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网络与运动生存及其关系的创新研究

2019-09-03 08:14杨双双
锋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关系

杨双双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和运动生存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从宏观方面,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使社交网络变得松散化、多元化;从微观方面,个人也更加注重身体认知,强调运动生存。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从社交网络、互联网两方面(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化个人主义,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操作系统,在这种新型系统下,出现了社群交往现象。而人们对此交往现象的认知,加深了对运动生存的理解。反过来,这种理解又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向更深层次变革发展。本文第一部分以社交网络的变革为主题展开。通过对智能设备的数据分析得知,人们交换信息主要是通过这种新型社会操作系统实现。而这种社交网络的”室内化“更新了人们的身体认知。本文第二部分围绕互联网的变革展开探讨。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传播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变革发展,在此形势下,人们对运动生存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他们采用跑步、瑜伽、摔跤等活动强身健体,其中跑步是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形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交网络;运动生存;关系

彼得和特鲁迪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彼得的妻子特鲁迪跌倒时,头部猛烈撞击到石头,失去了意识,彼得见状赶紧将妻子送往医院。当特鲁迪躺在病床上时,彼得用手机记录了妻子被层层纱布包裹、缠紧绷带的头。随后,彼得将这些图片发给了朋友,当消息被转发后,仅仅一天多的时间,彼得就收到了整个北美近150人发来的祝愿和鼓励),这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那么何为网络化的个人主义?与扼杀人类的社会性相反,他们的故事说明了在信息技术时代,人类交往更加简捷高效,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被钉在了人类的相互关系中,作为个人变得越来越网络化和信息化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化的个人主义。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即以个人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群体分离,相反,这是一种用网络代替个人的体系,通过网络实现个人与群体的连接,因而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又被称之为新型社会操作系统,它与古代的官僚主义、生活群体等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会操作系统,它是一种片段化、多元性的操作系统,是一种能给予机会、制定标准的类似于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结构。在此系统中,人类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即它可以实现多任务处理,人类几乎又是同时做几件事的,即它可以实现多线程。此外,通过对过往行人的观察发现,当人们低头发消息时,他们依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他人建立起一种相互连接的、散落的多元化社交体系。技术的应用需要人类的鼓励,而人类的核心是身体,但往往社交网络减少了人类的运动量,这就要求人类有正确的身体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之后要付诸行动,而不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的方式不拘一格,通过问卷得出,最主要的方式是跑步。在此背景下,跑步不再是人类为了削弱自身不完美的因由,而是一种对运动生存高度深刻的领悟!

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体验,通过互联网,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网络体验,如qq、微信的使用就实现了这一点,人类可以通过好友动态、朋友圈等方式满足自我需求。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收集是互联网技术带给人类的又一实用性的美好体验。通过互联网,人类甚至可以足不出户获取目标信息、实现能量转换。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工具(如网络、新闻、电话等)获取外界信息。这些方式下,个人也并不是独立于他人的系统,而是整合于社会群体关系的系统中。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高效的方式,最大程度上考虑人类社交的需要和他者抵达个体的界域。当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人类需要在应用技术和运动生存二者中寻求平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技术。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类观察和问卷调查得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身体认知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有人认为应该加强运动、保证好的身体,这是应用技术的出发点;但有人却认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足不出户的条件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而不应浪费时间运动生存。毫无疑问,后者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从大的方面,一切组织运动的基础都是强壮的身体,从小的方面,就应用互联网技术分析,如果个体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么他势必会花费时间看医生,相反,一个注重运动生存保持健康的人就不需要花费前者看医生的时间,试想,难道前者看医生的这段时间不也浪费掉了吗?是的,而且这才是最大损失的浪费时间、真正的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运动生存能增加身体意象,并且对其进行正面评价,维持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它还能保持人类良好心态以及传达良好心态。所以,树立正确的身体认知,主动地进行运动生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英)斯盖尔敦著.移动就是一切[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何巧云,金潔琴编著.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信息知识与网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4]东方尔编.你在网上吗? 蒙面狂欢的网络虚拟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5](美)李·雷尼(LeeRainie),(美)巴里·威尔曼(BarryWellman)著.超越孤独 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关系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基于图片分享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