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上传承百年家风乡情

2019-09-04 09:18张秀格
莫愁 2019年22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竹子

文/本刊记者 张秀格

乔瑜

刀刃与青竹摩擦碰撞,撒落丝丝碎屑。乔瑜指尖微动,刚直的竹子,顿时有了更为丰富细腻的美感。

2019年5月20日,在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的嘉宾驻地,身着旗袍的乔瑜正在竹子上妙手生花,一会儿功夫,一簇绚丽的菊花就绽放于眼前。作为留青竹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乔瑜受邀在大会的“江苏乡情文化展”现场展演技艺。

“竹刻作为江苏文化名片之一,可能留痕于大会嘉宾们的童年记忆。我希望借助这次交流,让大家对江苏的热爱再增加一分。”乔瑜动情地说。

百年时光,沉淀于一毫米的竹青

留青竹刻很迷人。原因一则是它以刀代笔,在不足一毫米厚的竹青上小心刻画,却似在宣纸上潇洒挥毫。二则,国人认为竹子有君子之风,出于这种情结,留青竹刻被赋予了较高的精神内涵。三则,诗、书、画、印汇聚于一块小小竹片,作品艺术价值很高。

如此迷人的手艺,因为清苦,一直少有人从事。不过,有这么一家人,却一刻就是120多年。这就是无锡竹刻世家“双契轩”。

乔瑜是“双契轩”第四代掌门人。“双契轩”最早创立于清代末年,创始人是乔瑜的曾外祖父张瑞芝。乔瑜说,曾外祖父出身贫寒,目不识丁,16岁时到上海,在碑帖店当学徒,渐渐识了些字。后来,他到苏州拜清末竹刻家周之礼为师,学习竹刻。

张瑞芝运刀纵横自如,苍劲秀拔,气韵高古,其作品为收藏家珍爱。他与书画大师吴昌硕、张大千、沈钧儒等也过从甚密。

“双契轩”第二代传人是张瑞芝的女儿张契之,第三代传人是张契之的儿子乔锦洪。现在乔锦洪把“双契轩”交给了女儿乔瑜。

乔瑜从小浸染诗书,养成了开朗、澄净的性格,聪慧的她18岁就跟着母亲张英媛学习竹刻。

乔瑜从雕刻书法入手,先刻正楷、隶书,继而小篆,后行书、狂草。书法雕刻过关后,母亲方让她学习雕刻工笔花鸟、人物,以至宫室、楼阁、山水。

2001年,张英媛不幸患病离世。母亲的离开让乔瑜一度悲观,她去了外面的世界,想调整心情。此后,她当过白领、教师,但手中始终未放下竹刻,竹刻成为她思亲的寄托。她对竹刻技艺的牵挂之情越来越浓,终又回归传承家学。这时,父亲乔锦洪开始教她镌刻写意花鸟和山水。

虚心有节,蕴含在竹刻里的家风

乔家人传承百年的,不仅仅是留青竹刻的手艺,更有那“与竹为伴,以竹为则”的家风。

“与竹为伴,以竹为则”是乔瑜的奶奶提出来的,她希望子孙后代以竹子为榜样,培养竹子一般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的美德。“双契轩”的每一代传承人都有不同的学艺经历、生活经历,但他们共同秉持着这一家风精神。

乔瑜的母亲在教她竹刻时,总是让她刻水仙、幽兰、寒梅、修竹、荷花等高洁雅致的题材。母亲告诉她:“多看、多画、多刻这些素雅清纯的植物,耳濡目染,人的情操也会得到陶冶。”母亲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传授女儿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今“双契轩”又有了第五代传承人——乔瑜的女儿郑雪菲。郑雪菲也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新竹,目前读高中的她,学习非常紧张,但对未来,她有着许多美好憧憬。她说,无论今后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也不会丢弃竹刻技艺,她要履行对外祖父的承诺——做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

现在,每天握着小小的刻刀,在淡黄如玉的竹皮上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喜欢镌刻纤纤蜻蜓轻落在盛放的月季花上,婷婷玉立的白荷在微风中摇曳,秋蝉在梧桐叶上匍匐鸣唱,寒雁在雪花纷飞的芦荡边依偎栖眠。她也喜欢摹刻宋元画家的花鸟小品、庭园小景。宁静恬淡的境界,常令她沉醉其中,乐不知返。

乔瑜希望分享这种美妙的感觉,让更多人了解留青竹刻艺术。她说:“我一定要好好地继承、守护留青竹刻,以它独有的江苏文化气息,凝聚全球江苏人的乡情。”

《观音像》细节图

《航海观音像》台屏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陌生人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对雪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