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毛壳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对抗黄瓜枯萎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2019-09-03 16:19魏滟洁田叶韩王炎峰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

魏滟洁 田叶韩 王炎峰 高克祥

摘要: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在黄瓜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生。本试验研究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株ND35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J2组合对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对生防菌处理条件下黄瓜的根系活力、防御酶活性及防御酶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球毛壳菌 ND35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25.36%,枯草芽孢杆菌J2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54.27%,菌株ND35与菌株J2组合处理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到70.02%。病原菌胁迫下,生防菌组合处理的黄瓜叶片CAT、SOD、POD、PAL和PPO活性明显提高,峰值分别达91.60、3 239.15、165.80、201.03、256.38 U/gFW;与上述酶活力相关的酶活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峰值分别为2.94、2.39、5.01、4.49和7.96,分别达到病原菌处理下酶活基因表达量的3.27倍、6.98倍、98%、5.27倍、 2.31倍。组合处理下黄瓜根系活力、平均防御酶活性和相关酶活基因表达水平总体高于单一生防菌处理。综之,生防菌组合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一生防菌防治效果。该结果可为复合微生物防治黄瓜苗期枯萎病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黄瓜枯萎病菌;球毛壳菌;枯草芽孢杆菌;根系活力;防御酶

中图分类号:S436.421.1+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9)07-0072-08

由于黄瓜连年种植以及病虫害积累等一系列原因,黄瓜病害有日趋加重的趋势[1]。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是一种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毁灭性土传真菌,可导致黄瓜枯萎病,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影响黄瓜生产。黄瓜枯萎病一般导致黄瓜减产15%~25%,严重时达到50%以上甚至绝产[2]。

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3]。化学防治上,蒋荷等[4]通过使用磷酸三钠或甲醛处理黄瓜种子、段广荣等[5]通过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复配在防治黄瓜枯萎病上均取得良好防效;农业防治上,丁潮洪等[6]使用黑籽南瓜做黄瓜嫁接砧木防治黄瓜枯萎病。但是,使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可能会对种子造成永久性损伤,长期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枯萎病病原菌的变异也会造成品种抗性下降;通过嫁接技术防治枯萎病会存在黄瓜品质下降、嫁接前病菌侵染发病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而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可改善土壤质量、对病原菌特异性强,因此是防治该病措施的重要补充。但是生物防治也有自身的局限,例如使用单一生防菌效果不稳定、抑菌谱较窄、易受环境影响等,所以对于生物防治措施的优化改良也亟待进行。

据研究,相比单一生防菌,合理的生防菌复配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广谱抑菌性、田间作用效果持久、促生效果更加明显等[7,8]。刘苏闽等[9]将毛壳属真菌与多种生防菌复配用于防治草莓枯萎病取得良好效果,刘东岳等[10]将丛枝菌根真菌与根围促生细菌组合用来提高黄瓜枯萎病抗病性。本试验所用生防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是一株分离自健康毛白杨的内生优势菌株,具有廣谱拮抗性,可产生多种抗生素[11],能够从植物相邻细胞间隙侵入或在表面形成附着胞,提高植物防御酶活性[12,1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分离自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枯萎病试验田,经验证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良好的促生防病作用,并且枯草芽孢杆菌是土壤以及植物微生物生态中的优势菌群,对多种果蔬作物病害具有防治作用,促生作用也十分显著,具有防病效果稳定、对环境人畜无害等一系列优点[14]。本试验将球毛壳菌ND35与枯草芽孢杆菌J2组合防治黄瓜枯萎病菌,探究组合生防菌对黄瓜枯萎病的协同防治机理,为组合生防菌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津春4号。

生防菌与病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2、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均由本实验室分离,于PDA斜面4℃保存培养基: PDA、 PDB培养基以及LA、LB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盆栽条件下不同生防菌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 本试验共设置4组处理,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菌处理(J2+FOC),球毛壳菌与病原菌处理(ND35+FOC),枯草芽孢杆菌、球毛壳菌以及病原菌处理(J2+ND35+FOC),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处理(FOC),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5盆植株。其他管理措施相同,14 d后统计发病率。

在高17 cm、下底宽14 cm的花盆中装自然土200 g,移栽前3 d加入200 mL孢子浓度为1×107 cfu/mL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悬浮液。枯草芽孢杆菌J2在28℃、160 r/min培养20 h后,离心重悬浮,向每株黄瓜根部浇灌OD260为1.0~1.1的菌悬液30 mL。球毛壳菌ND35的使用浓度为3×107 cfu/g,其使用方法为将该菌剂与育苗基质混匀,制成每克含有3×107 cfu球毛壳菌孢子的育苗基质,在黄瓜育苗阶段应用。

黄瓜苗期枯萎病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真叶、子叶黄化面积或枯萎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50%;2级,真叶、子叶黄化面积或枯萎面积超过总面积的50%;3级,叶片枯萎或枯死,仅生长点存活;4级,植株枯死。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 × 该病级值)/ (调查总株数 × 最高级值)× 100;

防病效果(%)=(对照组病情指数-处理组病情指数)/对照组病情指数 × 100。

1.2.2 黄瓜根系活力测定 取 0.4% TTC 溶液 0.25 mL 放入 10 mL 试管中,加少许Na2S2O4(保险粉)摇匀后立即产生红色的三苯甲腙(TTF),用含25、50、100、150、200 μg的TTF标准比色系列溶液绘制标准曲线,横坐标为吸光值,纵坐标为TTF含量,标准曲线的r2=0.9991,线性关系良好。

称取不同处理的黄瓜根尖0.3 g,放于50 mL锥形瓶中,加入0.4%的TTC溶液和磷酸缓冲液(1/15 mol/L,pH = 7)各5 mL,用保鲜膜封口后在37℃条件下暗处理1 h立即加入1 mol/L硫酸2 mL振荡后静置几分钟以终止反应(同时做空白对照,先加入硫酸,再加入根样品,其他同上)。之后将根取出,吸干水分后放入研钵,加入4 mL乙酸乙酯进行研磨以提取甲腙。将研磨的液体转移至10 m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定容,使用酶标仪在485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根据测定的吸光值求出所取样品的根系活力,根系活力计算公式如下:

定义每一小时单位质量鲜根的四氮唑还原强度为1个根系活力单位。

单位质量鲜根四氮唑还原强度/根系活力[mg/(gFW·h)]=C/(W·t)。式中,C为根据标准曲线查出的四氮唑还原量(mg);W为根样品重量;t为反应时间(h)。

1.2.3 黄瓜防御酶活性测定 待黄瓜长到2-3片真叶后进行移栽处理,选择长势一致的植株分别于1、3、5、7、9、11、13 d采集各处理黄瓜叶片3~5 g,分装于锡箔纸中液氮速冻,并放入-80℃下保存,供酶活测定使用。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提取黄瓜叶片组织粗酶液,使用酶活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PPO、PAL、POD、SOD、CAT的活性。

1.2.4 黄瓜酶活基因表达量测定 采样方法同1.2.3。总RNA的提取、纯化以及RNA的反转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应体系:cDNA 9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2×TransStart Tip Green qPCR SuperMix 10 μL、ddH2O 6 μL。反应条件为:95℃ 3 min;95℃ 30 s,58℃ 30 s,72℃ 30 s,共35个循环;72℃ 10 min。内参基因参照文献[15],根据引物设计原则使用Primer 5软件设计修饰。每样品重复3次,计算平均循环阈值Ct和标准差。根据2-△△Ct法分析不同处理下黄瓜叶片不同防御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信息参照表1。

1.3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作图,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J2+ND35+FOC处理的植株发病率远低于FOC处理。J2+FOC处理和ND35+FOC处理防病效果分别为54.27%和25.36%,J2+ND35+FOC处理防病效果达70.02%。

2.2 不同生防菌处理对黄瓜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由图1可知,黄瓜苗的根系活力在1~3 d略有上升,3~5 d迅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稳。其中J2+ND35+FOC处理3~7 d的根系活力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第5 d与FOC处理差异最大,第7 d与J2+FOC、ND35+FOC处理差异最大。空白CK的平均根系活力高于FOC处理,但低于生防菌处理下的根系活力。由此可知,枯草芽孢杆菌J2与球毛壳菌ND35能够减缓根系活力的下降,其根系活力高于对照,并且生防菌组合处理的根系活力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2.3 不同处理黄瓜防御酶活性变化

由图2A看出,J2+ND35+FOC、ND35+FOC和J2+FOC处理的CAT均在第3、7、11 d出现活性峰,其中以第3 d的峰值最高,FOC处理在第3 d达到活性高峰后迅速降低,随后一直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相比FOC处理,J2+ND35+FOC处理在第3 d与其差异最大,CAT酶活性提高34.13%,相比J2+FOC和ND35+FOC处理,CAT酶活性提高16.55%和9.03%。CK处理酶活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

由图2B可知,不同处理的SOD活性水平具有明显差别,且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其中J2+ND35+FOC处理在第5 d和第11 d出现活性峰,并且总体SOD活性高于J2+FOC、ND35+FOC处理以及FOC处理,处理第5 d时高于FOC处理 33.71%。CK的SOD活性变化不大,但总体高于FOC处理。

由图2C可知, J2+FOC和J2+ND35+FOC处理的POD活性迅速上升,J2+FOC处理在第5 d达到峰值,J2+ND35+FOC处理在第13 d达到活性峰值,但是低于J2+FOC处理第5 d的活性。ND35+FOC处理在第3 d和第11 d形成活性峰,FOC处理在第3 d时POD活性迅速升高随后回落到CK水平,CK的酶活变化不大。在所有处理中,J2+ND35+FOC的POD平均酶活力最高,第13 d时高于FOC处理12.43%。

由圖2D可知,各处理PAL活性在第3 d时形成第一个活性峰。J2+ND35+FOC处理在3~7 d保持较高的PAL活性水平,FOC处理在第5 d和第9 d形成活性峰,且平均酶活性水平略高于CK。J2+ND35+FOC与FOC处理第7 d酶活性差别最大,高于FOC处理10.46%。

猜你喜欢
枯草芽孢杆菌
菌糠中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增殖条件响应面法优化
一株生产有机硒菌的筛选鉴定及有机硒转化能力测定
粪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评价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BS—8D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试验效果及作用机理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
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免疫功能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21代谢物对大豆茄镰孢菌的抑菌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对板栗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对花生镉积累及生理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