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博弈中的舆情反转研究

2019-09-03 09:34王璐瑶
新闻前哨 2019年4期
关键词:重男轻女风雅善款

王璐瑶

[摘要]本文以“王风雅事件”为研究对象,溯源舆情反转,从反转自身出发,分析各方主体在舆情中的博弈来阐明反转成因,以期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舆情反转 新媒体

2018年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文《王风雅小朋友之死》(现已删)称,河南省太康县一2岁半女童王风雅被诊断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以此为由网上筹款15万元。该善款用于儿子的兔唇医治,未救治王风雅,导致不到3岁的凤雅离世。該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多名微博大V转发,网友指责杨美芹“诈捐”、“重男轻女”。25日,当地公安、众筹平台等机构发声澄清,否认自媒体的说法。王凤雅家属通过水滴筹发起两次网络筹款,金额共计3.8万余元。筹款未被挪用,全部用于风雅的治疗。26日,多家媒体跟进报道,网友转发道歉。同年9月,杨美芹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起诉作家陈岚名誉侵权,法院当灭立案受理。

一、“王凤雅事件”网络舆情反转概述

“王风雅事件”网络舆情两大反转关注度最高,即“诈捐”和“重男轻女”。

“诈捐”主要涉及两方面,善款的数额和去向。以水滴筹为代表的网络募捐平台是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募捐也基本为大众所接受。但近年来,频发的诈捐事件使得公众极为敏感。捐款者不仅献出的是金钱,更是对风雅的同情和其父母的信任。“诈捐”触犯公众“善”的底线,引发社会信任危机。“重男轻女”直击公众痛点,新闻真假并非重点,性别不平等、城乡差异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社会价值才是和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容易引起共鸣。

局部事实引起情感共鸣,情感游离于真相,真相触发或构建更广泛的价值,价值再次驱动情感,基于新的事实基础上重构真相,由此完成反转的发展过程。

二、舆情反转中的四方博弈

公众(以网民为代表)、媒体、当事人(风雅家属)、第三方平台(政府、“水滴筹”等)这四大主体在舆情反转中怎样博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互相之间如何影响?这种博弈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媒体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媒体自身承担信息提供的功能,引导舆情。另一方面,网民虽有新媒体作为自己的舆论阵地,但要从虚拟走向真实,必须依靠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因此首先汇集媒体报道情况。风雅3月离世,直到5月24日,《王风雅小朋友之死》一文发布事件才受到关注。游识献等大V在微博平台上转发,事件得以广泛传播。但该文核心事实并不符合现实,出现“诈捐”、“重男轻女”等指向性明显的字眼。红星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代表,在风雅离世后就发布调查报道,但并未受重视。

舆情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公众充斥着愤怒的情绪,指责王凤雅父母。大多数微博用户选择相信自媒体,围观谩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加速传播。

事发当天,红星新闻记者致电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确认治疗儿子的费用是由嫣然基金承担,并非善款。“水滴筹”平台也立即发声称善款并非15万元,而是35689元。至此,第三方平台澄清部分真相。隔日,政府代表泰安公安机关证实了善款数量和去向,第三方平台的事实阐述基本完成,却未迅速扭转舆情。 新京报、澎湃等权威媒体跟进评论,微博大V致歉,舆情才真正转向理性。舆情即便后期回归理性,但情感凶素仍然保留。

在舆情反转中,当事人杨美芹几乎没有发声,家属一方只有风雅爷爷。在舆情一边倒的初期,当事人话语权严重缺失,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澄清质疑后也没有主动发言,始终处于舆情弱势地位。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中,自媒体是“双刃剑”,舆情引导有强势地位,但真实性难以保证。

在信息不够透明、权威消声的情况下,公众容易被碎片化信息和个人情感冲击,自行站队,个人行为上升为集体模仿,新媒体的匿名性特征加剧了群体极化。

涉事单位局部展示事实,当事人媒介话语权低,两者在舆情反转中并非决定性力量,需要依靠媒介发挥作用。舆情反转本质上是真相背后的价值交锋,重新审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真相。

参考文献:

[1]谭宏民、赵欣茹:《探析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新闻传播》2015年第15期

[2]王新颖:《“后真相”语境下“小凤雅事件”舆情反转过程与成因分析》,《东南传播》2018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重男轻女风雅善款
“圣诞老人”滑雪筹善款
赴一场风雅,赏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Boy Crazy
颂风雅征稿
着风雅汉服,做谦谦君子
女生比男生成绩好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关系初探
公开善款去向才能拉直问号
每一笔善款都应成为“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