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春
1945 年6 月,朱瑞与毛泽东在延安合影
朱瑞与妻子潘彩琴、大女儿朱淮北在哈尔滨合影
2018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朱瑞将军牺牲70周年的祭奠之日。在缅怀朱瑞丰功伟绩、追思将军崇高风范之时,我们不禁探究起朱瑞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思想的形成轨迹。本文试从朱瑞少年时代革命思想的形成作些粗浅的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塑造人。古代 “孟母三迁”就是典型。就其成长环境而言,朱瑞也概莫能外,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熏陶。1905年朱瑞出生于苏北宿迁县埠子镇孝义乡朱大兴庄(今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居委会)一个充满情爱的温馨之家。先祖父时,朱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朱瑞在延安所写的《自传》中说,他家曾是一个延续三代的“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到朱瑞出生前,由于数次遭遇土匪洗劫,加之“宗支繁衍,亲疏析离”, 家道中落,已由一个富豪的大家庭变为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朱瑞的父亲朱心顺,“性宽大、平和、好施”,为人忠厚,壮年曾习武,后学郎中,成为“农村业余医生”,凡远近人家,有病请他诊疗,他总是尽心尽力;若有急病重病求他出诊,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家境贫苦的病人,他不仅免收酬金,还周济药费。因其医德高尚,乐善好施,颇被乡人所敬重。朱瑞的母亲朱关氏,粗通文墨,嫁自朱家南边仅有一条遥河之隔的归仁集(今泗洪县归仁镇张宅村关庄组),具有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秉性宽厚,性格刚强,勤劳简朴,善于持家,在为养育子女、照顾家庭而不停地奔波和忙碌的同时,还抽闲摸空地为子女们传授古诗文。二是生活环境的熏陶。朱瑞从小就喜欢听人讲故事,尤其是喜爱听那些“孤臣孽子”“忠贞节烈”的情节。在家中,他总爱缠着大人给他讲故事,有时还跟着大人去书场,听说书人讲故事。每当说书人讲到“凄凉悲惨处”,感情丰富的朱瑞,常为故事中人物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
幼年时父母的言传身教,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给日后朱瑞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烙下了初始而深刻的印记。正如他在《自传》中说,“顺适温暖的家庭生活,养成我爽朗平易的品质;姐妹众多,融穆相处,养成我亲切热情的性格;诗句、故事、小说,父母刚强爱人的传统,养成我热心同情为善的根性。”单就小说来说,对朱瑞成长影响最大最深的,莫过于《岳飞传》《七侠五义》《水浒传》这三部。以至于他后来回忆称,“《岳飞传》增益我以热烈的民族思想,《七侠五义》赋予我对屈辱以崇高的同情心,《水浒传》给我以朦胧的社会思想及捣乱的念头”。
幼年的朱瑞体弱多病,4岁才会走路,10岁才入邻村的私立小学读书。次年,他随长兄改入埠子区立小学,由于距家较远,只好寄宿在校,他称之此为“离家之始”。
离开了温馨的家庭,来到学校寄宿,可以说这是朱瑞走进与了解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迈得不是很大,但在他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之中,却激起了层层波澜。在家时,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使他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与和谐;而当他跨入校门,就惊异地发现,人世间原来还存在诸多的不平等,还有那么多的不美好。“同学中生活衣着俱见等差”,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中,有的是富贵人家出身,衣饰华丽,一掷千金,盛气凌人;有的则家境贫寒,食不果腹,衣衫褴褛。这巨大的反差,使他深感困惑、迷茫与不解。为何人世间会有如此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事情呢?幼小的朱瑞,开始思考起这一复杂的社会大问题。他对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特别反感,每当看到他们在校园寻衅滋事、欺凌贫穷和弱小同学时,他常常会凭借身材比同龄人高的优势,模仿武侠小说中专爱打抱不平的侠士,挺身而出地站在贫者和弱者一边;甚至在从学校返家的途中,遇到此类不平之事,他也往往会出手相助,常常打得对方抱头鼠窜。此时在朱瑞的心中,总有一种“替天行道”的慰藉和快感。
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朱瑞对困惑问题的思考也在逐步地深入。“社会上的不平”“人生的弊端”“国家的积弱”“世界上的蛮不讲理”,成为他经常考虑和思索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贫富贱贵之分?为什么富贵者敢于欺凌贫贱者?为什么国家还有贫富强弱之分?为何我们的祖国那么“积贫积弱”?为什么外国列强那么“蛮不讲理”,一而再、再而三地肆意欺凌我们的祖国?尽管少年朱瑞无法完全搞清楚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时常感到忧郁愁闷,愤恨交加,但是,经常思考的结果,便在他的心中“茁长着爱平等、爱穷人、爱弱者、爱国家的萌芽”。
诚如哲人所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朱瑞所在的埠子古镇,是当时苏北地区比较繁荣的一个商贸集市,可谓商贾云集、物品丰饶,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因而外地发生的新鲜事,可以很快地传播到这里来。还在邻村小学读书时,朱瑞就常听人议论“革命党”的“新奇消息”。当时邻村有一个从外地归来的人,姓孙名伯文,曾一度主持过埠子区立小学的工作,在学生中传播过革命党的知识。他的革命宣传活动,给包括朱瑞在内的年幼学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虽然他当时还无法理解革命和革命党的深奥道理,但心中“总觉此事非比寻常”。孙伯文何许人也?早年他追隨孙中山参加革命,后为蒋介石所赏识,先后任蒋介石副官长、南京市警察局长、江宁要塞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1946年授衔国民党陆军中将。1916年,11岁的朱瑞在埠子读小学时,孙伯文年届30,参加同盟会已经6年,而此时的中华民国成立也已4年。应当说,彼时的孙伯文,不仅是家乡故里的骄傲,更是少年朱瑞的偶像。在其影响之下,朱瑞萌生了革命的念头与思想。
1918年,13岁的朱瑞考入高级公立小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了”。此时的他,不仅醉心于阅读课外书籍,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读报习惯。他在《自传》中称,由于“爱读报,当时已知道所谓欧战,并第一次听到劳农苏俄、虚无党、过激党、李宁(即列宁)革命学说。此时自己不只觉得新奇,而且自然的将它与过去所了解之非常的、新奇的关于革命党的知识联结在一起”进行思考。他在《自传》中写道,这时,他由仰慕古代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的剑客侠士,而转向仰慕那些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革命党”。于是,他也想“革命”,想做一个“革命党人”。
时事造英雄。1919年,正当少年朱瑞的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刻,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了。一时间,反帝爱国的浪潮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觉悟和覺醒。朱瑞的家乡宿迁同样也沸腾了起来。5月19日,由崇实中学学生发起,全县公立和私立的学校代表及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城西体育场集会,声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学生们手举“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的纸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示威游行,沿街发表演说,号召民众行动起来,反对奸商,抵制日货。
“位卑未敢忘忧国”。此时的朱瑞虽然年仅14岁,但是,亡国的危机在刺痛着他,爱国的热情在其心中燃烧。他与其他爱国同学一道,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他“以一个激烈的突出的狂热的爱国主义分子第一次参加了学校和城镇的反日政治斗争”。他时而在游行队伍中领着大家高呼口号,时而发表演说,呼吁人们抵制日货,使用国货。说到激愤之处,常常是“痛哭流涕”,听者均为之动容。
1920年夏天,朱瑞在以全班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县立高小之后,先后在徐州培心中学和南京钟英中学读书。在徐州培心中学,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会现象,阅读了更多的新书籍,也知道了更多的新思想。1922年转入南京钟英中学后,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成熟,开始有计划地阅读进步书籍,与进步同学结交。朱瑞在《自传》中说,“在徐州及南京时代,我反叛的思想日渐坚固”。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在1922年暑期毕业典礼上,朱瑞利用校方要他代表毕业班演讲的机会,就当年春夏期间江苏不少地方洪水泛滥、灾民流离失所、当局置之不理的现状,发表抨击时政、同情灾民的振聋发聩的演说。其陈述之具体、思维之缜密、逻辑之严谨、言辞之激烈,体现了一个初步觉醒的革命者的觉悟与风采,既令大家钦佩赞叹不已,又让众人为之担忧不安。
“玉琢乃成器,人学方知义”。值得欣慰的是,朱瑞,一个自学能力与自省能力都很强的热血男儿,在经历了人生那个特有阶段的成长与烦恼之后,从“亲切热情同情为善”的童年,到受“民族民主思想”影响成为“激烈爱国主义”的少年,进而再到逐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直至沿着正确的方向与路径,经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严峻考验,终于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大伟岸的形象愈加熠熠生辉、灿耀夺目、光照后人! (作者为宿迁市党建学会会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