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黑川良一《反向折叠》作品的沉浸性

2019-09-03 08:14吴琼盛瑨
锋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影像形式

吴琼 盛瑨

摘 要:光影和声音在独立的空间中完美融合,使视听装置整体上显得更加完满。沉浸性是指观众能够投入到由科技手段创建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沉浸在这个环境中。多重感官的冲击带给观众一场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关键词:视听装置;沉浸性;影像;形式

1 绪论

2018年3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第零空间计划”推出了黑川良一的新媒体艺术展《反向折叠》。黑川良一很好的利用了多屏视听装置,营造了一个沉浸性極强的现场,带给观众一场多重感官冲击的视听盛宴。这是一个艺术美感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作品,黑川良一试图将观众带离现实世界,带领他们进入这个由光影、声音构建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艺术作品,打破了原有的边界,脱离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范畴,带给观众的是耳目一新的感受。

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无形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其突出的特征。比如沉浸性。传统的艺术形式也能带给观众感官上的享受,但观众和作品是两个个体,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入,观众能够和作品产生交互,参与到作品中去。从而削减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让观众和作品融为一体,也就是逐渐打破了观众和作品的边界。

视听装置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带给观众的是更为强烈的沉浸性体验。这种强烈的沉浸性甚至可以让观众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的融入到这个作品的世界,有效的模糊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界限。这一种沉浸性作品形式在得到大众认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其作品是价值和存在意义。

本文则主要通过黑川良一的作品《反向折叠》,来探讨一下视听装置作品中的沉浸性。

2 《反向折叠》的影像内容

视听装置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带给观众的是更为强烈的沉浸性体验。这种强烈的沉浸性甚至可以让观众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的融入到这个作品的世界,有效的模糊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界限。这一种沉浸性作品形式在得到大众认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其作品是价值和存在意义。

2.1 作品的主题

《反向折叠》是由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创作的一件艺术作品。作者受到天体物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启发,以原始科学数据为起点,将抽象化的数据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作品。

当观众进入到一个超过600平方米的独立展厅时,立刻看到三块巨大的显示屏和一个供观众观赏的小型区域。影像播放之前,现场工作人员会要求观众躺在观赏区,以保证观众的观赏状态。然后由三块巨型显示屏播放影像。影像利用几何形状、像素、各种环境的剪影等元素,表现了分子云、核聚变这样的宇宙形态,搭配MIDI设备创作的声音,由点到线再到面,就像一个个宇宙爆炸的瞬间。

将数据可视化,将抽象的形态具象化,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的画面。上一秒还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云层,下一秒就变成一块安静孤独的立方体。宇宙这个主题给观众构建了一个足够大的世界,你在感受到宇宙的宏伟辽阔的同时,也在感受自身的渺小。观众在空旷的展厅中已经显得渺小,在这个构建的宇宙世界中更显得不值一提了。

2.2 作品的意义

虽然作者通过及其正式的方法获取灵感,但是作品却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浪漫感受。视觉与听觉创造的美学世界,像是在代替我们向宇宙发出问询。黑川良一的画面带观众的是无处可逃的冲击,像是一击又一击的重拳直直的打在观众的脸上,但同时他也有温柔的间隙,偶尔也会沉默的、安静的,像一缕缕温柔的风抚摸你受到重击后的脸。他带着你穿越一个又一个变化,从一块屏幕穿越到另一块屏幕,最终陷入黑暗里。

当观众沉浸到这样的环境时,观众会开始脱离自我进行思考。数字技术的痕迹在画面中无法抹去,同时它呈现出来的也是一种艺术形态,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存在的意义,又或者在这样宏大又静谧的环境中,万物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或许黑川良一并没有要特地指出某一点让大家进行思考,而是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让观众可以去思考。毕竟有时候,思考这个动作比思考出的结果更有意义。

3 《反向折叠》的沉浸性表现形式

3.1 作品内容的表现形式

《反向折叠》这个作品表现了九个场景,描绘了一幅恒星演变全过程的图画。整个衍变虽然在画面上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但也几乎按照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来运行。宇宙中的气体、灰尘经过一系列宇宙现象,最终经过撞击形成一颗新恒星。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就像进行了一场宇宙变迁的大旅程。黑川良一将严谨具象的科学数据通过迷幻抽象的影像来表达,他的画面是不按规则却包含逻辑的艺术展示,它将画面中的形态从原始形态中抽离出来,变得抽象化。虽然他的画面都是从原始形态出发的,但最终充满艺术感的呈现早已将观众带离那个原始的世界。

3.2 作品展示的表现形式

超过600平方的展厅,三块巨型的展示屏,精细的视听设备,共同构建了这个“影音装置”。

作者选用了三折幕的形式,也就是三块直幕拼接而成的屏幕,当观众观赏时,会体验到被画面包裹的感受。这样的形状让可视角度更宽广,视觉冲击效果更强烈,从而让观众获得更为优异的沉浸式体验。

观赏区域是一个配置了震动装置的台子。台子上只是简单的铺设了一层毯子,躺着的时候并不会很舒适,但同时又搭配了柔软的靠枕,让观众在较为舒适的观赏环境中又不至于舒适到忘记观赏这件事情。配置的震动装置会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而起伏,音乐节奏急促时震感就较为强烈,音乐节奏舒缓时震感就较为微弱。

作者利用震动装置配以不规则的震感,最终给与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观的冲击。封闭的空间被极具情感的迷幻噪音和不规则的抽象画面填满,观众被这样的环境柔软的包裹着,在不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又能留有自我思索的空间。

黑川良一的电子世界一如既往的细腻深刻,通过内容和展示的完美结合又一次让观众沉浸其中。空间、光、声音这些不同的派别,在这里却被相互触发从而构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现场。黑川良一试图去击碎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边界,这些独立的媒介就像隐藏在作品中的一条条线索,观众通过发现每一个细小的线索,从而得到每一次难忘的感受,最终构成一次难忘的旅程。

4 《反向折叠》的沉浸性拓展

黑川良一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将采集到的声音和图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数码操作,所收集到的原材料逐渐脱离出原始形态,幻化出充满自我灵魂的新的艺术形态。利用不规则的震感和催眠式的脉动,呈现出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的新世界。无疑,《反向折叠》是数字时代下的产物,同时带给了观众不同以往的沉浸性体验。接下来我会分别从空间、情感的方面来简单阐述一下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地方。

从空间上来说,数字技术的创新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创作条件,艺术家往往不在束缚于材料、形式,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艺术家甚至可以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黑川良一选择了用折幕的形式搭建了这个虚拟空间,但我觉得如果选择用弧幕的形式会更有沉浸感。作者可能出于实用性的考虑选择了采用折幕,因为折幕相比于弧幕来说,便于拆装、灵活性好。但出于艺术效果考虑,我觉得弧幕能给观众更为完整的包裹性,因为折幕的屏幕与屏幕之间的连接处会产生硬边和缝隙,可能会让观众有一瞬间出神的可能。利用弧幕则可以最大程度的拓展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條件允许的可能下,我觉得弧幕是更优于折幕的选择。

从情感上来说,视听装置带给观众的是更加全情的投入。感官的刺激度往往控制了沉浸感的强弱。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地刺激观众的感官,从而让观众把一个虚拟的世界想象成“真实”的世界。作者选择了震动装置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我觉得这种方式较为单一,可以同时搭配一些其他形式。因为作者带领着观众参观的是一场宇宙星际间来回穿梭的旅程,所以可以搭配一些风力的作用,根据控制风力的强弱产生真实飞行的错觉,让观众更加的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放在艺术装置上,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沉浸性。同样作者通过控制作品中的颜色、形状、声音等等,都是可以让观众真实的进入到自己所创建的世界中的。

数字技术的发展渐渐改变了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方式,同时艺术的沉浸性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种改变无论是对作者、作品还是观众,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相信这种影响还会逐步扩散,一路发挥着它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魏佳. 数字时代视听艺术的沉浸性探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6,(4).

[3]宣琛昊. 黑川良一的奇点和阈值[J]. 艺术当代, 2018, 17,142(03):22-25.

猜你喜欢
影像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