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并于2019年1月正式执行。新会计制度提升了预算会计功能,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政府会计制度的意义及创新之处入手,分析新会计制度带来的影响,提出解决影响的应对措施,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阐明新会计制度效能,为事业单位顺利实施新会计制度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政府会计制度的意义
我国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给予全额拨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尤为重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并不标准,资产虚耗丢失现象时有发生,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监督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使资产由原来粗犷式管理转变为细致规范式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步发展。 新会计制度在减少行政事业单位运作成本的同时,提升各职能部门的运转速率,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成本费用科学有效的反映管控,杜绝贪腐行为的发生。
新会计制度采用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模式,实现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中实现财务会计功能及预算会计的双功能,预算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执行权责发生制的双基础。编报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双报告,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控及资产管控。
二、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影响
(1)对预算管理体系影响
事业单位原有预算方式为资金收支管理的单一模式,在双核算基础的原则下,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与其匹配的预算体系,立足于财务预算,以资本预算为重心,以现金流预算为关联点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依据全年计划对运营、财务、成本、资本进行目标化全面预算,其中应包括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现金流预算等具体预算指标,各项预算计划并不是单独设立的,而应具有融通关系。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应全面详细,预算指标间相互勾稽,关注其间的关联体系。
现今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缺少全面性,仅是为了应对政府相关部门对预算的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大多以财务预算为重心,并不重视资本预算及现金流预算,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双核算基础的预算体系并没有有效建立。
(2)对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的影响
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收支预算编写标准不统一,比如办公费以收付实现制编写,而固定资产折旧费以权责发生制编写。此外,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预算执行数据,只能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而财务会计数据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写,使得财务决算与预算数据无法相互对应,且形成虚列预算收支的情况。
新会计制度下,预算收支数据规定按照收付实现制编
写,扩大了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核算范围涵盖了事业单位的所有现金收支业务。财务报告利用财务会计核算完成,决算报告利用预算会计核算完成,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因会计核算基础及范围的不同,必定产生差异,通过核算本年盈余数与本年预算结余数确定差异,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产生关联性。预算会计功能被要求强化,提升预算编写的准确性,并严谨的执行既定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效用。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优化损益核算,增强准确性,确保编写基础的统一性。
(3)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按照旧会计制度规定,预算会计并不用编写财务报表,但新会计制度要求,为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体系,要求编写三项财务报表,即预算收支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财政款项收支表。三项财务报表各自类目、功能并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提升及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力。预算收支表可以体现出事业单位在一个会计核算期间内每一项预算的收入及支出状况,并且能夠体现预算的收入支出差额状况,使预算监督及预算执行得到有效掌控,事业单位管理层实时掌握预算使用情况。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能够体现出事业单位在一个会计核算期间内,事业单位预算的结转及结余情况。财政款项收支表能够体现出周期内国家拨款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与往期的资金变动情况。
4.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较为特殊,在事业单位实际运营中财务预算只是做为基础,运营预算才是重心,而运营预算的财务信息来自于事业单位运营工作,而在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信息系统多种多样,包括财务系统、人力系统、HIS系统、PACS系统等,如果数据信息的采集依靠人工操作,一是人为因素造成信息不实,缺乏有效监管,二是不能全面及时的采集数据信息,使得预算施行情况得不到及时反映,无法满足预算管理的精确化、细致化要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系统与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智能化信息管理。
三、政府会计制度建立事业单位预算体系的应对措施
(1)预算体系要求全员参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针对多个管理组织而建立,各职能部门管理者应以战略思想看待预算管理问题,将预算指标按部门、时间、业务事项等多角度划分,预算编写具有时间节点化、金额数量化、货币化等特点,使管理者对预算指标具有可实施性及可掌控性。按照事业单位组织体系将预算执行责任及预算监督责任逐层分配下去,使事业单位组织中从上到下形成责任链,将员工的权利及责任相结合,从意识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能动性,将预算体系的运行从思想上转变到实质工作上,确保预算体系的有效建立。
(2)会计科目具有一致性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会计科目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及预算会计需求,完善编制新的会计科目,满足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的要求及自身的管控需求。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特性,调整完善预算科目中的不一致科目,通过分级明细方法,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与政府会计核算科目形成统一,确保预算数据信息统一性、准确性。
(3)合理规范编制预算、
各类预算编制方式依照不同的类别科学合理的选择编制方法来制定预算。现金预算及财务预算是编制预算的重点,编制方法需恰当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可根据预算特性、预算情况选用增量预算法、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项目预算法、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灵活使用,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
(4)完善及应用财务指标
以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为基础,多方向完善财务指标,充分应用财务指标,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新会计制度实现预算管控的全面化,各项财务指标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健全的指标分析体系,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控能力,抵御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而确保事业单位可持续性发展。
(5)完善预算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信息化系统建设较晚,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将信息化管理运用到预算体系中,无法给新会计制度提供有效信息化基础,不能满足预算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使资金支出、财务核算、成本核算等信息系统实时数据共享,信息相互融通,使信息使用者第一时间得到数据资源,并能实时监控数据,确保预算管理的数据化、精确化。
(6)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效能
人是实施管理的核心,管理的质量取决于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各级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势必需要加强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合格的管理者需要统筹能力、风险预防能力、应用信息化数据等能力,事业单位培养一支合格的管理团队是有效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
四、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将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写、预算实施、预算监督与核算等方面形成优化调整,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新会计制度结合,形成新会计制度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下为结论要点:一是目标规划阶段,将新会计制度革新要求与事业单位规划目标相结合;二是预算体系建立阶段,按照新会计制度目标,在事业单位建立双预算体系框架;三是预算编写阶段,将新会计制度需求的财务信息,提前筹划到预算管理指标中;四是预算核算阶段,利用新会计制度中双报告方式,对全年预算指标进行监控及核算;五是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及新会计制度要求,搭建适合的财务管控信息系统。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有着良性积极的影响,在事业单位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加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确保事业单位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欣,徐力新.对公立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8(25):100-102+129
[2]荆新.中国政府会计改革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8(19):3-6
[3]张希.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J].会计之友,2018(20):136-139
作者簡介:左亚男,中级会计师,单位:鞍山市千山区财政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