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春
前不久,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滨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范围涵盖我国黄(渤)海多个候鸟栖息地,总计16个地点,拟分两期申报。本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期范围在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遗产地包括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遗产区面积为1886.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为800.56平方千米,合计2686.99平方千米。
黄海生态区位于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EAAF)的中心位置,在跨国迁徙候鸟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每年有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大批量、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全球性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5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此外,全球濒危物种丹顶鹤40%~80%的越冬种群依赖这片栖息地生存。基于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突出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第10条(生物多样性)标准,它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珍稀濒危候鸟保护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故而批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和我国其他所有17项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不同的是,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表明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正在从陆地走向海洋。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备受世界关注的黄海生态区—江苏盐城黄海湿地。
盐城,因东临大海,煮盐、产盐而得名。这里有着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千米,约占江苏全省滩涂面积的3/4,全国的1/7。在土地资源日见稀缺的今天,每年从长江、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经东海、黄海双向推托,沉积增加的滩涂就达3万亩以上。因此,盐城又被称为神奇的“息壤”。
盐城黄海湿地主要是一种沿海滩涂湿地(海滩、河滩、湖滩的总称),它处于潮间带,也就是海水涨到最高点与退至最低点之间的海滩范围。
这里是真正的沧海桑田。晚更新世以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和东亚海岸大陆架沉降两个过程互动形成、演绎出壮丽的大地史诗。造就这片沧海桑田的最大功臣是黄河和长江,以及洋流与潮汐。
1128~1885年,黄河改道向南,夺了淮河的部分河道,从江苏北部的盐城入海。在这700多年时间里,它每年携带着约十几亿吨的泥沙而来,几乎占全世界大河输沙总量的1/5。可想而知,在其入海口,自然会沉积形成广阔的三角洲,盐城的海滨滩涂面积日益增加。1855年,黄河改道,长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让盐城的海滨滩涂面积依然持续增加。而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游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加上一系列大坝的作用,来自长江、黄河的泥沙显著减少,盐城滩涂向海里扩张的速度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在洋流的作用下,盐城北部区域的泥沙质海岸出现冲刷的局面,同时将来自黄河口和长江口的泥沙一起搬运至条子泥区域。此外,另一种海洋动力—潮汐的作用也在塑造这里的地形、地貌。条子泥区域的潮汐具有涨潮猛、退潮缓的特点,在涨潮过程中,大量泥沙被推向海岸;在退潮时,缓慢的退潮过程将被推至海岸的泥沙不断累积于海岸带上。千百年来,在潮汐的作用下,黄海海岸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辐射沙脊群。
辐射沙脊群分布于江苏中部海岸带外侧、黄海南部陆架海域,北自射阳河口,南至长江口北部的蒿枝港,总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大体上以弶港为顶点、以黄沙洋为主轴,自岸至海呈展开的褶扇状辐射,由多条沙脊和分隔沙脊的潮流通道组成。脊相间分布,水深多为0~25米,个别深槽可达38米深。辐射沙脊群是呈辐射状分布、出露于海面以上的沙洲与隐伏于海面以下的沙脊,以及沙洲或者沙脊之间潮流通道的总称,被称为“海上迷宫”。
辐射沙脊群在洋流、潮汐、沉积物堆积、大陆架沉降等多种动态过程的影响下,持续塑造着盐城黄海海岸的地貌、景观和生态过程,这里保存了全球面积最大的天然粉砂质潮间带,为底栖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成为鸻鹬类迁徙候鸟补充能量的天堂。
盐城黄海湿地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兼具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丰沛,这里由此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动植物群落,同时保持了滩涂栖息地类型和底栖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数百种滩涂生物在这里产卵、育肥生长,鸟类在这里栖息、繁殖。统计显示,这里是415种鸟类,216种鱼类,26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以及500多种无脊椎动物生存、繁衍的家园。
自然界中,很多鸟类具有沿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的迁移特性,这些随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其中,有些长途迁徙的候鸟从俄罗斯东部以及阿拉斯加部分地区,向南飞往热带地区或南半球过冬,这条迁徙路线被统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对于众多在这条线路上迁徙的候鸟来说,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黄(渤)海地区沿海滩涂都是它们最为重要的中转站,甚至是唯一的停歇地。当地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丰富的食物和广阔的潮间带滩涂为包括鸻鹬类鸟类在内的各种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与取食场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经评估确认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16块重要湿地,其中,黄海生态区占据7席,盐城则是这些湿地中面积最大、分布最连续的一块。根据1990~2017年的监测结果,盐城范围内的越冬鸟类数量为20万~50万只。每年春秋,会有近百万只鸻鹬类迁徙候鸟经停盐城。
这也意味着,“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在全球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价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后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枢纽和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或繁殖地。位于盐城的一期位置最重要,面积最大、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是多种生态学过程的交汇区域,对黄(渤)海生态系统具有全局影响。该区域记录到了2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的全球受威胁物种,包括3种极危物种(勺嘴鹬、白鹤、青头潜鸭)、8种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栗头鳽、东方白鹳、丹顶鹤、中华秋沙鸭、小青脚鹬、大滨鹬、大杓鹬)、12种易危物种(卷羽鹈鹕、黑嘴鸥、遗鸥、黄嘴白鹭、角鸊鷉、花田鸡、鸿雁、小白額雁、斑脸海番鸭、长尾鸭、红头潜鸭、白枕鹤)。此外,还有一些近危物种(红腹滨鹬、半蹼鹬、黑尾塍鹬、白腰杓鹬、斑尾塍鹬、震旦鸦雀、弯嘴滨鹬、铁嘴沙鸻、蒙古沙鸻、翻石鹬)等依赖盐城黄海湿地生存。国际社会尤为关注的是其中3种鸻鹬类鸟类(勺嘴鹬、小青脚鹬、大滨鹬),它们的生存尤其依赖于黄(渤)海湿地及其邻近地区。
勺嘴鹬,因其嘴如勺状而得名。每年,它们都会进行一次长达5000千米的迁徙,从位于俄罗斯北极圈境内的繁殖地,飞往中国南部、孟加拉和缅甸等处越冬。在这之间,盐城湿地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场所,全球超过50%的勺嘴鹬都会来到此处觅食、换羽,停留时间长达7个月(4~10月)。由于栖息地丧失,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目前勺嘴鹬的全球数量不足500只,如果不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很可能在10年内灭绝。
盐城黄海湿地不但拥有数十万迁飞的鸻鹬类候鸟,更有以丹顶鹤为代表的冬候鸟,以及以黑嘴鸥为代表的夏候鸟。
黑嘴鸥,湿地的“精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由于盐城拥有成片的碱蓬群落、适宜距离的湿地水源、较低的人类干扰等条件,于是,全球三分之一的黑嘴鸥将自己的繁殖地选在了这里。
在盐城黄海湿地的众多物种中,丹顶鹤和麋鹿都是耀眼的明星,它们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绝非偶然。
丹顶鹤被誉为“仙鹤”,它高雅俊逸、“红运”当头、爱情忠贞、寿命长久—这些特点让丹顶鹤作为吉祥鸟“鹤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上,丹顶鹤不仅受到国人的推崇,而且在我国境内有着广泛的分布。后来,人口增长、荒地开发、农药使用、人为猎杀等原因让有着“仙鹤”美誉的丹顶鹤日渐稀少。目前,全球的丹顶鹤野生种群不到2000只,1999年之前在盐城越冬的丹顶鹤维持在800~1000只,而2000年至今,丹顶鹤数量约在500~800只,大多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难怪这里有“丹顶鹤第二故乡”之称。
丹顶鹤对于栖息地的要求非常严格,一般觅食、繁殖都在水深20~40厘米的水域中。盐城湿地既有水源,又有滩涂可以让其觅食鱼虾和软体动物,并且气候适宜,有植物可以遮蔽,人为干扰少,自然成为了丹顶鹤越冬的佳选。每年,丹顶鹤飞越几千千米到这里越冬,它们会从11月份一直停留到次年的3月份再返回北方。这里是它们生命的轨迹,生存的需要。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自然界鹿科动物中最为年轻的鹿种,动物分类学家将它归类为鹿科麋鹿属。历史上,麋鹿共有5个物种,即双叉种、蓝田种、台湾种、晋南种、达氏种,现存者为达氏种。麋鹿体长达2米,重100~300千克,它的脸细长又不是马、角分叉又不是鹿、脖颈长又不是骆驼(也有说蹄大又不是牛)、尾有黑毛又不是驴,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化石显示,糜鹿在我国生活了数百万年,曾繁盛地生活于沿海滩涂。3000多年前,在北起辽宁、南至海南、西自山西和湖南、东抵海边的辽阔大地上,广泛分布着麋鹿,其主要分布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之后,随着气候变化以及人类不断开垦麋鹿栖息地、猎杀麋鹿,到18世纪,中国境内的野生麋鹿种群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两三百头,专供皇家狩猎。
1865年秋,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时,窥视到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这一发现见诸报端后,顿时轰动整个西方科学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除一部分被八国联军盗运往欧洲各地之外,几乎被杀光,中国境内再也看不到麋鹿的身影。
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13雄,26雌),落户黄海滩涂湿地,之后建成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努力,这里的麋鹿数量已经达到4556头,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并且实现了野外放养,野外种群数量已经达到900多头,结束了全球千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
盐城黄海湿地不仅仅是动物的家园而已,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同样有着许多意义。
湿地是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之场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湿地调蓄洪水、净化水源的功能不仅为人类提供清洁水源,补充地下水,还时刻为我们抵御自然灾害(洪灾、旱灾与风暴潮等)。可以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无处不在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湿地公约估计,全球至少有10亿人—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鱼作为其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全球至少有3500万人直接从事渔业捕捞或养殖,每年至少创造了550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湿地是全球各国吸引游客的重要场所。据估计,仅美国这一个国家,湿地带来的旅游收入每年就达240亿~37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仅占陆地面积约4%的泥炭地所封存的碳即达到了4000亿~7000亿吨,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1/3强。如果不有效地保护泥炭地而任其退化,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足够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00ppm(百万分比浓度)。
过去50年,我国黄(渤)海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湿地严重退化和丧失,湿地面积缩小约2/3,大量的候鸟栖息地亦随之消失。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工业发展下的城市扩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都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滨海湿地底栖生物的产量因此而减少,迁徙水鸟的食物供应也受到极大影响,并给潮间滩涂生态系统带来持久的损伤。加之外来物种入侵、水产养殖及其他人为干扰加剧等,导致这里部分水鸟的数量出现明显下降,对迁徙水鸟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迁徙候鸟对栖息地非常“忠诚”,它们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固定不变,迁徙路径代代传承,一旦一处栖息地消失,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它们的消失。盐城湿地如果被破坏,20多种全球受威胁物种面临严重的灭绝威胁,丹顶鹤将被迫寻找替代越冬地。
候鸟对栖息地的需求是由迁徙路线上很多个“跳板石”组成的生命网络,盐城黄海湿地只是该生命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保护候鸟,就需要对迁徙路线上的其他候鸟栖息地进行系统保护。盐城黄海湿地的成功申遗,不仅为我国其他14块关键候鸟栖息地的申遗打开了大门,同时为迁飞区其他21个国家进行系列申遗创造了条件。2020年,同样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韩国滩涂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后还会有其他国家提出本国针对这一迁徙路线的系列申遗方案,我国也计划在2023年之前进行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申遗工作。随着国内后续14处保护地的加入,遗产地范围将扩展至鸭绿江口、辽河口以及黄河三角洲等地,届时将为候鸟迁徙构筑起更广泛而可靠的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