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塑造

2019-09-02 08:41杨顺昌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亲和力

杨顺昌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建体系中,辅导员的亲和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当前“95后“00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特殊的成长环境刻画了他们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塑造了独特的代际性格。为此,高校要构建起以施教主体为核心的辅导员工作亲和力塑造体系,包括主体亲和力、目标亲和力、介体亲和力、环境亲和力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非权利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7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3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辅导员的影响力构成是多方面的,除了“权利影响力”之外,工作亲和力这种“非权利影响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产生更深远、更持久的感染力。因此,塑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变“权力推进”为“心灵互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当前,在社会转型升级、经济飞速增长、文化市场繁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部分“00后”也步入大学校园。特殊的成长环境刻画了他们鲜明的時代印记,也塑造了独特的代际性格,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丰富,成长环境相对优越,使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充满活力、可信、可爱、可为的一代;二是国家计划生育严格管控,包括农村在内的很大一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众人捧于手心”的成长环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独立性,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三是新媒体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身上留下了更显著的烙印,崇尚个性、反对威权成为普遍性格;四是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渗入“95后”在“信与否的矛盾中抉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亟待增强;五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转型升级提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舆论场域复杂多样,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欠缺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在“嘈杂”的环境中迷失。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需要在谈心谈话、平等沟通、民主讨论等双向互动模式中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应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与学生最近、同学生最亲、也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的亲和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针对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多选题)”时,有90.94%的学生选择“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选择“阅历丰富,能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的有70.63%,同时,有41.5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要能够深入学生,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亲和力具有远超其他品质的期待。与学生的这种期待形成对比的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有心理压力是,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占81.25%),而只有31.56%的学生把向辅导员、老师求助作为一种选项。因此,从实证层面来看,提高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缩短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交流也有其必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亲和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化学领域,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就高校辅导员而言,是否具有“亲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性格能不能让学生克服对于辅导员作为“老师”这一身份的敬畏感、主动趋近,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方法能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成果能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赞赏,并最终形成辅导员作为施教主体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要实现这种亲和力需要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那么,哪些因素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

(一)主体亲和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是辅导员工作亲和与否的直观反映。在这里,为避免引起歧义,我们要厘清“辅导员的亲和力”与“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的内涵与外延。从狭义上来说“辅导员的亲和力”主要是辅导员作为“人”这一自然属性,其言行举止、处事风格所反映的个,人品质,包括言行举止表现的个体亲近感、个人品质传递的人格吸引力情感投入带来的凝聚力等。而“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则涉及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主体,以及这一主体在工作中所设定的目标、使用的内容、采取的手段、营造的环境。可以说“辅导员的亲和力”是“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的要素之一,即施教主体要素,这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二)目标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目标是活动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着施教主体对内容、方法等要素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程度。“目标被人们认可接受之后,人们能够有目标来导引、调节自己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目标是辅导员工作被接受、被认可的前提条件,也是辅导员工作被积极悦纳、得到高度认可的基础。

(三)介体亲和力。介体的亲和力包括辅导员工作所使用的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蕴涵教育目的的载体。”如果把辅导员工作比作下厨,内容就有如食材。食材是否有“营养”、是否“色香味”俱全,直接影响食客的食欲。同时,吃饭使用的餐具是否符合食客习惯和喜好、是否与食物相对应,也都影响着食客的用餐体验。可以说,介体是辅导员施教、学生受教的桥梁,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四)环境亲和力。“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育的条件和‘条件的教育双重作用”。环境亲和力是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对象接受机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当前,环境亲和力不仅包括辅导员所营造的开放、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环境,也包括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塑造途径

如前文所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由多种要素构成,只有从主体、目標、介体、环境等多维度入手,形成合力,才能满足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期待。

(一)高尚人格塑造主体亲和力。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更是一个人品德、情操、气质的集中体现。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亲和力,最直观、最根本的判断依据在于辅导员个人言行举止所反映的人格特征。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辅导员应该具备以下品质:一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这种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潜隐性,很难量化考核。同时,辅导员工作内容千头万绪、教育对象良莠不齐,当大小事物缠身、当学生各种状况接踵而至,辅导员能否以生为本,时时为学生着想、处处为学生分忧,体现着辅导员的亲和力品质强弱。二是待人温和的性格魅力。待人温和是“亲和力”最粗浅的含义,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的基本途径。很显然,在幽默风趣、耐心温暖和不苟言笑、动辄训斥两种辅导员间,前者自然更能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认同。三是心胸宽广的高尚人格。心胸宽广者豁达,这意味着辅导员拥有更宽的容错尺度,给了学生更多的纠错空间,这种宽松的心理空间是亲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关注个体的辩证思维。一方面,亲和源于亲近与熟识。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辅导员对于每个个体的关心和帮助,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是变化发展的能动个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水平、心理状态等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辅导员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动态,并适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是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8常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辅导员主体亲和力并不鼓励辅导员与学生亲密无间、界限淡化,这要求辅导员要处理好贴近学生与距离保持、严格要求与情感维系这两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有时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辅导员“高高再上”“严厉无情”,学生难以接近;另一种是师生亲密无间,辅导员威信不足。因此,在提高亲和力的同时,辅导员也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达到亦友亦师的最佳状态。

(二)合理预设打造目标亲和力。辅导员在工作中目标预设的合理主要体现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两个方面。所谓目标合规律性即要求辅导员进行教育目标设定时,要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设过高目标、也不轻易为所有学生制定统一标准。所谓目标的合目的性指目标的预设要克服功利主义的驱使,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比如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要“为了保证志愿服务参与率",强行要求学生参加某些志愿服务活动等。只有目标预设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才能实现。

(三)精选素材增强内容亲和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提高内容的亲和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不能说服人的理论难以使学生亲近理论.接受教育。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辅导员工作提高了丰富的“彻底”的理论素材,学好、用好这些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述,是提高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以贴近学生的话语吸引人。一方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找学生身边看得见、感受得着、接地气的素材;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环境催生了新的话语体系“95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也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创新教育话语方式。最后,要以真实可信的素材打动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用事实说话,要善于运用客观数据、真实案例、社会现实、生活故事等去说服教育对象,让教育对象觉得教育者的施教客观真实、可亲可信,从而愿意亲近教育实践。”

(四)因时而进提高方法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要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是方法亲和力的塑造方向。一方面,大学生反对权威、个性鲜明的普遍性格要求我们要发挥谈心谈话、平等沟通、民主讨论等传统手段的价值;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这也是判断辅导员工作亲和与否的重要依据。

(五)优化氛围营造环境亲和力。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功能。第一,高校辅导员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这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感。第二,要营造开放、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的工作风格、处事态度无形中打造了其管理范围的人文环境,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亲和力程度。第三,要营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环境。很显然,一个乐于玩转新媒体、善于使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辅导员更容易博得学生青睐,拉近师生距离。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提高自身作为施教主体的人格亲和力,工作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亲和力,才能形成让学生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2.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0-91.

[4]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猜你喜欢
亲和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路径研究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主播亲和力的构建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如何提升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新闻播音的亲和力分析与提高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