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导弹最强“大脑”

2019-09-03 04:35张盖伦
科学导报 2019年31期
关键词:火箭导弹大脑

张盖伦

魏诗卉生于1978年7月,是一名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弹道导弹制导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她面向实战需求,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專利26项。

初见魏诗卉,笔者便被她扑面而来的优雅气质所吸引。这位外表清秀的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说起话来总是不急不慢。接受几次媒体采访后,魏诗卉开始在网上小有名气,网友都称她“科苑超女”。对此她却笑着摆摆手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她还真是个“超女”,在30出头的年纪就晋升为高工。近日,她又捧起了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证书。

“制导控制系统是导弹的核心,是导弹的‘大脑。这个‘大脑便是我和团队研究的对象,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制导控制系统直接影响实战能力的相关问题。创新路上无止境,要想走得更远,我们就不能停下脚步。”魏诗卉说。

1.海军学子转道去圆导弹梦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长大后要干一番事业,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党和国家。”魏诗卉的从军报国志,离不开父辈的垂范与教导。

她的外公杨云卿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专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云卿弃笔从戎。解放后,他又响应国家政策支援西北建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魏诗卉的父亲是一名战斗飞行员,在魏诗卉小时候也常常给女儿讲述战友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

18岁那年,魏诗卉主动报考了军事院校,1997年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2001年又在本校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

读研后,魏诗卉在某次调研时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了导弹部件。调研带队领导告诉她,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元部件,它们可能成为助推战略导弹腾飞的倍增器。她小心翼翼地摸着这些部件,彼时24岁的魏诗卉突然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能量”。

自此,她对导弹“着了魔”,并为此做出了选择,毅然决定去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来到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到导弹专家肖龙旭的团队,如愿成为一名导弹领域的科研人员。

海军学子的导弹梦在火箭军成真。魏诗卉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围绕某型装备的精度评定展开的。利用自己的运筹学功底,她提出以研制定型为基础,综合运用抽检和发射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这一课题最后顺利结题,相关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某次,在执行任务现场,魏诗卉发现导弹某关键器件性能保持期短,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形成。回到研究室后,她一边请教师长,一边自己求索,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维定势,打破了该领域50年来的传统理念和做法,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那一年,她刚33岁。

她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些成果,如今已成功批量应用在役在研装备上,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2.数十年未敢有片刻松懈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魏诗卉常挂在嘴边的话。同事们都说,她对工作标准有完美主义的情节,有股子“韧劲”。

读博时,作为骨干,她参与过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这个课题难度极大,涉及光学、天文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她整日奔波、调研走访了多家科研院所,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眼看离结题就差最后一步了,魏诗卉却遇到了“拦路虎”——某算法久攻无解。于是,她对课题进行全方位论证,仅当时搜集的资料数据就装满了整个书柜,复印收集的学术论文资料堆起来足有2米高。

通过反复分析,她推导出参数误差分离模型,最终攻克了关键技术,试验一举成功。这项成果大大缩短了某型导弹技术准备时间,相关成果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腾。”回忆起当年,魏诗卉如是说。

刚走上高工岗位那年,上级交给她所在团队一项紧急的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魏诗卉作为项目牵头人之一,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

由于此前积累的资料不多、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项目推进遇阻,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坎可能迈不过去了,但魏诗卉偏不信邪。她请教了多位专家、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同时带领技术骨干钻研,不断推演公式。

长期夜战,使她身体免疫力下降,视力下降,家人催她休息,医生开好了假条,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3个月后,他们最终攻克了难题,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并顺利完成这项实验,填补了该项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空白。

3.挺着大肚子凌晨搞科研

因为工作关系,魏诗卉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可家里人都十分理解她。

魏诗卉的女儿或许不知道,自己出生前的几个月,她的妈妈还在科研岗位上攻坚克难。

那时,有一次,魏诗卉忙到了凌晨两点,突然天降大雪,魏诗卉回家费尽周折。当妈妈看见魏诗卉这个“风雪夜归人”时,心疼地埋怨说:“女孩儿家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要强。大雪天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已是准妈妈了?”这句话,让魏诗卉差点掉下眼泪。

正因有了家人的支持,魏诗卉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导弹科研事业。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研创新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奔忙……但自称“科研战士”的魏诗卉,她的“阵地”却不仅在实验室,更在真正的战场。

每当科研任务来临,她会跟进冲锋到导弹发射的现场,守在科研试验的一线。

有一次,她和课题组奔赴靶场,为能第一时间观察导弹状况,她竟然违反本应在几公里以外观察的规定,跑到离发射点位不到100米的地方进行观测。此时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但要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她管不了那许多。

“她有一股拼劲、闯劲,搞导弹科研事业,没有这股劲儿不行。”肖龙旭说。

“强军是为了和平,强军梦就是强国梦、中国梦。在火箭军的科研方阵中,我只是普通的一员,我愿用毕生去完成这一梦想,这就是我的初心。”魏诗卉说。

猜你喜欢
火箭导弹大脑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