验馆体验矿工采煤的艰辛,到矿区棚户区体验当年矿工的生活。
发展工业旅游,利用合山厚重的百年老矿和工业文化历史,打造一个富有工矿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让合山真正实现了“凤凰涅槃”。合山充分利用如今还保存的矿山遗迹和合山独特的煤矿历史文化,开发建设“记忆之城”工业旅游项目,以“记忆”的魂魄,装点废旧矿区,让“记忆之城”成为合山人民的时代记忆、成为人类工业的时代记忆,建设集“工业文化旅游”、“地质科普教育”、“人文历史记录”以及“时代发展展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从“煤都”到“花都”,这个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已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核心,旅游三产为动力,工业农业齐升级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