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冲突的成因及预防

2019-09-03 02:00高晓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失序

高晓娜

摘    要   在小学家校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频率和深度不断增加,家校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家长与学校之间由于教育焦虑、责任分散、信任危机以及沟通上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爆发矛盾冲突,这种矛盾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只有家校共同提高教育观念、厘清责任界限、发挥媒体积极作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有效预防冲突,营造家校携手并进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家校关系 家校冲突 失序

当前社会对家校共育越来越重视,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2019年全国两会聚焦的教育热点也涉及到家校共育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小学家校冲突频发。家校是两个价值取向不同的实体,他们之间的合作不是结合,而是接合,这种接合是非常松散的,一旦出现有利的事情,接合会更紧密;反之,一旦出现不利的事情就会分离[1]。小学家校关系的失序脱离了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求,学校、教师与家长都要知道这种失序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

一、家校冲突的趋势

1.融媒体的发展将冲突行为放大化

如今的融媒体发展迅速,家长跟学校之间的交流不再单纯依靠家长会、家访等面谈为主的形式,而是更多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例如QQ、微信等形式,在这种多借助于文字的交流方式当中,家校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班级微信群中,时常会有家长被踢出群、教师在微信群中被辱骂的现象出现,微信群作为虚拟互动聊天平台,相较于传统的沟通方式更加公开[2],小冲突也会被放大化。

2.冲突行为的暴力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家长对教师及学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存在差异,因此相互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3]。家校之间爆发的冲突在不断地加剧,冲突产生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形式上也越来越严重化,冲突行为的暴力程度也上升到了侵犯人身安全的程度。

二、家校冲突的成因

1.家长的教育焦虑导致家校双方产生消极情绪

当前中国社会弥漫着一股焦虑之风,尤其体现在家长身上,柯林斯的“新韦伯主义冲突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现代社会通过教育笼络人才,进行利益争夺,维护各集团的权利,教育也出现了阶层化,家长为了追求高学历产生焦虑。将家长“教育焦虑症”总结为:贯穿整个教育的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重负”的压力、在教育结果方面对“教育无用”的担忧[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受传统教育观点以及自身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孩子有着高度的教育期望,“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期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达到“阶层转移”。因此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开始了教育资源的抢夺,一直持续到基础教育完成的整个阶段,包括好学校的选择、重点班的选择、名师的选择,甚至包括名气大、实力强的辅导班的选择,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可以“金榜题名”。

家长的教育焦虑也体现在与教师、学校的交流之中,一旦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就会抱怨教师的教学质量,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提出更多“无礼”的要求,并且希望教师能够留堂辅导学生,完全忽视教师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家长的焦虑有时也会让资历浅的教师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教师觉得家长不能体会教师教学的辛苦,只会一味地埋怨诉苦,甚至屡屡出现因为一点小的事情就去投诉教师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冲突就会被激化。

2.家长跟教师的责任分散引发对彼此的高期望

责任分散理论又称“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提供帮助的现象[5]。家庭与学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都有着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家庭跟学校往往会规避自己的责任,或者将自己的责任进行转移。有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够扮演完全的“看护者”,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能够帮助解决,甚至想要教师分担家长的义务,把教师的责任夸大化。家长,特别是住宿学生家长,往往在将孩子送往学校后就会当“甩手掌柜”,将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全部转移给学校和教师,将家庭应尽到的责任完全转移。

另外学校这一方,在重成绩、重升学率的压力下,会让家长分担自己的教育责任,比如作業的批改与辅导、课外活动的开展、评教评学等各方面,加重了家长负担,有很多家长反映教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是留给家长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家长之间会增添越来越多的抱怨,会让双方隔阂越来越大。

3.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双方产生抵触心理

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同样也表现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班杜拉提出的动机期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在家长抱有一定的高期望时,一旦期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信任危机。很多家长对教师存在着极度的不信任,社会舆论更多的也是关注教师的负面新闻,这样只会加重家长的不信任感。家长因为这种不信任,会给教师提各种意见和要求,使得教师处在“增负”状态,慢慢就会减少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会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去参加,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拒绝相互间的沟通。

4.家长与教师沟通不畅激化双方矛盾

家校之间想要构成合力就离不开双方的沟通协作,良好的沟通往往会带来显著性的效益。但是在真实的家校沟通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冲突,这类学者会认为冲突是无法规避的。家长与教师因为社会地位、教育观念、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会存在认知分歧,在实际交流中往往会爆发矛盾。

家长作为合作一方,应该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但是多数教师在沟通中会以命令式语气谈话或者布置任务,这样的语气往往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另外也存在沟通中双方一言不合就出现语言激烈、彼此人身攻击的局面。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使用的语言过于专业化,家长也变成了教师的“学生”,一些文化素养没有那么高的家长与教师沟通起来就如同听天书一般,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家长表面上都在应合,实际上存在敷衍的情况,特别是表现在面谈情境中,家长可能想要尽快结束交流。家庭在教育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6]。

三、家校冲突的预防对策

1.家校共同增强教育观念,缓解家长焦虑

家长的教育焦虑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由当前的社会结构以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引起的,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其他家庭的孩子,也会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内心焦躁。这时候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结构,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还需要学校去帮助家长增强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认识,用专业的教育知识去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学校可以开展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邀请专家讲解、举办家长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提供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帮助家长以正确的理念去教育学生,以稳定的心态与学校交流。

2.家校双方认准彼此定位,厘清责任界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和学校要认准定位,不越位,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个前提下形成合力。家长需要对教师形成合理期望,教师先为“人”然后才是师, 人是教师的一般特性,师是其角色的特殊性[7]。避免将教师过度“圣人化”,过度的期望只会产生更大的角色冲突,不利于双方交往。同时也不能随意贬低教师,人无完人,教师也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处境。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家长的个体差异,例如现在班级微信群虽然很普遍了,但是也有家长并不会通过微信与教师进行交流,或者家长的文化素质很低,不能够辅导学生功课。教师需要提前了解清楚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过多转移到家长身上。

3.家校共同解决信任危机,发挥媒体作用

面对家长的不信任,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可以以开展公开课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将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起来。教师也可以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用自己专业的教育知识去改变家长的不信任。另外,媒体也要多发挥自身的正面引导作用,对于一些广告的播放以及新闻的选择都要谨慎,不要过多地去渲染负面的氛围,加重社会不信任危机。

4.家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顺畅沟通

最初要确立沟通意识,家校是合作伙伴,沟通要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沟通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对称谓、句型、语气、措辞等沟通技法格外重视[8]。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文化资本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时双方一定要真诚、尊重,家长和教师要学會认可对方的付出,学会倾听。对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举办培训课,辅导家长去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师在沟通中要鼓励家长积极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此外,沟通要及时,防微杜渐,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问题要建立及时的联系。学生在家庭中和在学校中的表现往往是不同的,及时的联系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表现,以防出现问题时双方以“不了解”“不清楚”为借口。

在家校合作的趋势下,家校关系的失序、冲突成为了最大的矛盾点,孩子是冲突的最大受害者,身心发展会因为这种冲突的发生受到一定的伤害,家长与教师也会因为双方的冲突遭受打击,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切忌冲动行事,要建立起信任关系,让孩子在健康、向上、融合的家校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潘小芳,郭瑞迎.责任分散理论视域下家校责任共同体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7,40(06).

[2] 植华清,卓毅.小学家校群中家校关系的异化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9(02).

[3] 钱焕琦.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J].中国德育,2006,(03).

[4] 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5] Tobias G,Dirk O M.When by standers inc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intentions to help[J].Social Psychology,2015(02).

[6] 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

[7] 李学淑,庄绪静.论教师角色的合理期待[J].教育科学论坛,2008(01).

[8] 傅维利.论家校微信交流冲突中教师的角色担当[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高职院校创新发展驱动力下的失序成因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
重新构建习作教学的“内在序列”
在失序中选择
李清雁:伦理失序影响德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