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颖
“养十年豪气,读万卷诗书”
心静,沧桑,悠远,文化。漫步在烟雨朦胧的古代第一所藏书楼中,这便是我对天一阁的最初印象。
两年前回到故乡与天一阁仅有一面之缘的拜访,有幸却能在如今和余秋雨先生有一点细微的共鸣。只可怜读完《文化苦旅》才体会这座藏书阁的独特魅力,实在感慨激昂,久久不能平静。
天一阁缘起古代范钦所建,为藏书楼,煞费苦心,穷极一生,可谓一时之兴盛。“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便正是天一阁的由来所在。水生来灭火,故借此隐喻也能表达建造者希望建筑能永世长存的美好希冀。看似天一阁与苏州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还是少了些传承已久的文化色彩。又说天一阁与有着无数鲜红革命事迹的红军长征博物馆的相差无几,却还有些自然山水的园林风光。天一阁大概就是集山水人文情怀于一身的伟大建筑吧。
游历宝书楼是跨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观赏东明草堂又是不同于平常的另一番文化震撼,范氏故居,尊经阁……随之而来的文化建筑让我不禁觉得脚下这片故土是古人留下最精华的东西的沉淀,以及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或偶尔驻足停留在草堂,观赏那一方人文情怀,或醉心于楼前的假山怪石,品味那独特的山水魅力。
藏书阁,从古至今不断丰富的文化宝库,聚集了千百古人的云集佳作,体现了多少中国文化史上思维的绵延。天一阁成为了本身的天一阁——终于显现了它本身最自然朴素的存在意义。
它不仅仅只象征着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还象征着文字的伟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朝廷焚书,战乱毁书,水火吞书,窃贼盗书……凡此种种,皆说明书之珍贵,传承之艰难。余秋雨先生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家族传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一年又一年的时空更迭,总会推动着人类的生老病死,但书却不会,中华文化自然也不会。国人精神就更不会了。一个国家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从古至今的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可以被后人领悟。可惜后来藏书阁命运坎坷,遭此种种浩劫不说,竟被摧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无奈之下只能徒增些可怜可悲之叹。
或许有人会问“天一阁曾经遭遇过那么多次洗劫,中国的书籍是否因此而销声匿迹?”——我觉得是不会的。即使书籍被毁灭了,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的精神品质,永存的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不变的信仰。中华儿女必定要在前人精神铺成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毫不退缩,用自己不断丰富的知识探寻更深层次文化的宝贵。
写到这里,不必仅拘泥于天一阁,纵观天下,不禁想到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山东曲阜的三孔等等。放眼望去凡是天下中国的各种文物古迹,皆有此本身的文化内涵。但不同的是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人诗作都别具匠心。古代战乱连天,我们不能保证一座古迹完好无损,但我们可以肯定,当它倒下的时候,必定又会有千千万万的精神延续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永不磨灭,代代相传。
由古观今,不必说越来越发达的输入法代替了文字书写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竟没有丝毫的文化意识,越来越高经济水平的社会却还是少了一些表面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很有内涵的文化……浮躁,劳累,抱怨早已充斥著人们的内心,却实在还是没有人能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寻找文化的氤氲——不免为当代人忽视文化的行为感到气愤而无奈。
不管怎样,天一阁本身的精神文化是不会被摧毁的。它已成为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变迁,见证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兴衰胜败。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些文化底蕴的文人都愿来这里寻求一份短暂的清静和心灵的慰藉,品读一份来自于文化的恬静和舒心。
——突然梦醒,天朗气清,阳光明媚,可心中留存的是一份温凉和半份清高。透露着一份寻求宁静的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