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大片培育好的辣椒苗在微风里泛着绿浪,拙朴自然,一株株将要移栽的苗儿正被重新唤醒,吐露生机,似乎在与大棚做着最后的告别。看着眼前两个月精心育好的辣椒苗,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椒农张志强的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5月16日上午5时许,乘着晨曦,张志强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能让今年8月末辣椒有个好收成,从3月撒种开始,张志强就蜗居在大棚旁的简易房内。“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产量,因此,在育苗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容马虎,整地、庄排、点播、封土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控制都要精确得当。现在正是出苗时节,再忙一周栽完苗,大棚里就要种些蔬菜了。”张志强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走进大棚内查看辣椒苗长势,顺手将多余的杂草摘除。
下午3时,10余名被雇佣的附近女工陆续赶来,娴熟地拿起小板凳和手套走进大棚里进行拔苗,张志强也同女工们忙活起来。每株至少高15公分、有6个叶子的辣椒苗被连根拔起,500株绑扎成一捆依次排列码好。
晚上10时,几名刚浇完田的农户前来找张志强取苗,一一核对记录好后便开始搬运装载。码好的辣椒苗逐量减少,一茬的忙碌也就算完工了。张志强就这样干了16个年头,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除解决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外,还盖起了新房,有了钱花。比起父辈们种地靠天吃饭、收成微薄的情形,张志强如今的生活也算是丰衣足食、幸福满满了。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托了政策的福,托了科学种植的福。”
16年前,张志强家的玉米地怎么侍弄都不赚钱,一家人生活拮据。当时高城乡辣椒种植仅是小面积,总体效益还算可观。张志强想,要不自己也试试?“头几年还不错,周边农户也相继种植,但慢慢的,辣椒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质量、产量明显下降。我找到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忻府区农业技术指导中心,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不仅解决了病虫害问题,还开始推广标准化种植,辣椒的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收成也翻了几番。”张志强说。
丰收了,辣椒该销往哪里?2009年,随着辣椒育苗基地的扩大,张志强谋划建起了强盛辣椒專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形式种植辣椒,规模也从单一的育苗发展到了集育苗、种植、收购、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态势,辣椒品种也分门别类,有专用提取色素的“北京红”,有制作剁椒的“线椒”以及供炒菜使用的“二荆条”等,销量辐射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想想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收成还靠天的过去,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种植确实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志强感慨地说。
在高城乡,和张志强的强盛辣椒专业合作社规模不相上下的共有12家,家家从事着辣椒的育苗、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
眼下虽不是辣椒采摘加工的时节,但走进忻州坛坛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淡淡的椒香味仍挥之不去。流水化的生产线耳目一新,传送、清洗、切段、打酱、池腌等设备有序摆放着。高城乡农技站站长于治红告诉记者,这家公司是2017年引进湖南坛坛香集团后组建的股份制合资企业,也是高城乡的龙头企业。以此为基础,高城乡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96亩的高城辣椒加工园区,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高城辣椒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园区年收购生产辣椒5万吨,收购转运干椒4万吨,当年营业额更是突破2亿元。与此同时,高城乡的乡歌“高城红”也由此传播开来。
采访间隙,高城乡高城村村委干部杨新军给记者简略算了一笔账,“在辣椒收获时节,仅园区从事辣椒生产、分拣、包装、运输等工作的劳务人员就需千余人,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此外,园区的建设还带动了全区辣椒10万亩种植,用工人数也增长到240万人次,从事辣椒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民务工收入更是高达2.9亿元。”
2018年,高城乡党委、政府又在辣椒产业园区一期基础上新建了辣椒产业二期工程,先后完成辣椒展示中心、招商中心等项目建设,为高城乡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对接平台。当前,高城乡的辣椒品种已从单一的制种辣椒发展到了干椒、鲜椒、色素椒3大类12个品种,销售地也更是从国内市场一路卖向了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
“高城红,希望的红;高城红,心中的红;高城红,梦中的红;高城红,永恒的红……”滹沱河旁的高城乡因辣椒种植,主导产业稳了;因辣椒种植,农户的日子火了;因辣椒种植,“高城红”的品牌响了。红辣椒书写着“高城红”,也书写着一代又一代高城椒农为之奋斗的富裕史。
编后
科技铺就小康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三农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科技兴农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共识。科技兴农要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改善农民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改善农民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重在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像张志强一样的椒农之所以能让滹沱河旁的高城乡红火起来,正是因为科技为奋发图强的他们铺就了奔小康的“快速路”,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民朋友一起,把这条科技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