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
国家电影资金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达到176.53亿元,再度刷新该档期纪录。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总票房同比增速仅为2%,低于2017年的32%和2018年的6%。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暑期档票房增长乏力呢?
首先要从暑期档的概念说起。虽然这一档期已成为继春节档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第二大档期,但从市场层面上看,暑期档并不占有“天时”。因为这一档期本身是来自好莱坞的“舶来品”,但和美国学生6-8月放暑假不同,中国绝大部分学校的暑期都不包含6月。更重要的是,和北美市场相比,中国影院消费的主力从来都不是学生群体。
除了不占有“天时”外,电影产能和院线产能的双重“见顶”也为今年暑期档增速放缓埋下隐患。以2018年为例,先是每年高达“500+”的影片总量一再触碰到影片产能的上限值”,再是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单银幕产出、单座收益等年度数据均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值,这显示着电影院线产能也撞到了产能过剩的红线。
今年暑期档的尴尬局面并不是偶然,而是我国电影结构性困局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为此,电影产业一方面应从供给侧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市场手段适度控制每年影片的总量,杜绝院线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应做到各类影片的多样化、差异化供给。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产品必须完成,从“合家欢”、“人见人爱”等试图满足所有观众的制作模式,转向“小众人群引爆”、“长尾效应”等多样化、差异化供给的系统性转变——不仅对于暑期档,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而言,这都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所必须完成的全行业基本任务。▲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