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杨皓渊
他是一座桥梁,連着党心民意;他是春风暖阳,温暖着弱势群体;他是微风细雨,滋润着贫困群众;他是一面旗帜,带领百姓走向富裕……他就是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罗峪口村第一书记——邢荐。
2016年11月,为了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邢荐离开新婚一个月的妻子,自告奋勇来到离家400公里以外的罗峪口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变成了这个小村庄里的“常驻村民”。
罗峪口村地处兴县西南,黄河中游丘陵河谷地带,是传统的黄河古渡口,与陕西省神木县隔河相望。近几年,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劳动力的缺失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贫困成为很多村民绕不开的问题。
摸底村情 从党建抓起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种厚重责任。入村以后,邢荐通过多次走访摸底,了解到罗峪口村耕地面积1524亩,共有235户、765人,党员27名,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17人。
得知这些情况后,邢荐通过查看资料,走访贫困户、老党员等形式,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会议,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加强村党支部的工作力和战斗力,将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有效结合,为任职村制定了合理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党建,第一书记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农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将各种政策传达给村民,党建工作做得好,才有利于接下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起刚入村时为罗峪口村制定的规划,邢荐向《科学导报》记者回忆着。组织村“两委”干部建立村“两委”干部包联贫困户工作制、农村后备干部管理制度,制定村委会工作计划、脱贫攻坚年度计划,落实“三会一课”及“两学一做”活动……邢荐稳步推进着各项进程。此外,在兴县本土人才回引工程活动上,邢荐更是为村“两委”回引两名优秀人才。2017年,罗峪口村党支部被吕梁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五星级党支部”“市级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而这个外来的第一书记邢荐也第一次感到了驻村生活的开心。
找准穷因 从红枣入手
然而,脱贫并不容易。喜上眉梢的荣誉并不能掩盖村中贫穷落后的面貌。邢荐在走访中发现,罗峪口村1524亩耕地中红枣经济林就占到1000亩,但村民卖红枣的收入却微乎其微。邢荐不解,找出了红枣贱卖的原因:第一,罗峪口村交通不便,并没有系统的销售渠道;第二,部分枣树的产量并不是很高。2017年4月,针对产量不高的300亩枣树,邢荐顺利牵线帮其实现了提质工程,使得每亩增产250公斤,增收近千元。同年10月,邢荐又积极联系太原各大生鲜超市,并和太原美特好超市达成供应鲜枣协议,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出售。
“罗峪口村盛产的红枣在当地叫马牙枣,饱满鲜红、脆甜可口,这么好的产品都不能供应到城市市民的餐桌上,对市民、对罗峪口村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于是我就有了和超市合作的想法,自费购买了贫困户的干枣、紫晶枣等样品,与超市经理进行对接。超市经理刚开始很不情愿,我就免费送给他们品尝,往返了很多次,经理终于同意了。”邢荐向记者介绍自己扩宽红枣销路的经历,言语之中流露着收获的喜悦与合作成功的欣慰。“相比传统枣贩上门收购,我们每亩枣林可以比之前增收200元,真是多亏了邢书记。”一位贫困户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望着罗峪口村成片的枣林,邢荐吐了口气,感叹道:“红枣是传统产业,罗峪口村要想摆脱贫穷,还得继续寻觅新路。”
立起支柱 从种植打造
面对长期靠天吃饭、缺少稳定产业支撑的局面,邢荐多方考察,了解到西兰花市场较稳定,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农作物。通过请示当地政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好的项目找到了,另一道难题又摆在邢荐面前。由于农产品结构单一,村民从没有种过西兰花,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西兰花。能不能长出来,销路怎么样,成了村民最大的顾虑。针对这一情况,邢荐邀请有关专家到村进行讲座,并多次入户动员,最终确定了5户种植户。经邢荐多次联系,罗峪口村与兴县瑞驰景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由该公司全程技术指导,按照出口标准,利用村集体大棚种植无公害西兰花,打造兴县首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2017年6月,第一批种植的西兰花长势良好、准备采收,但是销路成了种植户的难题。“西兰花销售过程比较复杂,采收期临近时,我提前在兴县、神木、临县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联系销路,因为我们村种植的西兰花成本低,批发价低,影响了原有商家的利润,所以有部分批发商对我说的话很难听。在街头的销售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好心人,他们感觉我不像卖菜的。在得知我是第一书记带着村民出来卖菜后,当地人都会买一点支持一下我的工作。”邢荐说。后经粗略计算,西兰花每亩收益在1.2万元左右。
一份努力,一份坚持,一份收获。在邢荐的带领下,如今的罗峪口村基础建设加强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经济收入更是成倍增长。回顾此次驻村经历,邢荐谦虚地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工作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所在乡镇的真情扶持,更离不开任职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在下一任驻村书记的带领下,罗峪口村村民的生活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