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创作幕后

2019-09-02 13:08陈文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22期
关键词:广播剧香山中共中央

陈文

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入驻香山。短短半年时间里,指挥了渡江战役、恢复城市经济、筹建政治协商会议,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序幕。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即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这段光辉岁月再现于听众耳边,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该剧播出后获得专家与听众的一致好评,有人用“于光电声中听惊雷”“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声音大片”“人物鲜活有感染力”“震撼、感动”来表达收听后的感受。

【创作初衷】回顾光辉历史,塑造伟人的情感与情怀

广播剧是人们喜爱的广播艺术形式,每年北京电台都会创作多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作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周年,北京电台希望创作出一部重头的,能感动人心、激发人们奋斗精神的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著名导演、也是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导演之一的邵军(另一位导演是王家锐)坦承,其实这也是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一个“命题作文”。2018年上半年,北京电台成立了以导演、编剧为主的主创团队。

“这样的题材不好写,搞不好就成了干干巴巴的从史料到史料的搬运。”邵军透露,开始他们找过几个老编剧,但对方都谢绝了,觉得很难创新。最终,影视编剧柳桦成为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剧本创作人员之一。“他一直在写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其中包括《秋收起义》《红星闪耀》等领袖题材的剧本,他掌握的相关史料非常丰富,很有经验。之前我们在广播剧《你是我的眼》中有过合作。”来自北京电台的徐然介绍。徐然是北京电台的专职编剧,之前她的作品也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此次的《中共中央在香山》就是由她和柳桦一起完成的,柳桦擅长红色题材的写作,而徐然则熟悉广播剧的创作规律,两人可谓强强联手。

“中共中央坐镇香山运筹帷幄,指挥全国,决胜于千里之外,一直到举行开国大典。我们在这个框架下,重点塑造人物,塑造毛主席的气魄、胸怀和情感。”导演邵军表示,1949年中共中央在香山的这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是北京独有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中共中央在香山》应兼具史料文献性与广播艺术性,既准确书写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格局、大事件、大人物,又要以情动人,生动塑造一代伟人的情感与情怀。作品通过回望香山中国革命历史,展现中共中央领导人时刻不忘“进京赶考”、为国为民的初心和情怀,让红色革命历史照进当下现实。“我们把此剧献给为建立新中国28年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也献给为建设新中国70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创团队表示。

【前期筹备】海量阅读史料和资料实地采风,请教专家

“我创作红色题材作品有个准则,就是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学习历史,以保证史料的准确性。”编剧柳桦说,除了上百万字的权威史料,他们还查閱了40多本与那段时间有关的人物和事件的书籍、民间资料,比如毛泽东等相关领导人的年谱,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警卫员等人的回忆录,香山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还有横渡长江、上海金融战争、筹备政协、开国大典当事人的资料等;国民党方面的,包括蒋介石、蒋经国的日记,一些重要官员的回忆录等,柳桦、徐然以及邵军等人也都看了。

“权威史料多是会议记录和文件,我们查阅其他资料可以从中提炼一些适合广播剧表达的细节。”邵军导演举例说,剧中有一处主席衣服打补丁的情节,就是他们在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的回忆录里看到的,“这样的细节挺感人的。”

徐然也表示,剧里的很多情节有创作,但都是基于史实,每一个细节都有史实的印证、支撑。比如西柏坡人民送中共中央“进京赶考”那场戏里,讲到毛主席教当地百姓插秧、育苗的争隋,就是徐然他们从党史里找到的细节。“毛主席当时是在西柏坡散步的时候,发现稻子是直接种到水田里去的,影响产量。而在他的家乡湖南是先育苗,然后选择其中好的秧苗再插秧。于是,毛主席就教给当地农民先育苗后插秧的方法。他还对当地人说过,如果种庄稼有什么不懂的,再给我写信。后来,毛主席真的给西柏坡农民回过信。”徐然说,还有很多类似这样有情感、有温度的情节,都是他们根据真实的历史细节创作出来的。

“主席‘进京赶考那段话,其实是在西柏坡出发前—天晚上和几位领导人议论的,剧中我们把它改成坐车去香山的路上说的了。”邵军表示,这样改动也是为了紧扣共产党人“永远赶考在路上”这句话。

邵军直言:“这种题材的广播剧创作难度很大,可编的余地有限。虽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来写剧本,但是也不能太随意,都要有考据,不能与党史冲突。”

主创团队是从2018年6月份开始策划筹备的,大量查阅资料之外,他们还宴地采风,考察香山的地理环境、建筑位置等。柳桦说:“双清别墅我前后去了两趟,了解其内部、外部的环境,还查看了很多相关的历史照片……”

此外,主创人员还多次请教专家。“台里请来了很多优秀的党史、军史、国史专家,和我们一起研讨、给我们把关。”柳桦说,专家的意见特别重要,“编剧再刻苦,看的资料再多,但得到的东西全是碎片化、细节化的,缺乏一个大的历史观。”

【创作过程】剧本前后修改了22稿试播后还在改

海量的阅读,主创团队已将1949年中共中央在香山近半年的日日夜夜都熟记于心,之后便是剧本的创作和反复打磨。

“我们这部剧有虚、实两条线。”邵军介绍,比如像慈幼院老师张微澜和她的学生小果子这两个人物就是虚构的,主要是起蛰恻情串联的作用.展现主席的家国情、同志情。“但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是我们从史料、资料中提炼出来的,综合了多个人物,他们的出现也是合理的。”两位编剧解释。

剧本创作可谓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广播剧第二集中有一段打电话的戏,当时转接外线需要向话务员报电话号码。这个号码应该是几位数,数字大概怎么排列呢?“有人说5位数,有人说好像6位数,还有人说是11位。”为此,徐然特地跑到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查证,最终得到的答案是5位数。

“我们创作剧本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间反复修改,还召开了剧本专家研讨会、审听论证会。”邵军导演透露,第一次请专家提意见时,他们自己已经改了4稿,结果被专家否定了。然后再继续创作,到第2。稿时录音都出来了,专家听了以后叉提了很多意见。“我们试播以后还改了118处,第二集加了两场戏,扮演周总理的演员也换了。”邵军介绍,剧本一共改了22稿。

剧中还多处采用了毛主席的讲话内容原文、诗词作品、亲笔撰写的通讯消息等真实历史素材。在真实时空框架下,进行合理恰当的艺术创作,恢弘再现了中共中央在香山运筹帷幄的重大历史时刻——“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渡江战役宏大场面,迅速筹建中财委、打响经济领域第一战的雷霆速度,筹建政协、勾画建国蓝图的历史使命。同时,这部作品充分发挥广播剧生动细腻、以情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多处领袖香山生活的感人细节,展现出主席的亲情、同志馕、诗友情等多个情感侧面,于细微处刻画出毛泽东同志“进京赶考”、时刻把人民当考官的隋感温度,“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情怀气度,建立前所未有之国家的胸襟魄力。

【挑选演员】由吴俊全扮演毛泽东是最正确的选择

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里有很多领导人角色,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的声音大家都很熟悉,剧中这3位伟人的声音用的是方言。“因为这是广播剧,看不到形象,只能从声音上感受角色,所以我们就从谁的声音最像、最适合这个角度来挑选演员。”

邵军介绍,他们把所有出演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演员梳理了一遍,找出他们的配音片段一个一个地仔细听,找出声音最适合的。“昊俊全的声音就最像毛泽东。”

吴俊全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也是译制导演,40多年来,他先后在数百部电影、上干部(集)电视剧中用语言塑造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剧中形象。尤其是用方言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配音,更是家喻户晓,被称为影视界的“配音奇才”。

邵军介绍,录音时吴俊全能迅速进入或调整状态,“比如告诉他生气的时候音调太高、太狠了,你得退回一点来。他马上就换一种演绎方式,生气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又有商量的口气在里面……”

“吴俊全声音的感染力很强,生动地塑造出听众心目中的伟人音容。”邵军说,这是源于吴俊全多年对领袖心态的揣摩和思考,“我觉得选择吴俊全扮演毛泽东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有他在这部剧直接加3。分!”

邵军介绍,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除了吴俊全,还有出演周恩来的任亚明、出演朱德的郑炼,白马、孙星、闰萌萌、陈光等演员之前都当主角,此次在剧中甘当配角。

剧本精雕细琢,主创团队录音时更是一丝不苟。邵军解释说,之前扮演周恩来的那位演员不是演得不好,而是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年轻了,后来听了任亚明的声音,认为他更合适。

【出演角色】用多年的積淀和感情来演伟人

“有幸能赶上这么好的一个广播剧,这是我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出演毛泽东。”吴俊全告诉本报记者。他说,以前他也参与过类似的影视剧,但多是看着影片中演员的表演画面来配音,这次在《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完全是自己来发挥,而且如此集中地谈到很多问题,“无论是主席的建国理念、城市管理,还有他中国共产党永远赶考在路上以及‘两个务必等,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吴俊全是东北人,被问到是如何学伟人的口音讲话的,他说他从小就跟着做铁路工的父亲去过湖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和当地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学会了很多方言。后来做了声音工作,回忆起来再学伟人谎话就容易了。

“我上世纪60年代初入伍,一直到现在还在为部队工作。那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我都在各种活动、场合中见过……”吴俊全说。正是带着这样的几十年情感积淀,他投入创作,并能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这不是一般的感情,我们党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任亚明也是一位知名配音演员,这次用声音塑造周恩来总理并非首次,“我1992年就开始给周总理配音了,至今20多年也有几十部(集)了。”任亚明回忆了最初配音时的顾此失彼,对一路走来前辈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称昊俊全为自己的恩师。“为领袖人物配音这些年,我了解并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这段历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一步步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可歌可泣!”

陈光是北京电台的主持人,也是一名配音演员,在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里扮演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这个剧本特别打动我,录制的时候真的是心潮澎湃。”相对于吴俊全、任亚明,陈光很年轻,也没有两位前辈丰富的经历,在创作前他做了很多功课,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李银桥的出身、经历、心理等,以便在创作中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状态和情感。“与艺术家们合作也是我向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他们认真创作的态度和精神。”

【音响制作】一些珍贵音响在文艺作品里首次披露

在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开头、结尾处,“解放军进北平”“开国大典”的声音片段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这些都是1949年真实的声音”,导演邵军介绍。将7。年前真实的声音史料巧妙地植入剧情之中,是这部广播剧的一大特色,奠定了该剧“历史纪实”的制作基调。

邵军介绍,剧中开头,毛主席和周恩来在西柏坡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即女播音员的解说:“装甲车通过了前门,向百年来不许中国军队走过的东交民巷开进。装甲车在兴奋的人群中,从美国领事馆门前通过,群众高声呼喊‘美帝国主义者退出中国去的口号,我们早就告诉过美帝国主义者和中国的反动派,中国人民与解放军的革命斗争,是谁也挡不住的。”是主创团队找到的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北平和平解放》里的解说原声。

“我们这部剧有点揭秘性质,]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林伯渠主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宣布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句‘同胞们、‘我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都是首次在广播剧作品中披露。”邵军说。

猜你喜欢
广播剧香山中共中央
缤纷四季在香山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香山名字的由来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一纸红叶映香山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香山二老