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杰 肖萧 金宇 李登陆
石漠化(Rockydesertification),主要指我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地貌上所发生的,人为干扰与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土地极端退化现象,是当前我国两大生态环境问题“南石北沙”中的“南石”问题,被环境学家称为“地球癌症”。作为西南岩溶地区腹心地带和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的毕节市,由于其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因此毕节市石漠化问题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毕节市石漠化治理工作,在维护两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100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毕节市8个县(区)全部纳入,并安排专项资金,探索毕节市石漠化治理模式,2011年,全市所有县(区)全部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自此,毕节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县的积极配合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石漠化步入治理快车道。
一、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现状
一是资金投入大,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以来,至2018年,10年间毕节市石漠化治理获得中央累计投资达7.58亿元,加上省、市的资金配套和支持,平均每年超亿元的资金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治理面积大,十年来,全市规划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531.99平方公里,直接为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贡献20个百分点,同时对治理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是重视程度大,为推动毕节市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市级层面成立一个副县级的管理机构——毕节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同时各县(区)成立相应的副科级的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专门从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二、毕节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做法
2008年至2018年,毕节市石漠化治理先后经历了3年试点工程阶段、5年重点县治理阶段和“十三五”调减治理重点县3个阶段,在此期间,毕节市所有县(区)都一直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重点区域,按照国家治理石漠化土地50万元/平方千米的投资标准,以石漠化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围绕林业、畜牧、水利三大措施,综合采取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包括封山育林、营建防护林、营建经济林、营建薪炭林及开展林下种植,草地建设及草食畜牧业发展,包括人工种草、草地提质增效、棚圈建设、购买饲草机械及建设青贮窖等,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建设,包括坡改梯、建设生产道路、开展河道整治、排灌沟渠建设等三大工程建设内容,同时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总结提炼模式等方面出发,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1、活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体制和机制
毕节市石漠化治理从投入保障机制、产业成长机制、科技保障机制、工程建设机制、工程监理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创新和活化了束缚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体制和机制,带动了毕节市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确立了林草植被恢复优先的石漠化治理思路
“缺水少土少绿”是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林草植被既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又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恢复林草植被,能逐步在石漠化地区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发挥森林植被保水、固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作用,逐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恢复林草植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目的,又是石漠化治理的手段,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从根本上遏制石漠化的治理思路。一是大力推进封山育林。毕节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土层贫瘠浅薄,但降水量充沛、雨热同季,植被种类丰富,虽然封山育林措施的林草植被恢复周期相对较长,但投资少、易操作、效果明显,恢复的森林植被群落稳定性也较好。二是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加快林草植被恢复。通过推广应用容器育苗造林、雨季造林、保水剂蘸根造林等适用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治理成效。
3、总结提炼符合毕节实际的石漠化防治技术路径和模式
毕节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通过经济开发加快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开发和扶贫的有机结合,综合施策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通过产业化综合协调发展、合股经营、企业自主投资经营、干部职工领办、能人带动、部门扶持等多种经营方式,围绕生态与经济的结合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践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技术路径和模式探索,形成了封山育林与人促修复主导型模式、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模式、岩溶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模式、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模式、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等石漠化治理技术模式。
4、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对提高石漠化防治成效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在治理实践中,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实效,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石漠化综合防治的全过程。一是落实科研支撑单位,大力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二是在石漠化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治理模式与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四是在工程实施中选择治理成效突出的小流域,加强总结分析,积累成功经验,树立推广治理典型。五是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和治理评价体系,及时对工程建设进展及成效做出客观评价,指导后续年度工程的有效开展,避免、减少和校正工程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石漠化治理工作中,人地、林粮、林草、保护与发展等两难选择矛盾交织。为此,毕节市一方面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治理模式与科研成果,吸收转化了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雨季造林、保水剂蘸根造林、地膜覆盖造林等植被恢复技术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了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林学院及市级科研机构的合作,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探索新的治理技术措施和治理模式,提高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含量。先后争取了科技部“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石漠化)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和“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鍵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在毕节石漠化治理工程区协作实施。
5、积蓄多方力量释放治理合力
一是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石漠化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宗旨是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毕节市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经营模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二是把石漠化治理与其他生态工程相结合。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单靠国家投资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毕节市拓宽治理思路,积极整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色通道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造林补贴,以及农业部门实施的精品水果、茶园,扶贫部门实施的产业化扶贫,水利部门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畜牧部门实施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等项目推进石漠化治理,形成多部门、多投资、多措施、高效益的“三多一高”石漠化治理格局。三是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毕节市紧紧围绕“治石、兴林、富民”这个中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石漠化治理措施和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林下产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四是把石漠化治理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毕节市紧紧围绕“完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三大制度,推进林权制度、国有林场、营林体制、林业执法四项改革,建立生态红线保护、资产负债审计、资源有偿使用、国家公园管理、林业产业扶持五项机制”的深化林业改革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带动、公司担保授信、农户互换等模式,建立石漠化土地流转机制,由合作社、企业、大户流转石漠化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殖业,不断创新石漠化治理建设、管理、投融资等机制,用改革的力量更快、更好地推进石漠化治理。
总之,2018年,毕节市户籍人口密度已高达341.8人/平方千米,远远高于全国、西部和贵州省的人口密度,控制试验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是推进和巩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从正确定位生态修复优先的治理思路和健全、完善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两方面出发,从根本上找到一条适宜毕节试验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出路,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发展,以保住现有石漠化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551700贵州省毕节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2.551700贵州省毕节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