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2019-09-03 08:14李文玉
锋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新媒体环境真实性

李文玉

摘 要:在如今的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新闻事实的传播方式与环境越来越多。在网络媒介加速新闻传播新闻的速度的同时,新闻本身的存在意义就不断的减弱。为使得新闻本身发挥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方式监管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真实性

1 新闻丧失真实性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1.1 新闻丧失真实性的原因

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个是传统的媒体自办网站发送的消息,比如之前就一直存在的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环球网、新华网等。二个是由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发送的消息,然后第三个就是由普通市民们自发编辑然后发送出来的消息。这三个不同的新闻来源的信息真实性也是逐步降低的。这其中有是否专业,是否能扣中事实重点等。特别是后两种新闻来源经常存在复制性的新闻而非原创性的新闻。相比起来,复制性的新闻由于种种原因,原来有难以把控其真实性,甚至于虚假的新闻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作用。

这其中有过度追求时效性、过度看重“点击量”和追查惩戒力度的不足。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错过了某些时刻的新闻就没有价值也没人愿意点击。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时效性而没有核实具体信息,非常容易存在新闻丧失其真实性。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这样也给新闻的传递源头造成了十分之大的压力。同时也因为现在存在大量的由普通市民们自发编辑然后发送出来的新闻,海量的信息在时效性的压力下更难进行信息的提取和编辑的工作。甚至于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速度对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提出了挑战。而过度的看重“点击量”,非常容易造成为了向人们猎奇心理的方向进行造价的假新闻。这种由于新媒体环境,似乎把新闻逼着走夸张恶意博取眼球和强行煽情的路线。然而这个情况的发生也是符合 “裸体与吉他”原理。同时追查惩戒力度的不足也使得人们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丧失对心里原先存在的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社会责任感。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质也给了新闻传递者隐蔽的一层面纱。同时也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有关部门很难进行责任方面的定性和相应的追查工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上述的某些人的“取巧”行为。

1.2 新闻丧失真实性的具体表现

在新媒体关键下存在着很多的假新闻。在这些假新闻当中也存在着由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进行编造打压同行,也存在为了博取点击量而“无中生有”的情况。如在新媒体传播的大环境中一直有关于食物相生相克,海鲜和水果不能同时吃的新闻。然而后来在经过某个清华博士的辟谣后才知道,海鲜和水果需要造成人发生所谓的二价砷还原为三价砷,而三价砷为砒霜的主要成分,容易导致中毒反应,然而实际上,清华的某位博士站出来辟谣。说海鲜和水果之间确实会发生这种反应。但发生的前提是需要人吃下足以把他撑死的相应食物。

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话语权。于是也存在因为人们受到不同学习程度、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阅历导致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新闻存在着由于传播者和受众在思想观点不同而导致的缺乏真实性。而这种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身观念的情况也使得新闻真实性不断下降。并且根据相关数据调查,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相应的新闻内容的转发分享和二次编辑时,大部分人选择了“有时会,有时不会”。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导致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真实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于此同时,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每个发言者都是“匿名者”这一点,也是导致新闻失真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想发言,“匿名者”这个头衔给了某些人说话的底气,但也给了某些人造假的面具。这也使得某些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为了博眼球等,由于难追责而出现奇怪的心理,暂时性的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 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想使得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保持真实性。需要媒体工作者的求实意识和相应领导人的求真意识。从发布信息的媒体人来看,需要新闻编辑发挥求实意识承担选稿与编辑上网等工作,花足够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在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后再进行相应的跟踪报道。同时媒体领导人也需要从自身做起,不以社会的點击量高低来评判新闻是否为好新闻。而是应该更加关注新闻本身的情况和质量。从自媒体平台来看,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需要平台针对“假”新闻设立合理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需要每一个观众树立自身对新闻真实性需求的观念,从自身角度上对“假”新闻不买单。

3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成为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使得新闻的传递方式变的更加快捷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性,人们受到不同学习程度、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阅历。对于不同的新闻的不同侧重点存在不同的关注度和想了解的程度。并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介技术在被广泛应用后,新闻信息碎片化的同时信息形态也变的虚拟化,这些都使得新闻丧失其应该具备的真实性。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应该如何进行防假和打假是需要长期讨论和长期了解研究的。这是一项需要国家、社会、媒体及公民协同的长期而艰巨任务。这一重大工程,必须在建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在客观分析,主动预防,并且有效防惩的状态下。新闻才可以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菊爱.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析[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15(6):50-56.

[2]刘朝霞. 重新认识公众的力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 青年记者,2016,(25):50-52.

[3]赵亚光. 扬长补短 嫁接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应对之策[J]. 视听界,2011,(5):89-90.

猜你喜欢
新闻新媒体环境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